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视黎以冲突中的媒体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月12日到8月14日,黎以冲突持续一个多月,这是以色列自1982年入侵黎巴嫩,2000年5月从其南部撤离以来,黎以发生的最严重军事冲突。此次冲突,媒体上不断出现美国媒体报道失实的消息。号称客观公正的西方媒体是如何报道这个战争的?以色列又有何表现?一、冲突时间被媒体剥离了背景关于黎以冲突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首先应该探讨的是冲突的时间起点,这与责任归属密切相关。冲突开始于7月12日吗?这是困扰媒体的问题,也是有些媒体有意或无意忽视的问题。CBS 记者西蒙·鲍勃说,6月25日,哈玛斯逮捕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并要求交换在以色列监狱中的巴人,而以色列杀死超过140个巴勒斯坦人,邪才是冲突故事的开始。成立于1986年的美国全国性媒体监督组织"公正与准确报告"的媒介分析家  相似文献   

2.
国际速览     
3月27日,在约旦首都安曼举行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各国领袖表示支持巴勒斯坦,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杀戮,将以色列同纳粹相比。 虽然参加这次峰会的阿拉伯国家仍然无法在制裁伊拉克的问题上取得共识,各国领袖还是一致表示支持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阿拉法特在会前指责以色列意图扼杀中东和平进程,以军策划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刺杀巴勒斯坦领导人和人民,是暴力事件的主导者。阿拉法特还呼吁以色列立即停止暴力冲突。  相似文献   

3.
国际速览     
沙龙试探布什中东政策 美国总统布什3月20日在华盛顿接待到访的以色列总理沙龙。他表示,美国不会用强迫手法促成中东和平。 这是布什和沙龙先后上任以来首次面对面会谈。 布什表示,美国将与中东国家合作,但他拒绝回答有关美国是否会听从以色列的意见,在巴勒斯坦结束暴力示威之前不邀请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访美。 布什上任以来,人们一直在猜测,他对中东问题的态度与克林顿相去甚远。克林顿政府在中东事务的斡旋上花了很大功夫,力图促成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  相似文献   

4.
《陕西档案》2002,(3):45-45
中东问题历来是个“火药桶”。这一年多来,打开电视,翻看报纸,几乎每天的新闻都离不开巴以冲突。在这场冤冤相报的冲突中,美国偏袒以色列,是连美国人也不否认的事实。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初,美以关系就很不一般。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国宣布成立。11分钟后,美国即给予承认。15日,也即以建国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又是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以色列才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大片土地。  相似文献   

5.
媒体外交在美国的表现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鸿燕  林媛 《现代传播》2008,(2):148-149
美国1948年的<史密斯-蒙特法案>规定:"禁止专门为外国公众而筹划的节目在国内散播."由此,美国的媒体外交一直与公共事务分离,合法地位也遭到公众的置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美国介入国际事务的能力日益增强,媒体外交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比较典型的是1977年美国CBS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的分别采访,促成了两人历史性的会面,而这次会面又通过电视直播直接影响了3,000万美国观众,从而推动了美国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贝鲁特曾被誉为“东方巴黎”,如今却成了世界上(?)活动和绑架人质的中心。1984年3月,美国驻黎巴嫩使馆一等秘书巴克利遭绑架后被处死,开了绑架外国人质的先河。此后,绑架事件层出不穷,1987年1月更是达到高潮,从1月17日至1月24日,短短几天,竟有4名德国人和3名美国人先后遭绑架。英国圣公会特使特里·韦特专为解决人质危机赴贝鲁特,结果也神秘地失踪了。1987年2月底,叙利亚军队重新进驻贝鲁特西区,绑架活动一度有所收敛。但从今年开始,又逐渐增多,目前仍有二十余名人质被关押着。人质危机与阿以冲突和两伊战争密切相关,有关各方或多或少地都在利用人质问题进行有益于自己的活动。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故而美国人成为首当其冲的绑架目标。西方国家在中东政策上往往与美国有瓜葛,所以也常有人遭绑架。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消除中东动乱的根源,才能消灭绑架人质事件。遭绑架的人质有的被残酷处死,有的被长期关押,自行逃跑生还的仅有美国记者查尔斯·格拉斯一人。格拉斯在1987年10月的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上撰文叙述自己的遇险脱险经过,本文就是根据他的这个自述编写的。  相似文献   

7.
世界大扫描     
1993年是冷战后的第二年。自1989年以来,世界连续三年大震荡,东欧剧变、德国统一、海湾战争、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终告结束。但世界仍处于大变动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仍连绵不断,波黑内战战火不熄、原苏联地区炮声仍隆、索马里枪声未断、俄罗斯政局动荡不定、美欧日贸易摩擦频频……。 当然,1993年也给世人带来不少好消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这对宿敌在相互仇杀了45年后,终于握手言和,签署了和平协议;南非废除种族主义和实现民族和解的改革进程取得重大进展;柬埔寨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取得成功,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和解政府……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不禁要问,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这个星球将向何处去?要回答这些问题,还是让我们打开世界地图,从自诩为“国际警察”的美国开始,回首人类走过的1993年。  相似文献   

8.
环球速览     
中东和平:言之过早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两人自信而坚定的笑容重现在中东,让人们对中东这块并不和平的土地多出几分和平的遐想。本月,美、以、巴三方首脑举行了巴拉克上台以来首次会晤。两国商定,明年2月确定最终和平协议的框架,9月前达成最终和平协议。奥斯陆似乎已经滋生出浓密的橄榄枝。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中间人美国总统克林顿早在会谈前就调低了对和谈成功的调门。巴以之争由来已久。1967年6月7日,以色列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叙利亚戈兰高地、  相似文献   

9.
尽管巴以冲突已经进入生死决战的状态,形势空前险恶,但双方矛盾并非发展到绝对不可调和的地步.巴以奥斯陆协议的框架仍然存在,巴勒斯坦并不打算完全重返武装斗争之路,以色列也没有彻底摧毁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打算,双方仍停留于以打促谈的基本出发点上.因此,只要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采取公正立场,施加强大影响,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停火协议及监督机制,一定能够使双方冷静下来,然后重建信任与安全合作,为恢复和平进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强正德 《航空档案》2005,(11):94-97
埃及总统安沃尔&#183;萨达特发动“赎罪日”战争的目的是动摇以色列的战争意志,通过对其造成人员伤亡来削弱以色列主动发动战争的意志。从这点考虑,他希望以色列能够归还西奈半岛,并与之签订新的政治条约。同时他还想通过战争打消以色列那种狂妄自大的态度,特别是打击其空军的嚣张气焰。萨达特通过促使美国进行暗中调停。1977年11月,萨达特总统对以色列国会发表了公开讲话。1978年9月18日,以色列与埃及重新划定边界并签订和平条约。埃及外交上承认以色列,而以色列则把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一味偏以压巴,国际介入乏力,致使双方无法实现有效停火.美国是以色列的战略盟友,也把以色列当作其中东地缘政治的一个桥头堡,因此,长期支持、偏袒和纵容以色列.  相似文献   

12.
追赶陨星──采访以色列总理拉宾葬礼王岩(1)1995年11月4日晚,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特拉维夫参加一场庆祝和平集会的现场,被一个年仅25岁的犹太极端主义分子枪杀。拉宾这位中东和平的缔造者之一,在他同以色列和平的支持者们同唱一首赞美和平的歌曲之后饮弹身亡...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今天美国已无法执行成功的外交策略,那么,就必须交出对国际冲突化解的垄断权。过去二十多年来,世界已习惯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在中东战争中扮演调停的角色。而美国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成立以实现和平为目标的新的联盟  相似文献   

14.
美国总统终于同意派出特使前往中东,但巴以双方却用不断升级的冲突来迎接这位美国特使。 3月9日清晨,以色列出动直升机摧毁了阿拉法特在加沙城的办公大楼;当晚,一名哈马斯成员在耶路撒  相似文献   

15.
这是在中东不断重复的冲突画面:3月3日,1名巴勒斯坦人袭击以色列军方检查站,7名以色列军人死亡。在当天24小时内,有21名以色列人遇袭身亡。以色列立即派飞机坦克攻击巴勒斯坦难民营,造成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外界人们对这种冲突都麻木了,以色列人又是怎么看他们的日子?  相似文献   

16.
1995年11月4日星期六,正值犹太教的安息日,也是以色列的法定假日。平时,以色列国内的大部分交通工具都会停驶,许多娱乐场所和大小商店亦会关门歇业。可是,那晚的特拉维夫却灯火通明,热闹异常。约10万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到市中心的"国王广场",在那里举行支持和平进程的盛大集会。  相似文献   

17.
目击     
《中国新闻周刊》2013,(13):22-25
巴勒斯坦多地爆发冲突4月4日,约旦河西岸希伯伦,巴勒斯坦示威者与以色列军队发生激烈冲突。一名被关押在以色列监狱的巴勒斯坦人因癌症去世,巴勒斯坦多地抗议以色列当局未能给予病人足够的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18.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对抗旱已不再是“地区性的争端”,这一被称作“本世纪最持久的冲突”越来越为全世界所瞩目,并且影响到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所以,当1993年金秋,冲突双方领导人终于坐在一起签署和平协议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争端时,这一世界性的重大事件自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9月13日和平协议签署这天,世界各大通讯社都现场报道了此次签字仪式,其中路透社的一篇“现场短新闻”尤为精彩。消息不足500字,不但形象地写出了签字仪式的场面和气氛,传达了巴以和平协议签字的巨大反响,同时又以极其深邃的观察力,用极其细微的动作,表达了各种人物的内心活动: “亨利·基辛格擦去热泪……赛勒斯·万斯喜气洋洋,仿佛新娘的父亲一样”,“3000名来宾穿梭走动,握手致意”等文字,描述出签字仪式现场一派喜  相似文献   

19.
国际速览     
以军出动F16报复巴勒斯坦人5月18日,以色列出动F 16战斗机,对巴勒斯坦进行猛烈轰炸。这不仅是巴以冲突近8个月来以色列首次使用战斗机,也是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首次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使用战斗机。  相似文献   

20.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一共发生过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93年,经国际社会多方斡旋,双方矛盾才得以转圜,签署了和平协议.如今,20多年过去了,该地区的流血事件并未停止,和平前景仍然渺茫. 《圣经》里曾将巴勒斯坦描述为"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可这个一度富饶的地区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战火和硝烟.反观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