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景键 《大观周刊》2012,(34):298-29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但作文一直是学生的难题,似乎难以逾越,高中甚至更加突出。学生感到苦恼,甚至厌倦,老师也很无奈:作文教学似乎无法可循、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等等。 因此我经常跟学生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2.
詹翠红 《大观周刊》2012,(8):171-171
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相似文献   

3.
马娜 《大观周刊》2012,(41):278-278
书,是一泓清澈的溪水,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芳草地。书中所表达的真、善、美对于人的人格的塑造、灵魂的净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在校园中进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而且能营造校园读书氛围,让读书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宋杰 《大观周刊》2012,(32):213-214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商不开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tEt甩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及“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等内容列入课程总体目标。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紧密结台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热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尽情地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李永新 《大观周刊》2011,(6):104-104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使我们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6.
“从前有一坐山——”当我这么说的时候,四岁的小侄子睁大了眼眸,目光明澈得像三月里的溪水,让人一眼就看清楚他的期待。“——山上有座庙……”我继续讲道,接着,卖关子似的稍做了些停顿。“后来呢——”他急切地问道,眼睛像是溪水里泛起了些波光。  相似文献   

7.
曾晴炜 《大观周刊》2006,(28):28-28
采访对象:中策装饰首席设计师 钟春艳 田园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崇尚自然、结合自然,给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的人营造一个心灵休憩的居所。  相似文献   

8.
尹春艳 《大观周刊》2012,(40):133-13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让学生体验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那么,怎样让恩想品德课走进生活,用于生活呢?  相似文献   

9.
郑莹 《大观周刊》2012,(24):327-327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0.
柏绍英 《大观周刊》2012,(46):299-299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并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朱新儒 《大观周刊》2012,(50):263-263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有作家说:“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人和文的价值都显得黯然失色。作文中的人。就学生作文的对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自己的文章.即表达学生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文章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以培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通过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二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即发挥社会传达机能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文等。  相似文献   

12.
白志鹏 《大观周刊》2013,(7):138-138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和体验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物、景,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就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通过阅读和写作让学生体会语文教学中自然美、社 会美、生活美、时代美、语文美。并且还要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美、想象美、表达美,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灵的和谐,切实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胡尚瑶 《大观周刊》2011,(32):163-163
当今社会正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相似文献   

14.
王丽英 《大观周刊》2013,(8):252-252
探究式教学的引入能增强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引入,不单单让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实际生活、社会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有意无意中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贯穿在“教”与“学”的全程中。探究式教学作为这样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国内外普遍接受并积极提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5.
王亚迪 《大观周刊》2012,(13):184-184
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要做到三点,即发掘现成教材的资源、从教材外选来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解读、从影视艺术的观赏、“自然、社会和生活”的体验中,开发有益的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喜彦 《大观周刊》2012,(9):204-204
观察今日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属于基本技能的毛病,诸如文句不通顺,层次混乱,主题不突出等,已不占主要地位。原因是近些年来,尽管语文教材不断改革,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分量,但对这些作品进行简单分析、使其主旨单一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加上选文面的狭窄,学生在写作中逐渐接受了“直奔主题”、“主题挂帅”的思维模式。其次,超强度的学习负担和成绩压力使学生把所剩无几的休息、娱乐时间全用到了听流行音乐、上网、玩游戏上。学生很少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缺少与成年人的多样交往。一些学生甚至很少参与健康自然的体育锻炼。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的作文是让别人的语言代替自己的表达,最后自己成了外在说法的传声筒,而学生成了“失语症”的患者。对于以上现象,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新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文本劳动,一篇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新闻作品能达到审美要求,可以更好地表现时代主旋律,反映生活、表现生活、服务生活。真是新闻审美要求的基础。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它不会使人失望,只能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美是一种和谐,不管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如此:对自然来说,美是一种和谐景致;对人来说,美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外化,孔子的“里仁为美”就是这个道理。善和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文本劳动,一篇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新闻作品能达到审美要求,可以更好地表现时代主旋律,反映生活、表现生活、服务生活。真是新闻审美要求的基础。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它不会使人失望,只能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美是一种和谐,不管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如此:对自然来说,美是一种和谐景致;对人来说,美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外化,孔子的“里仁为美”就是这个道理。善和  相似文献   

19.
贾燕 《大观周刊》2011,(22):53-53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一直以来,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及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使得数学生活应用性不强。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素质教育难以深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我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大胆尝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相似文献   

20.
蔡啸 《大观周刊》2011,(18):70-70,20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内容,它集竞技性与挑战性于一体,充分展现田队合作精神和个人创造性。它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上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走自然中。本文对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中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受到伤害,以期更促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在高校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