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工门事件”曾被美联社评为2005年的十大新闻事件。该事件对美国政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新闻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使美国一直引以为荣的新闻自由大幅退步,记的获罪与入狱,使得美国新闻界人士人人自危。我们应该从美国政界和新闻界对“特工门”的处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本尝试以“特工门事件”为样本,从新闻法、新闻管理体制、新闻自由体制和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分析美国的新闻法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美国人很喜欢标榜他们的新闻自由。其实,“自由”的美国新闻也受到方方面面尤其是政界种种形式的操纵和利用。这是美国传播业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美国新闻界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感到忿然,却又无可奈何。 去年9月,我随中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访美时,美国外国记者中心的副主任狄温曾同我们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以轰动一时的克林顿总统理发事件,即克林  相似文献   

3.
书讯     
《美国新闻自由探析》一书,苑子熙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将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见书。这是一本探析美国新闻自由和新闻广播电视工作的理论与应用的书,包括对美国新闻自由的性质、它与政活的关系、新闻界与政界的关系的探析,对美国电视新闻与其社会的关系的探析,对记者工作、编辑和编导工作的实践经验的探析,对世界“宣传战”给宣传工作者以什么启示的探析,对其宣传策略、手法、技巧的探析,以及对世界新闻传播秩序矛盾斗争实质及出路的探析,等等。它可作宣传工作者、新闻广播电视工作者、爱好者,青年学生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6,(3)
关于美国新闻界“监督政府”文/车英,王河洛美国所谓“最能体现新闻自由”的是“新闻界监督政府”.这一对形式上的“监督”与“被监督”有时也会在新闻界与总统之间发生较为激烈的冲突。美国新闻学家门认为其主要根源之一就是新闻界选择新闻的方式与价值观问题,他们信...  相似文献   

5.
令全世界瞩目的海湾战争已经结束了,但美国新闻界与军方的战斗却仍在进行。在海湾战争之前和整个进程中,新闻界和国防部就相互攻击,一方使用的武器是“新闻自由”,另一方使用的武器则是“国家秘益”。虽则几经交手,互有让步,坦战争一结束,新闻界还是向纽约地方法院提出起诉,控告国防部在海湾冲突中违宪。美国新闻学者迈克尔·马辛说,这个官司肯定会不了了之,但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此提请美国公众注意,军方可能把“新闻自由”完全葬送掉。  相似文献   

6.
新闻自由概念的形成和实践在美国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美国新闻界对于越战和水门事件的报道是美国新闻自由沉沦的两个历史转折点。格林纳达入侵、海湾战争、对南联盟轰炸中逐步升级的战时新闻管制则是美国新闻自由沉沦的三部曲。美国由长期鼓吹国际间的新闻“自由流动”而堕落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专制主义 !美国仍然不乏富于敬业精神的媒介工作者和正直的有识之士在媒介上发表一些反映真相和不同意见的报道、文章 ,只是这些往往被主流媒体的鼓噪所淹没罢了。  相似文献   

7.
新闻能否坚持公正原则─—介绍日本传媒围绕“椿贞良发言事件”展开的激烈争论刘成安对日本新闻界来说,1993年无疑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椿贞良发言事件”不仅震动了新闻界,其冲击波还给扑朔迷离、经济不景气的日本社会增添了几分动荡。时过数月,事件在政界引起的轩...  相似文献   

8.
新闻自由是新闻界追求的理想。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照理想家的设计进行的。新闻自由一次次地被滥用,黄色新闻泛滥,报业的垄断越来越违背公意,使得美国公众对新闻界的信任急剧下降。1973年,由于美国新闻界爆出“水门丑闻”,新闻界的信任度处于最佳状态。路易·哈理斯民意测验中心进行了一次全国抽样测验,在1498位受调查者中,有41%的人认为  相似文献   

9.
令全世界瞩目的海湾战争已经结束了,但美国新闻界与军方的战斗却仍在进行。在海湾战争之前和整个进程中,新闻界和国防部就相互攻击,一方使用的武器是“新闻自由”,另一方使用的武器则是“国家利益”。虽则几经交手,互有让步,但战争一结束,新闻界还是向纽约地方法院提出起诉,控告国防部在海湾冲突中违宪。美国新闻学者迈克尔·马辛说,这个官司肯定  相似文献   

10.
默多克新闻集团窃听丑闻案的发生和被调查,是国际新闻界的一桩大事,它反映了西方跨国新闻传媒滥用新闻自由和媒介的社会责任论之间的较量。本文试图描述并分析默多克新闻集团在英国受挫的真正原因,它不仅仅是新闻道德的问题,更主要是触犯法律以及腐蚀警界及政界的深层问题。从这一案件我们看出,西方的媒体独立和司法独立不过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本质与自由曾经是新闻界反复讨论过的命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事件不时地发生,新闻的本质和自由又不断地被提了出来。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新闻事件真实的规律性、必然性是新闻的本质;新闻自由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2.
吴玲玲 《今传媒》2005,(9):22-23
1947年,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发表了《一个自由而又负责的新闻界》的报告,从此,一个反对绝对新闻自由、强调自由与责任并存的著名新闻理论——“社会责任论”,开始成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新闻界的主要理论。我国新闻理论界虽然不像西方那样直接提出“社会责任论”,但也一直强调记者要  相似文献   

13.
1986年前后,胡绩伟同志连续发表了《谈谈“新闻自由”的自由》《社会主义新闻法是新闻自由的保护法》《新闻自由与民主制度》等文章(见《新闻自由论集》,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阐明了他关于新闻自由的主张。胡绩伟的新闻自由观,虽然不像他那“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理论那么集中、系统,但在新闻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评论胡绩伟的新闻观点  相似文献   

14.
透视美国新闻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自由,是言论和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或者说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现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新闻自由属于民主与人权范畴,从法理上看,主要由新闻媒体、公民和政府三方构成,表现为人类认识自然界、人生和社会的报道权。新闻自由应具有七种基本权利: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答辩权和更正权、知晓权和采访权、保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①在美国社会,大众传播能够成为民主工具,在民主体制中发挥作用,是以对新闻自由的法律保障为基础的。美国新闻界认为,新闻媒介免受政府控制的独立性、新闻自…  相似文献   

15.
社会责任论实质上是新闻道德理论,针对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的表现而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进行修订,旨在通过更强的自律意识来提高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社会责任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职业道德"标签",对美国乃至西方新闻界的伦理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后"社会责任论"时代,美国新闻伦理在冲突与调适中发展,经历了客观性受质疑、调查性报道复兴、虚假新闻被曝光、专业主义式微和公共新闻业崛起等一系列"节点"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怎样抵制『有偿新闻』陈伟“有偿新闻”现象成了现阶段新闻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如何有效地克服这种现象。新闻界自律是抵制“有偿新闻”的基础新闻自律是新闻界及其从业人员在享受新闻自由时,为了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而...  相似文献   

17.
周庆安 《青年记者》2017,(22):65-67
对于国际新闻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新闻发生地,往往不是会场,就是战场.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历重大国际会议的报道,或者成为战地记者,都是极为难得的历练.然而2016年以来,随着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作为年度关键词,新闻界迎来了一次深层次的挑战.对于国际新闻教育来说,在关注美国新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界媒体界对峙的同时,也应当反思这个领域的教育如何面对“后真相”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新闻立法为什么迟迟不能出台?据说是在对新闻自由的认识上有分歧。那么,何为新闻自由和新闻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在理论上作出回答,更需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本文从新闻自由与新闻立法的社会功能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新闻自由是新闻工作者向全社会负责的基本权利,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最初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提出的.三个多世纪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充实,作为一种思想、一个原则和一项权利为全世界新闻界所接受所承认。所以一谈到“新闻”,人们就会自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一贯宣扬自己是个新闻自由的国家。Freedom House组织在1999年和2000年作过关于各个国家新闻自由程度的调查。也就是所谓的 Press Free-dom Survey。把被调查的186个国家分为三大类型:新闻自由的国家、新闻部分自由的国家和新闻不自由的国家。其中当然把美国列为新闻自由的国家,而我国却是“新闻不自由”的国家。侵犯新闻自由是美国经常用来加在别国头上的罪名。可如今,美国政府却明目张胆的侵犯了新闻自由。1、限制有关阿富汗的报道,破坏新闻报道的平衡性。9月21日,美国国会向美国  相似文献   

20.
1734年曾格因“煽动性诽谤罪”被捕入狱,它将能够有权批判当局的新闻自由权带入人们的视野。1791年美国人将新闻自由写进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新闻自由概念发展至今,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然而,当新闻自由给予记者更多报道的权力的时候,什么才是新闻自由成为人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作为新闻从业者同样需要衡量新闻自由的权限,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踏入诽谤的陷阱当中。另外,西方记者滥用新闻自由的概念,大肆渲染扭曲别国新闻事件,伺机煽动舆论。本文基于对曾格案后续影响的分析,针对政党对于新闻自由控制以及西方记者对于新闻自由的滥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