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考察。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2.
一、“因教而学”的理论归属   近来有学者提出“因教而学”的主张。所谓因教而学,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觉地认识教师教的特点,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以适应教师教的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1]。“因教而学”可以看作解决教与学相互适应问题的一种思路,也是关于在教育情境中如何学习的一种理论。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以备向教育者论述教育活动的规律,培养聪明的受教育者,“因教而学”是值得列为其中的命题。   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也是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不仅仅教…  相似文献   

3.
盛平 《湖南教育》2000,(15):49-49
随机训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认识规律 ,而采取不循一法、不守一枝、因情而教、因势而导的教学步骤 ,是用以提高训练密度 ,强化训练效果 ,增强课堂活力 ,使学生始终保持认识活动的高效率的一种训练方式。在认识矛盾处组织随机训练由于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差异 ,小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往往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 ,巧用“矛盾”引发思辨 ,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如教带分数加减法时 ,教师先让学生思维展开 ,用多法最简便?带分数加、减法法则怎样概括?在认识模糊处组织随机训练教学中 ,常常出现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4.
“教”是为了“学”,教师怎样教,必须考虑学生怎样学。老师不能陶醉于课堂上的自我表演,而是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观察、思考、争论和练习中去。 要从“学”出发考虑“怎么教”。“教”要为“学”服务,那么“怎么教”,就必须考虑到“怎么学”。而“谁来学”和“学什么”便成为教师选取”最佳教法”的出发点了。 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大纲,明确一章一节学生的“应知应会”内容,而且教师还要熟悉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思想状况、爱好习惯等知道得一清二楚,这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 如何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取决于最佳的方法。最佳的方法并不是某一种固定的方法,它将因人因时因教学内容而异。 现以高中物理第二章直线运动的教学为例,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一桶水”析王辉,邢福有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对教师在知识素养方面的一种比喻,它说明了教师要以足够的教学知识去教好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所学知识。教学知识和所学知识不是一个相等的量,教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大于自身的所学知识。因此,倡...  相似文献   

6.
教学时机是教师利用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时刻,它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内发性与外显性、短暂性和重复性、多因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结合。教学时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知识建构;激发教师潜能,提升教学智慧;增进师生情感,和谐师生关系。但一些教师由于教学时机的意识不强、创设不足、把控不力而错失良机。教学时机的生成需要教师善于借助教学媒介、课堂提问与实践体验等来创设情境;通过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疑惑点、挫折点与突发点来捕捉时机;做到乘“兴”而教、循“疑”而导、纾“挫”而解、随“突”应变,达到择机而教的目的,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在学校同学、同事等诸多人际交往关系中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实现各项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师生都是知识的“转换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是接受者,师生关系围绕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师生双方是在“教”与“学”中相互交往沟通。“教”和“学”本应是融为一体的,但由于现行的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8.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 ,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1]这话至少有这样三层意思 :一是教学即是对话 ,二是对话是一种精神 ,三是贯穿对话精神的教学才是优秀教学。而“灌输型”的语文教学不具备对话精神。它以教师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一种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单向行为。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讲稿在课堂上表演 ,在这种表演中 ,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平等、轻松、自由的对话机会被…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教学?1979年版《辞海》这样解释: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1980年版《新华词典》这样解释:教学是“教师把思想、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师生共同活动”。还有第三种解释: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在八十年代新形势下,我认为第三种解释准确、通俗、高明。它明确了三个“转移”,摆正了三个“关系”:一是从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能  相似文献   

10.
窦瑾 《教学月刊》2010,(6):36-38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都懂了,但教师还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在向学生“布道”,结果是学生因兴趣疲劳而“万马齐喑”;另一种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明显超出学生的实际,学生接受不了,但教师还是自鸣得意地表演着“独角戏”,结果是学生因基础缺乏而“混混沌沌”.出现上述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教育界多主张“因材施教”,而就成人体育课堂教学中有难做到因材施教。其原因很多,如年龄差异、身体素质差异、知识结构、水平差异等。“因教而学”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他提供了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适应的另一种思路。该理论主要针对课堂班级授课制和因材施教的矛盾,在教学中采取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主体作用。学员主动调节自已的学习活动以适应教师“教”的特点。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技能和效率的目的。我们就“因教而学”的内涵、理论意义和培养思路进行粗浅的理论探讨。一、“因教而学”的内涵包括以下…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它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些教学的规律、针对“单向一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一互动”的教学模式。 一、“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是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助,教师、学生、课程、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从教十六载,也是困惑的十六载。虽然已从书本上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但如今重新理解“教学”二字,我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道理;并因“教”而生“困”,因“困”而问“学”。这也是我从教以来切实的经历和对教学的体悟。  相似文献   

15.
加里宁说过:“一个教师具有知识.还不能说就够了.这只是说掌握了材料.但是还要求有极大的技巧来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以便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要懂得“怎么教”。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包含着艺术性。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正确、完美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6.
一“、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教教材,是“以本为本”,把教科书奉为圭臬,是一种教书匠的态度。它把教材当作教学的终极目的,把教材内容当作是最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东西,它把书本知识看作学生学习的全部,教师会在教材的知识点上不断地重复炒作,学生也会在教材内容上机械地、反复地训练。结果是学生获得了狭隘的书本知识,却失去了怎样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走进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在保障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被看成是比任何时期都关键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学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对教师最具挑战的一项任务。实现教学专业化,首先教师要面临的问题和反思是:教师为何而教?基于我们的现实,答案也许有两种:一种是敢于直面现实的答案,即为了考试而教;一种是接受了新课程理念的答案即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而教。前一种答案正在被否定,而第二种答案的实现却需要教师在实现教学专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去学习、研究、实践探索,以及具体分解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它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孙霞 《现代语文》2006,(5):26-2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己全面铺开,这次改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全国使用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唯一准绳。它不仅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而且还隐含着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教学环节进行再认识,改变传统的备课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去完成教改任务。  相似文献   

19.
“教后记”就是教师在完成一次教学或一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所做的笔记,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完善授课艺术、提高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一、“教后记”的作用1.“教后记”是最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指出:教师的活动,实质上总是同创造性地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创造最佳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的圆满完成而创设最优条件相始终的。“教后记”就是为创造这样优越的条件而作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性劳动。因…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有句谚语:“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是语言。”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如春风化雨,常常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获益匪浅。从根本上讲,课堂语言艺术是一种智慧,一种激情,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或技巧。它是教师人生感悟、社会历练、求索研究、探索创新之后对人生、对社会、对语言、对教学感知集成后的一种新境界的言语行为。它和教师素养、思维方式、教学理念,乃至人生态度息息相关,需要教师具有学识、智慧和激情。学识。教师如果只是所教知识的存储器,恐怕不能有生动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