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前期所设置的刘氏诸侯王“相” ,为维持中央王朝与诸侯王的正常关系 ,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诸侯王“相”称谓的设置和变迁 ,诸侯王“相”与诸侯王之间的关系 ,汉廷选任“相”的方式、标准 ,“相”的行政职责等 ,应作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末年侯国城市241个,然志中名目又不及此数。前辈学者对此多有研究,然终不能补足。通过对《汉书》诸表所栽侯国城市的分封、存废等时间排比,最终确认《汉志》所载侯国城市的时间断限为成帝绥和二年三月(公元前7年3月),并补足了241个侯国城市之数。  相似文献   

3.
西汉王侯坐罪废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一代封建王侯虽众,失侯国除者也众,西汉王侯失掉爵位大都是因为触犯了汉律。《史记》、《汉书》中记载的王侯被夺爵的原由有四十种左右。文章拟就通过考察西汉一代王侯坐罪废黜的情况,来探究西汉王侯因触犯汉律而被夺侯的现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4.
西汉"五陵原"的植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期“五陵原”有较好的植被。因陵邑的设置等原因,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不过,由于当时社会生态观念的作用,这种人为损害是有限度的。而这一地区人工造林育林的成就.在中国林业史上据有重要的位置。绿色的“五陵原”,对于西汉帝都的环境选择和环境营造.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汉经略西域的“众建其国”之策,先后主要运用在姑师和乌孙二国。通过这一政策,西汉政府成功地削弱了西域的亲匈奴势力,达到了“分而治之”、保持西汉对西域有力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五陵"与"五陵少年"--以诗赋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汉年间,经过长期的陵邑建设,在渭河以北的咸阳原上形成了著名的“汉五陵”。五陵邑由于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西汉中后期政治生活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骚客诗人的笔下,“英俊之域,黻冕所兴”的“五陵”,与以“任侠”、“纨绔”为特色的“五陵少年”,成为一个恒久为之歌咏感叹的对象。检讨“五陵”及“五陵少年”的形象,对于认识五陵邑的政治地位与社会风尚的变迁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西汉八校尉是武帝时设置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在内镇守京师,出外对敌作战,对整个西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涉及八校尉的史料也十分匮乏,众多学者对八校尉的设置目的及其归属问题,各家诠释各不相同.细考史料,八校尉设置的目的是用于对外作战,它是一支独立的作战部队,不隶属于任何部队,直接听命于皇帝.  相似文献   

8.
关于《离骚》“求女”的蕴意说法甚多,然以王逸的“求贤臣”之说最为确当。“高丘之女”象征楚国王廷里的近臣。“下女”,也即闺中待嫁之女,象征即将成为楚王近臣的楚国地方官员或楚国贵族。他国之女象征其他侯国的臣僚。屈原“求贤臣”的目的乃是希望通过这些贤臣的帮助,获得楚国或他国国君的信任,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列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拥有特权。匈奴归义列侯是西汉列侯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有关归义匈奴首领的封侯标准有两个:景帝中元三年(前147)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奉行汉旧军法,封归义匈奴首领为侯;随着汉匈战争的全面展开,元狩二年之后,汉朝又制定了新的归义匈奴首领封侯标准。在不同的时期,匈奴归义侯国具有不同的地域分布特点,这些侯国主要集中在涿郡、南阳、颍川三郡。他们在进入汉地后,由于文化、气候、政治等方面的原因,鲜有传国善终者。  相似文献   

10.
以竹条或木杖打人都叫“笞”,它是一种惩戒性的轻刑。在西汉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笞”罚使用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