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红 《新闻记者》2004,(5):47-49
从法理上来说,立法的宗旨就是保护一项权利,同时防止对这项权利的滥用。世界各国的新闻立法要解决的也是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一方面保护新闻自由,另一方面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在世界各国,公民的言论自由都是属于被宪法保护的“第一权利”,与言论自由紧密相关的新闻自由也自然被视为宪法权利。虽然保护新闻自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新闻法制的重要基点,但这并不代表新闻自由是一种绝对的、不受制约的权利。新闻自由这一权利是从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中延伸出来的,在具体实施此项权利时,也难免会和其他的公民权利或社会基本…  相似文献   

2.
许兰 《青年记者》2006,(1):68-69
美国国会于1791年制定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准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即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和平集会的权利以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现在美国法学界的共识:言论是口头表达,出版是书面表达,两者在表达自由的概念下统一。解释与运用第一修正案以保障新闻自由的任务,主要由法院,特别是联邦最高法院承担。所以本文将主要重点放在回顾美最高法院在通过判例逐步解释、发展第一修正案,完善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对表达的保护第一修正案是用的“出版自由”与“言论…  相似文献   

3.
汪露 《新闻大学》2002,(2):37-40
在英国统治期间,美洲殖民地被剥夺了言论自由的权利,殖民地的司法权也紧紧掌握在英国王室手中。经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之后,美国获得了独立,制定了宪法,对司法独立的制度进行了规定,同时对言论自由给予了充分保护。作为西方社会的两种基本价值,在之后的实践中,两者却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美国最高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和。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之间的矛盾 美国宪法由正文及其27条修正案组成,保障言论自由的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①宪法条文只对公民权利进行正面规定,而并未对公民权利加以任何约束。所以,美国宪法中的言论自由权理论上是一种绝对的权力。而在实践中,这种绝对的言论自由权必然会与其他的社会基本权利发生冲突。其中,言论自由权与司法公正之间的矛盾尤为尖锐。  相似文献   

4.
伯恩施坦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他曾经备受质疑,但是在言论自由问题上,爱德华·伯恩施坦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既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在社会之中对于言论自由的争取,宣称言论自由是"一切人的平等权利",又主张保障党内自由讨论,认为"党内应存在批评的绝对自由"。终其一生,他始终恪守"社会的一切成员权利平等"的自由理念,并在报刊实践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5.
沈晓毓 《大观周刊》2010,(46):43-43,76
在北美和欧洲,两部宪法的通过标志着自由主义占据了核心地位。第一部是美国的《人权法案》,在杰斐逊的推动下,1789年“出版自由”(the Freedomofthe Press)一词第一次见诸成文法,这也被看成是美国新闻自由的法律根源,“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同年,法国国会也通过了《人权宣言》,以宪法形式确认了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这两部宪法所保障的依然是作为公民权利的个体自由。之后,在革命运动、政治势力的角逐中.作为重要宣传阵地的报刊所表现出的舆论性、鼓动性和战十性作用与潜力使报纸与一般的出版物区别开来.体现出自己特有的政治优势,成为统治者试图掌控的工具。同时,随着报刊日益成为人们发表言论、获知信息的重要中介.在反抗当权者控制报刊和媒介日益受托成为信息中介的进程中,作为个体权利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最终延伸到了制度性的新闻自由。本文由此浅谈《美国、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新闻和出版自由》读后感。  相似文献   

6.
声音     
《网络传播》2007,(3):23
“网络是言论最自由的地方。如果我们的自由言论能够成为主流媒体,中国的言论自由就实现了!大家要珍惜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不要只是把它作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羿克 《今传媒》2013,(4):31
主持人语:如今,互联网技术日益先进和发达,网络传播进入"碎片化"时代。"碎片化"的社会信息传播语境给人们提供了言论自由的权利,网络舆论监督机制逐渐形成。言论自由,作为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并付诸生命。新闻自由,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言论自由,它在新闻传播活动当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自由是相对的,绝对  相似文献   

8.
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意味着免于遭受事先限制,这是一个公认的标准。禁止事先限制原则是美国言论自由诉讼案适用的一个重要的司法准则,这个准则最早通过"尼尔诉明尼苏达州案"得以确立。对这一案件及其判决中的争论进行解读,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如何保障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相似文献   

9.
刘彦尊 《图书馆学刊》2009,31(12):8-9,15
信息伦理学作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最初以计算机伦理学的面目出现。信息伦理学起源于古希腊语文化概念“自由演说”或言论自由。20世纪80年代摩尔的“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一文的正式发表标志着计算机伦理学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伦理学获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色情网络公共话语实践的分析,检视了中国网络色情文化的变迁史,描摹了作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症候的色情文化,如何参与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之中。“色情”在互联网的话语建构中,是信息自由流动、绝对自由市场的象征,是分享文化、兄弟情谊的载体,是被征用成为政治反对的话语工具、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欲望引擎,也是形塑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文化力量。以高知青年男性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既在掌握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群体意识与媒介表达能力,成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力量;也沉浸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赛博迷思之中,试图接管文化生产与阐释权的同时摒弃了性别平等的文化政治安排。当被新经济所征用的软色情消费文化蔓延之时、“性别战争”泛起之刻、“裸贷”激发剧烈争议之际,中国社会亟需新的文化政治以促成新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1.
言论自由是表达自由的通常表述 ,因为在历史上人们把表达自由仅仅看成是通过说话、文字、印刷的表达。从 2 0世纪中叶开始 ,在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实践中逐渐把言论与行为纠缠在一起的案件 (主要是焚烧、践踏国旗的讼案 )纳入第一修正案的审理范围 ,形成了所谓的“言论—行为”的两分法。由此 ,表达可以分为纯言论、象征性表达、言论附加、表达性行为等等 ,最高法院的原则是 :纯言论可以得到宪法的绝对保护 ,而象征性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也享有同等待遇 ;言论附加与表达性行为则依据所含言论成份多则所受宪法保护多 ,言论成份少则所受宪法保护少的原则 ,而且当至关重要的政府利益对其中的“非言论旨趣”进行管制时就是正当的。言论—行为的两分法在限制部分行为的同时扩大了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范围 ,它把许多能够表达意见的行为列入表达自由范畴加以保护 ,这是 2 0 0 0年美国国旗修正案未能获得参议院支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长平 《青年记者》2010,(13):100-100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言论自由也有它的边界。问题在于,它的边界在哪里,由谁来划定?  相似文献   

13.
透过战争看美国新闻自由的堕落--从越战到海湾战争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把言论自由的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英国《大宪章》和17世纪的《权利法案》,但真正明确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是1791年批准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这项条款成为美国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也为言论和新闻自由作出了最有力的理论贡献。“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罗斯福"四大自由"的视角论述近代中国人权发展史,分别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的角度,详细阐述中国近代人权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尚杰 《网络传播》2007,(12):86-87
想法的自由问题 王四新先生在他今年的新著《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中对“表述自由”做了专业化的讨论。所谓专业化,是指书中对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或表述自由从法律方面做了专业阐述,因为涉及的问题新且十分重要,所以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参议院今年1月下旬就建立“自由亚洲电台”计划进行了辩论,并且不顾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悍然通过国务院的一项立法,授权设立“自由亚洲电台”。事隔几天,美国参议院又通过“国务院授权法案”。这项法案拨出5000万美元,作为“自由亚洲电台”的开办费。 美国务院的法案称,“自由亚洲电台”将面向中国、柬埔寨、老挝、朝鲜和越南。 这项立法标榜,“自由亚洲电台”的宗旨是:为那些庶民百姓不能享有全面言论自由的亚洲国家提供一个发表言论的论坛。 根据立法,美国政府三年后将对“自由亚洲电台”进行审查,看其是否办得卓有成效,是否有足够的收听率并符合美国的利益。 这项立法还批准在美新署机构内设立国际广播局。新成立的国际广播局将负责向“自由亚洲电台”以及冷战时期成立的“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提供经费。  相似文献   

17.
西方言论自由理论 人要生存,要和其他万物共生,就永远不可能做到为所欲为.言论自由一定是有条件的自由.例如你没有在电影院里乱喊.着火了"的自由.这就是告诉我们完全的言论自由是没有的,言论自由带来的后果应该是正面的和向善的,而不是制造谎言和混乱.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 ,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的官司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 ,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 :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之外 ,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是人们一般认为 ,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 ,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 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第 4 0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19.
近代西方新闻自由观 (一)新闻自由在西方的发展 新闻自由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最初被表述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人类历史上,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崛起,一些思想家在17~18世纪率先提出了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口号.新闻自由观念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约翰·弥尔顿到约翰·洛克到密尔,最后由杰弗逊把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付诸实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0.
季萌 《军事记者》2010,(1):50-51
美国宪法第一一修正案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1966年颁布的《信息自由法》、1976年颁布的《阳光下的政府法》均规定,只要不对国家利益和社会、个人造成损失,所有政府信息必须向公众公开。因此,美国国防部负有向民众发布军事信息,满足民众军事知情权的义务。这种义务,主要是通过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来履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