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润萍  蔡莉  王玲 《科研管理》2019,40(2):97-105
如何战略性地整合专业化知识是高技术创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尽管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提到“战略知识整合”,然而对其具体模式及影响尚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以中国4家高技术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取探索性多案例研究的方法挖掘战略知识整合的模式类型及其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战略知识整合模式包含计划式知识整合和应急式知识整合,上述两种战略知识整合模式及其交互作用对高技术创业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有助于从战略形成的视角打开“战略知识整合”的黑箱,丰富和拓展战略知识管理视角和知识基础理论。此外,本文为转型经济情境下高技术创业企业如何获取知识的战略价值以获取竞争优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借助分工理论、网络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对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的竞争优势进行理论分析。在企业层面上,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有效地打破了传统层级组织和市场组织中的企业疆界及其造成的创新瓶颈;在区域层面上,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有利于保持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借助分工理论、网络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对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的竞争优势进行理论分析.在企业层面上,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有效地打破了传统层级组织和市场组织中的企业疆界及其造成的创新瓶颈;在区域层面上,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有利于保持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关系,结合我国当前外贸发展的现状,指出我国应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发展外贸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关系,结合我国当前外贸发展的现状,指出我国应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联盟协同优势创造的二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斌  孟琦  张铁男 《软科学》2007,21(2):5-7,19
通过对战略联盟以及竞争优势相关理论研究的总结,基于价值网思想,依托于企业资源、能力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构建战略联盟协同优势创造理论模型,从联盟关系协同和联盟网络关系协同两个维度对战略联盟竞争优势创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学说,并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竞争策略运用的实际,分析了我国企业为确保其自身的长远发展,尽快积累和运用知识产权优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庆华  王文平 《科研管理》2012,33(11):152-160
自战略管理理论诞生以来,其隐含的研究假设就认为持续竞争优势是存在的。因此,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但是,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企业越来越难以保持竞争优势。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所谓持续竞争优势通常是罕见的或快速衰减的,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国外许多学者转而开始了关于短期竞争优势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国外学术界存在着关于短期竞争优势的三种研究流派:一是基于行动的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流派,二是基于资源的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流派,三是基于业绩的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流派。  相似文献   

9.
从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特征分析出发,将企业知识网络的动态能力划分为知识创新能力、网络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其不同维度与知识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构建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知识网络知识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模型,进而探寻动态能力在知识优势演化中的作用机理,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健  荆磊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5):116-118
理论界对战略联盟竞争优势的研究历时已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支撑理论有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等。但是我们发现,一方面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这些支撑理论如果应用在战略联盟中,则需要调整;另一方面,这些分析彼此独立,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试图从租金的角度对战略联盟竞争优势机理做一个综合的分析,揭示战略联盟形成竞争优势的过程,为企业实施战略联盟提出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竞争环境下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再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灿  赵波  周翔 《科技与管理》2002,4(1):44-48
在资源观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竞争环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和分析熊彼特,达凡尼,查克诺瓦斯对持续竞争优势的不同观点,对新竞争环境下的持续竞争优势作出了重新界定,指出战略柔性是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各地工程与技术科研优势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洪江 《科学学研究》2003,21(2):195-200
利用反映工程与技术领域国际水平的科技论文 (SCI、EI、ISTP)作为科研产出指标 ,分析我国各地区的工程与技术领域绝对和相对优势学科 ,比较部分省市不同时期工程与技术领域相对优势学科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了各地工程与技术学科结构变化 ,并对建设工程与技术领域优势学科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丁玲  吴金希  叶冉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700-1707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织双元化构筑竞争优势的过程、特征与原因。本文以联想研发组织为案例研究对象,打开了中国研发组织双元化构筑竞争优势的"黑箱",揭示了其构筑过程、特征、结果与演化路径,总结了组织双元化演化的过程模型,并从外部利益相关者——全球化竞争对手并购的角度,分析了复杂嵌套组织的双元化促进"以小并大"企业的融合,补充与丰富了组织双元化的理论体系,弥补了现有研究忽略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不足。研究发现联想全球化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复杂嵌套组织的双元化,并由此获得了竞争优势。本文也分析了联想吸收能力单极化的问题。实践意义在于指导中国企业通过研发组织双元化,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伟 《科学学研究》2006,24(2):216-221
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核心竞争力。我国跨国公司的投资表现出区位多元化、行业集中化的特点。基于这一特点,结合传统跨国公司理论、Lou is T.W 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San jaya 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来源于适应小规模生产的特点、技术地方化的累积效应、母子公司之间的技术内部化、边际产业的技术转移、跨国并购获取相关技术和R&D全球化等六个方面,并画出了我国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来源示意图。  相似文献   

15.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方法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晓芳  赵恒志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63-466
提出优势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准则,对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进行比较,建立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运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采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方式,对安徽省现阶段优势产业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斐  杜德斌  李恒 《科学学研究》2012,30(8):1198-1205
科技资源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内涵和结构,利用全国31个省市区1998-2010年的相关数据,在构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个区域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运用比较优势原理,采用NRCA模型,计算区域各科技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相对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历年来各区域整体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都有所提升,但空间差异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区域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比较优势是影响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马晶梅 《科学学研究》2016,34(9):1397-1403
本文基于行业增加值数据,构建技术复杂度指数,将我国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行业及低技术行业。结果显示,仪器仪表、通用及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通常意义的"高端"行业在我国实际上属于低技术行业。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别对2004-2011年全国、美国及日本外包企业技术优势及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估计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与国内非外包企业相比,外包企业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美国外包企业优势大于日本外包企业。此外,在低技术行业,美国、日本外包企业技术优势低于其它国家外包企业;但在高技术行业优势却更强。(2)总体上,我国外包企业技术溢出效应为正,且美国外包企业效应低于日本外包企业。在低技术行业,两国外包企业技术溢出效应为正;其它国家外包企业效应为负,对非外包企业生产起到"挤出"作用。(3)我国外包企业技术优势与技术溢出效应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且在低技术行业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耿帅 《科学学研究》2006,24(Z2):570-575
顺承企业资源观的理论核心要义,基于企业定位优势要素模型将具备李嘉图租金获取特性的战略性资源具体化为市场导向、企业家精神、创新和组织学习四大战略性资源要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法验证各战略性资源要素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支持战略性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合争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竞争优势上看,产业集群的主要优势在于资源的聚集效应和协同效应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专业化分工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集群内价值链网络协同优势。本文通过对集群企业间合争机制的博弈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是以企业间独特的合争机制为基础,这种合争机制既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同时又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和技术扩散,它将原本孤立、松散的各种要素有效地组织了起来,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