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金王朝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有金一代,上到女真贵族,下到普通百姓,都极力地效仿学习汉族文化,女真人死后的葬俗也逐步向中原葬俗演变。本文通过对东北和北京地区金代女真贵族墓葬外在形制与内在构建嬗变的分析,展示有金一代女真民族在葬具、葬式、随葬品和丧葬理念等诸多方面不断融入汉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特别是在政治中心迁入中原地区后,贵族墓葬中龙、凤、云纹的使用、“堪舆”学说的运用、昭穆制度和“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观念的认同等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相似文献   

2.
元朝在政治生活方面有其许多独特现象,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有区别地对待国内各民族,后人总结为所谓的“四等人制”。其实质是政治和文化问题。元朝政治深受蒙古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由于草原文化的强势存在,元朝政治始终未能走入传统中原王朝的正轨。如果说元朝的建立得益于蒙古文化的勃勃生机,同时蒙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则使大元帝国过早断送。  相似文献   

3.
李德瑜 《高中生》2009,(22):8-9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战"与"和"1.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如匈奴对秦汉,突厥对唐,契丹、女真、党项对宋,蒙古对宋、明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战争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高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民族间战争形态的分类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之间,契门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第一节论述古代北方民族中,先秦时期的及秦汉以后的各族,如“戎”、“狄”、匈奴、铁勒、突厥、回纥、蒙古等,均曾普遍存在同化与被同化现象。第二节论述古代北方民族间同化与被同化的几种类型:一是没有入主中原的;二是入主中原的;三是辽、金、元王朝的契丹、女真、蒙古。第三节论述汉人被北方少数民族同化的事例:一是因投奔北方民族地区而被同化;二是因被俘掠而被同化;三是因在北方民族地区居官,世代相传,“因习其俗”而被同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曾经在我国北部建立过一个强大的金王朝的女真族,其族名的由来,迄今犹无定论,本文利用多语种的语言材料,从女真、蒙古等周边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对契丹字“山”与奴儿干、女古、袅罗个、nirugu、nirigu、柔然、女者、女真等词之间的可能联系作了探讨。文章认为,女真非米里真、朱先、主儿扯之异译。最初“女真”不专指米里耳或朱先,还包括有吉列迷,赫哲等其他民族在内;专用于指朱里真,二者的等同,当是后来的事。  相似文献   

7.
唐朝中叶迄元朝,东亚地区的藩属体制开始发生了由以汉唐为典型的中原王朝为中心到以辽、金、元北方诸王朝为中心的转变,这是唐朝中叶以来中国民族关系进入新的变化周期的结果之一。藩属体制的变局说明了契丹、女真、蒙古诸民族的历史进步,给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以重大影响,并且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和处理对外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南宋、金、元之际约半个世纪的北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在宋、金、元三个分别代表汉、女真和蒙古民族政权激烈角逐整个中国统治宝座的斗争中,李全等领导的红袄军依违纵横其间。他曾是抗金的农民领袖、抗金拒元的民族英雄,最后变成叛宋降元的民族败类。导致他命运如此变幻的推手是个人利益至上的考量。  相似文献   

9.
辽、金、元三个皇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和西夏、两宋的历史或相联系,或相衔接,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自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后,又一个多民族大迁移、大组合、大融合的历史面貌。辽、金、元三朝历史的重要,还集中反映在它们都是以少数民族即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的贵族为主建立的皇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高中历史选择题精练》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下列各项与完颜阿骨打无关的是A.会宁称帝B.创制女真文字C.灭辽D.迁都参考答案是D。但在做这一练习题时,同学们认为A和B两项都与完颜阿骨打有关,因为教材表述也十分清楚:“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皇帝,国号金。金建立初年,创制了女真文字。”但对于“灭辽”和“迁都”两个答案却不敢肯定,因为教材只有两句话,  相似文献   

11.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大清一统志"的文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北朝南市"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公元12世纪初,女真人在阿什河畔建立的金王朝,对于黑龙江流域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女真人以飓风之势入主中原,造成了时代的震荡和社会大变动的局面。女真人在入主中原以前,主要居住在荒凉冷僻的黑龙江流域。那时尚处于农奴制阶段,且带有大量的军事民主制与家长奴隶制的残余特征。在与契丹族、汉族进行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中,女真族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其中的部落酋长、军功阶层或新生的农奴主,一跃而成为封建地主。新兴的女真族军事地主阶层,以“汉化”为主要目标,又籍借于“崇尚女真旧俗”的原则,将契丹文化和汉族文化作为一种新鲜活力注入到自己的整个民族肌体中,为本民族营造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气象。金代黑龙江流域的文化更新以及精神面貌的转换,深刻影响了当时北亚及东北亚地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格局的演变。从而推动了黑龙江流域的文化进程,并出现了历史上的繁荣而壮阔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俄木布事件”是后金统治者制造的冤案。归化城土默特蒙古经济及政教中心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满洲王朝贯彻实施其“并蒙古以敌明朝”之既定国策的必争之地。故而满洲统治者借俄木布违反贸易禁令之机,清除俺答后裔的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5.
《韵镜》的喉音包括晓匣影喻四个,其中喻母和匣母的演变最为复杂。其演变按时代可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晋、初唐-中唐、宋金、元明清等几个阶段。在历代各个阶段,众多学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蒙元军队进入嫩江流域的研究是史学界的一个空白.因金东北路长城的阻碍,成吉思汗崛起后,没有向东进攻嫩江流域,而是向西攻打草原各部、西辽,接着打西夏、金中原,进而造成了一路西征直达欧洲的攻势.直到窝阔台时代,蒙古军平定辽东后,才真正进入嫩江草原.但嫩江流域仍处于斡赤斤家族统治,直到忽必烈平乃颜、哈丹后,元中央政权才真正撑控嫩江流域.是东北路金长城的防御,影响了成吉思汗的进攻方向,也影响了12世纪世界格局.  相似文献   

17.
12世纪末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对当时的亚欧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金末元初的汉人地主武装就是在蒙古对金战争中兴起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割据统治半个多世纪的"汉人地主武装"。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的兴起主要是由于蒙金战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红袄军的李全、花帽军的郭仲元和中原的地主武装张柔、史天泽等;金朝对汉人地主武装的态度和政策是前期怀疑反对、中后期放任,而蒙元对汉人地主武装的态度和政策是前期全力招集争取,中后期不得不用、却不敢重用;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兴起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人民和恢复生产,二是加速了蒙元灭金和统一全国的进程,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了野蛮落后的蒙元。  相似文献   

18.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朝代,其统治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性特征。在统治政策的制定上,既有有对蒙古传统的继承,又有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也有新的发展及演变。本文从元朝的政权机构及制度建设、民族政策、边疆治理等几方面简要地对元朝的统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武薇 《教育学报》2012,(3):115-120
《大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启示、影响和沾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大学之道"修己安人"的意义所在。它横贯"四书"之间成为没有缺环的完整思想谱系,更纵览古今由孔子上承尧、舜,历经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直到近代,成为一以贯之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中国乃至全球性的人文思想崩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情境下,大学之道通过现代性的诠释和转换能够也应当致力于弘扬道德尊严,解除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精神危机,以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正确处理道德与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为今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出自己的普世认识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