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这副对联具有用人名对人名、人名中的数字对数字之妙,摘取各自的诗句,隐喻各自的形状,都非常贴切。柳三变,即柳永。柳永有《破阵乐》词一首,其首句“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上联是用人物柳永和他的诗句属对的。张九成,字九韶。《宋史》有传,宋绍兴二年三月甲寅,高宗策试进士,张九成名列第一。九成对策中有句云:“澄江泻练,夜桂飘香,陛下乐此乐时,必曰:西风凄劲,两宫得无忧乎。”故李清照撰联以讽之。李清照讽词人  相似文献   

2.
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柳三变”何以易名为“柳永”呢?这其中,是与他的家庭、他的性格,他的仕途之路不无联系的。柳三变出生于一个世宦名儒之家。祖父柳崇,以儒学名世,父亲柳  相似文献   

3.
评说柳永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居多。说起柳永其人,大家并不陌生,历来对他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论起柳永的词作,则认为熠熠生辉,闪耀着无穷魅力,这一点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柳词深情     
柳永是宋代一个十分有特色的词人,他的屡试不第的放浪性格,使其以“奉指填词柳三变”自嘲;将“思把浮名,换了钱斟低唱”,作为其情愿来可的人生选择。带啼笑皆非的苦涩,带着并未完全悻离“兼济天下”的人生取向,踏入冷暖自知的“秦楼楚馆”以其“风流”和“才情”赢得了无数青楼歌妓的青睐,从中得到一份合有深味的自尊和得意。加之漫长的“羁旅行投”生涯的特有沧桑,造成他“幸”与“不幸”的戏剧人生,也由此使其词有了独具况味的深倩。(一)德士的情怀柳永出身于一个有深厚儒家传统的仕宦之家,又时盛世,使他家许多封建文人一样…  相似文献   

5.
安徽定远县城隍庙里,有一副妙联,不仅有色有味,而且还具有警世作用,颇为难得。这副对联写道: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这副对联用酸、咸、辣、甜、苦“五味”对黄、白、红、黑、青“五色”,极为精巧,且在精巧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词的繁荣、兴盛时期。那时,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成就杰出的词人,柳永就是其中之一。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属福建)人,主要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时代。在当时,柳永的词深受人们喜爱,被广泛流传,以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相似文献   

7.
数字对联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数字对联@苏新民  相似文献   

8.
叠字妙联     
对联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之花,叠字联则是这花苑中的一株奇葩,它构思巧妙,用字奇特,内涵深邃,别有情趣。赏析精彩的叠字妙联,将给你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上海豫园万花楼:“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有不少与数学“结缘”的妙对佳联。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能提高文学修养,又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是一举两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一、数字入联有一副赞扬教师的长联是这么写的: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  相似文献   

10.
写诗作文,很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写批语同样如此。不少人写批语总是显得四平八稳,规规矩矩;而一些高手写批语,则喜欢即兴发挥,突破陈规,有的甚至下笔成诗,妙趣横生。北宋时,吏部推荐大词人柳永入翰林院补缺,特意将柳永的诗文献给仁宗皇帝看,仁宗看到柳永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这么一句:“我不求富贵,人须求我文章”,很不高兴,当即御批四句诗:“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你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柳永便断了仕途,放荡不羁,并且常借皇帝批语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清代乾隆年间,某秀才写了篇蹩脚的文章,去请大学士纪晓…  相似文献   

11.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12.
“动人春色不须多”。在我国古代诗人词客中,常有因一二名篇或一二佳句而名播天下者,如晋之谢道韫就因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佳句而名震天下。有的名句竟和人成为一体,如:“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露华倒影柳屯田(柳永)”,“卷帘人比黄花瘦,肠断西风李  相似文献   

13.
第一练知识积累与运用【轻松热身】1.“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A.时雨点红桃千树a.山静无人水自流B.亭闲有竹春常在b.春风吹绿柳万枝C.无意东风花半露c.夜市千灯照碧云D.晴空一镜悬明月d.有闲春色燕双飞2.  相似文献   

14.
一副妙联     
子孟 《初中生》2006,(9):34-34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这是一副“同音联”。上句的“猫”与“毛”及下旬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而且,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何其严谨工整,堪称妙绝。  相似文献   

15.
在宋代花团锦簇的词苑中,有一株深秋的芙蓉,那就是柳永。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北宋仁宗时代。他的词大都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语言通俗,间以俚语入词,所以,容易为普通老百姓所传颂。宋代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的佳话,可见其影响之深广。五代以来,文人学士把民歌曲子引入书斋,柳永等又把词由书斋引向民间。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对发展词体和扩大词的影响范围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6.
叠字联趣话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叠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对联的格式写景状物描人绘事,用字奇特又构思巧妙,内涵深邃且别有情趣。叠字联多出在风景名胜之地。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有一副闻名遐迩的叠字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此联用五个“飘”写泉水的流动之态,用五个“冒”绘泉水的涌动之状,形象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苏州网师园的叠字联曰:“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上海豫园有一副近似的叠字联:“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联之中;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当你在读联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能得到美的享受。一.数字入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  相似文献   

18.
杂谈二题     
<正>妙评诸葛亮的数字联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逝世以后,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纪念。历代的文人墨客来此凭吊时,题刻下了一副副对联,在众多的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联中,读来深感独具匠心。南阳的武侯祠有一副著名对联是这样写的: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相似文献   

19.
学习宋代大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恰逢有吉林长春的教师听课,我顺势导入:“今天教室里来了几位北国长春的客人,北国风光与江南截然不同,著名画家徐悲鸿曾拟了一幅非常有名的对联概括了两地的风景,下联是:杏花春雨江南,描述的是柔美婉丽的江南风景,同学们知道上联吗?”一学生回答说:“铁马秋风塞北。”我肯定了他并指出:“是铁马...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多姿多彩的对联艺术长廊里,有许多描写书斋或居室的妙联,亦庄亦谐,似铭似箴,颇值玩味。宋代大诗人陆游,以书为伴,将书斋取名“书巢”,并自题一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明代画家徐渭,在青藤书屋的石柱上刻了一副自撰联: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清代咸丰年间学者王文韵在自己的“补读庐”书斋手书一联:好山水游其人多寿有诗书气生子必才清代文学家、画家郑板桥,在自己的书斋题有一副幽默风趣的对联: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朱子全集》里载有一副十分有趣的居室联: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