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 ( 1 81——— 2 3 4 ) ,字孔明 ,号称“卧龙” ,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人。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亮少有逸群之才 ,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 ,容貌甚伟”。他先帮助刘备建立帝业 ,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曾试图“兴复汉室” ,完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名垂宇宙,最为中国人所熟知。史料中记载了他的形象。《三国志·诸葛亮传》:“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姓源韵谱》称“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裴启《语林》写他“乘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三军”。我们从这些零星的描述中,只能了解到他的神态相貌,而对他的服饰却知之甚少。而我们今天所知的诸葛亮服饰是后人“创造”出来的,他那“纶巾道衣”的形象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3.
《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4.
一天,语课上学习陈寿的《隆中对》,当讲到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一学生嘀咕道:“诸葛亮怎么这么高,有两米六十多啊!”课堂上另一位学生说:“这是老尺。”但老尺一尺等于多少米呢,大家谁也说不出。  相似文献   

5.
“隆中对”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众所皆知。当年,刘备拜访诸葛亮,诸葛亮都把他拒之门外,刘备又来了多次,诸葛亮才答应出山。故事体现出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诸葛亮“择主而事”的智慧。为什么诸葛亮要让刘备多次请他呢?他是想考验刘备看他是否有诚心,是否是真正识得人才的伯乐,是否是自己值得效忠的明君。  相似文献   

6.
教人教版九年级《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我试着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之流的人物。这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如果诸葛亮胸怀大志,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那样不就更能成就一番大业吗?为什么还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辅佐刘备呢?”她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得到许多学生的响应。也有学生不同意她的说法“:诸葛亮若是去投靠曹操,未必得到曹操的重任,而刘备三顾茅庐后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回答马上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诸葛亮这样等待,与姜太公一样,是消极的,若是没有刘备,他的才能不就被埋没…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8.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三国》的后半部就是一部诸葛亮传。这样的人物也一定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所以《三国》花费了较多篇幅来安排“三顾”这一情节,虽是与正史有很大不同,但却可看出文人对人情世故的看法。这里首先要提到另一个人:徐庶。他和诸葛亮都满腹才学、胸怀大志,却未遇明主,只好隐居乡野。他采取了与孔明不同的出山方式:向刘备自我推荐。于是想尽办法引人注意,先打扮得仙风道骨,接着用奇谈怪论试探刘备,再放声高歌曰:“天地反反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  相似文献   

10.
《三顾茅庐》(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一课的第三节中描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相似文献   

11.
不要等刘备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三顾茅庐”这段故事,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担心———要是刘备没有来呢?中国历史是否还会留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的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寂寞地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12.
一在我国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中,《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水浒全传》里的李逵、《说岳全传》里的牛皋、《说唐演义全传》里的程咬金等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共同的性格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简略地用一个词来概括,即“粗鲁”。首先,他们都有着粗鲁的相貌,粗鲁的表情动作。张飞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与人交兵,“虎须倒经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  相似文献   

13.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之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来,诸…  相似文献   

14.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于诸葛亮的治蜀业绩,《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说: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真的是被三请而出吗?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的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庆典上,学易中天称,诸葛亮先是登刘备的门自荐,后又被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过去,学术界关于诸葛亮是什么原因出山持两种观点:一是被刘备三请而出。主要依据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凡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叙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  相似文献   

17.
古人的身高     
古代的1尺是否就是现代的1尺,古代的1尺就等于0.333米吗?《三国演义》里,刘备身长7尺5寸,张飞身长8尺,关公更高,身长9尺。按尺与米比例换算,刘备身高2.50米,张飞身高2.66  相似文献   

18.
公元207年,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统一天下的《隆中对》,刘备得此奇策极为欣慰。他深有感慨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随即邀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诸葛亮也因为找到了真正的人主而欣然允诺。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当时有一位名叫刘备的首领,想统一天下。他渴望得到有见识、有才干的人的辅助,所以到处询问探访。有人向他推荐了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 刘备两次前去拜访诸葛亮,但都没能见到他。 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要是不来见您,我就用一根麻绳把他捆来!”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不懂得人才的宝贵,这次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利,兄弟三人便一起上路。 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的时候,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  相似文献   

20.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他进献隆中对策,其结果是:“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对此,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以为先主从此以后就惟军师马首是瞻,诸葛亮就成了刘备的灵魂———“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尹韵公:《刘禅与诸葛亮》,原载1998年8月7日《光明日报》)“二十七岁,怎么看也只是一介小科长的年龄,而诸葛亮尽管位居丞相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