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校大学生是"蚁族"的潜在群体。他们对于"蚁族"的认识与思考将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就业的选择性。调研表明,大学生对"蚁族"拼搏精神的认同度较高,选择成为"蚁族"的被动性原因占主流。大学生对"蚁族"生存现状的担忧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取向。  相似文献   

2.
"蚁族"大学毕业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兴弱势群体。应对"蚁族"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生存现状做出描述,分析"蚁族"现象的根源和成因,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足点研究对策,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许丹丹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3):38-39,42
"蚁族"作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在中国出现的又一群体,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竞争机制的不平等、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保障的缺失是"蚁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因而我们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引导"蚁族"走出蚁穴困境。  相似文献   

4.
"蚁族"现象是社会目前的一个关注焦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蚁族"阅读与信息获取都息息相关,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蚁族"日常生活信息获取具有适切性,传统媒体也应发挥自身特性,二者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关注"蚁族"这一"分众"领域,进行分众传播。  相似文献   

5.
"蚁族"大学毕业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兴弱势群体。应对"蚁族"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生存现状做出描述,分析"蚁族"现象的根源和成因,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足点研究对策,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蚁族”就业之困及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蚁族"作为一个新生群体,其生存状态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蚁族"的现实处境,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就业现实之困。就业是民生之本,"蚁族"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千百万个家庭的殷切希望,他们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做好"蚁族"的就业工作,提供多种路径选择,点亮他们未来前行的道路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蚁族"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它牵涉到了教育公平、户籍改革、社会流动等一系列极具争议的社会议题。"蚁族"的出现,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极大的影响。通过观察"蚁族"就业遭遇的社会排斥的表现形式,研究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基于社会排斥理论,可以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高校改革教育制度和"蚁族"自身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心灵漂泊与身份流散成为都市蚁族的标签,而《蜗居》的热播促成其群体性诉求的释放和身份认同的确立。"蚁族"身份的确立与认同构成《蜗居》热的深层心理动因;"蚁族"群体的平衡与归属体现《蜗居》热的潜在心理特征;"蚁族"受众的参与和评判促成《蜗居》热的后续心理支撑。《蜗居》热暗合现代社会受众对文化消费品的心理认知与期待视野,而以其写实化的创作和演绎方式成为文化消费产业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蜗居生活,蚁族一起来,200元一个床位!长期有效》,乍看这个标题,有点愣神。"蜗居"、"蚁族"都是2009年网络年度"民生热词",今年两会,委员们更是纷纷就这两个热词建言献策,力求破解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难题。标题中的"床位",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毕业了,脱离宿舍了,但还要以“床位”来描述自己的归宿。这早已不是个案。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流行语“蚁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蚁族"一词一跃成为网络及各大媒体中的流行语。"蚁族"一词的迅速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并试图揭示语言变异与社会经济、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以期通过语言的变异看到时代变迁的痕迹与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安城中村改造中涉及到三大群体:具有村籍的原住民、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外来流动人口——农民工,在城中村改造中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应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解决城中村村民的社会保障、解决"蚁族"和外来流动人员的居住问题、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张蕾磊 《大学生》2013,(19):36-37
正通过对2013年最新调查数据的分析,廉思课题组观察到蚁族群体的变化与不变,思考这一群体的在职贫困困境。"我去做调研时,看到一个女生在租住的房子里贴了这样一张小纸条,那是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之购房计划(2013.1.1~2018.1.1),我拍了下来。"廉思告诉记者,那一刻他很心酸。廉思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自2009年提出"蚁族"现象并发布调研报告后,他带领团队坚持对"蚁族"的年度调研。2013年6月,廉思课题组在北京发布了《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  相似文献   

13.
在很长时期内,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你也买不起一套房,这是大都市生活的一本明账,世人皆知。买房的梦想遥不可及,大都市的魅力如此诱人,怀揣梦想的毕业生,该何去何从?眼下,"蜗居"、"蚁族"现象逐步升温,国人皆把注意力投向了这个被廉思称为"第四大弱势群体"的圈子。  相似文献   

14.
"蚁族"、"候鸟族"、"啃老族"、"恐归族"等社会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学毕业生生存困境,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判断和自信培养,引发价值危机。高校教育应根据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育策略,将大学生自信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中。  相似文献   

15.
继《蚁族》的问世,“蚁族”这个词语迅速窜红网络。蚁族,究竟是课题还是话题?在媒体的热炒之后;留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中,蚁族是一个标准的新词。2007年,青年学者廉思带领课题组,对聚居在北京唐家岭的大学毕业生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推出了《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令这一新词蜚声海内外,蚁族也由此成为毕业后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80后的代名词。时至今日,曾经的很多蚁族已到而立之年,而这两三年中,又有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他们中,又会有多少人成为新蚁族?面对充满压力的现实生活,这一群体又在现实的世界里怎样演绎着自已的人生?2010年底,廉思与课题组在对北京蚁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多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重庆、南京等大城市的蚁族同时展开调查,再次推出《蚁族Ⅱ——谁的时代》一书,让人们看到了蚁族的很多变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蚁族”与美国华人“蚁族”的一项调查研究。在2011年暑期“蚁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它调研成果和相关文献,从经济情况、居住环境、婚恋情况、工作情况、心理状况等多个维度出发,对中美两国“蚁族”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就其成因作了深度剖析。藉此,笔者认为:“蚁族”现象的形成是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以及个人三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蚁族"——以"80后"为主题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智商、低收入群体,在繁华都市的深处忙碌着,他们不肯轻易言弃的拼搏,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检讨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启示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的指导和社会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当今“80后”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本文分析了“蚁族”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重点阐述了影响“蚁族”就业观的因素,并从学生管理者的角度提出“蚁族”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自廉思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出版以来,蚁族这一特殊群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笔者作为一名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科研人员,在此仅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蚁族,或者即将毕业成为蚁族的,或者尽力避免成为蚁族的学生们出谋划策,从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生存能力角度出发,缩短他们处于蚁族的时间,尽早走出蚁族的阴影,以饱满的热情奔向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