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1998年1月)一书中提出“现代学”概念,将之视作关于现代事件的一门知识学。王一川在《中国形象学》(1998年1月)与《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新眼光——中国现代学刍议》(《文汇报》1998年5月13日)中也提出了“现代学”概念,开始从文学和诗学进路对本土现代性问题的探索。而2009年的新作《中国现代学引论》则全面阐释“中国现代学”问题,颇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2.
李先国的《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在余论部分从审美与启蒙两个方面对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进行研究,这为我们反思现代性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越地现代文学理论既是审美现代性传播的长尾效应的表现,又体现了启蒙现代性传播的低时延特征.二者结合交融,为人类文明传播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一份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个性独特、成就卓著的著名作家,同时又是一位饮誉中外的文物专家。但是,由于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直到80年代他才像“出土文物”一样被重新发现。沈从文以他所创造的湘西世界给人留下了一个魏美奇艳的艺术天地。他的“请美纯净”的文字,对“人性”内蕴的深刻把握和执著探索,对“生命”价值的热情歌颂和礼赞,至今仍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发射出夺目的光辉。近二十年来,“沈从文研究”的热潮此起彼伏,正像美国的一位沈从文的研究者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写到:“先生的代表作品最世界上好多文学者永远要看,而且要给…  相似文献   

4.
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共同文化使命这一大背景下,浙江卫视推出文旅探寻体验节目《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该节目以旅游为载体,以“非遗”文化为内核,通过挖掘各地“非遗”文化的真实样态和精神内涵来传承中华历史文脉。本文从节目的传播理念、传播创意和优化路径三个方面来分析该节目的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问题是近年中国学界的热点之一,它的兴起显然与当下中国坚定的现代化进程相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作为“理论旅行”的“现代性”话语似乎又处在一个言人人殊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作知识考古学的清理。周宪先生是近年来现代性理论的积极译介者和研究专家,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一书更是“成一家之言”,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本刊本期围绕周著,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现代”何以成为问题》对审美现代性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新思想资源的开启》则“深描”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脉络和时代语境。周宪先生针对两文,专门发来《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美学问题》作出回应,并对自己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能够深化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并引发读者诸君的理论热情。当然,更希望有不同声音加入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来的,所谓现代性,必然与传统性、古典传统相异,是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面对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和中国的现代性"语境",现代批评家在其各自的理论阐释中产生了迥异的多角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现代”一词与“现代性”不同。每一代人都生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他们的“现代”,有他们自己的“现代文学”。可当我们以“现代”来定义自清末或1917年到1949年这个短暂时期的中国文学时,这种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在哪里?在“西方现代性”那里。所谓“西方现代性”,指的是西方之为“现代”的一些特征,如民族语言~文学的崛起、民族一国家意识的形成、‘主权国家的建立、工具理性的兴起及其带来的机器工业和黑格尔所说的“现代国家的管理技术”等等。按照这些事后归纳的特征,“西方现代”的开端被推至十六世纪初,且这些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王一川教授所著《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以下简称《发生》)一书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收获。这部专著从文化现代性视角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状况,同时又通过对中国文学的考察透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状况。  相似文献   

9.
复旦大学教授许道明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出版一年来,广受读者好评。这既是对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本书宗旨(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传统文化精神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肯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文学的本质是否具有“现代  相似文献   

11.
《虚无与开花: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重构》试图在现代性的问题视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脉络中,叩问当代诗的活力和危机,并将“开花”代表的新浪漫主义,看作回应虚无主义文化危机的途径。换个角度看,“开花”和“虚无”可能是现代性的两面,用“开花”来克服“虚无”,意味着现代性问题要在现代性的逻辑内部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也是挑战性所在。以“虚无与开花”而非“从虚无到开花”为标题,或许恰好显现了对这一内在悖论的理论敏感。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与传统的对峙中,《新青年》以传播现代文明为己任。在它的创刊号上,“新”被定义为“西洋文化”。但,作为现代文明的西洋文化并非铁板一块,《新青年》初创伊始,便对西洋文化中的法兰西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3.
现代报刊的发展、繁荣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深远.它不仅改变了现代文学的传播形态,且对现代读者和作者产生了影响;它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读者群体,培养了新的阅读习惯并形成一个的构建在共同阅读空间基础上的现代性想象空间,开拓了现代文人的交往时空,延展了文人体验世界深度和广度,从而使得作家能够构建一个虚拟的现代性想象空间,丰富了现代文学写作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冯国慧  林盼鑫 《视听》2023,(4):47-50
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取材自中国神话故事,构建全新“封神宇宙”,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用现代性的表达方式重塑神话人物。影片通过对杨戬丰神俊朗的外貌设定、重情重义的性格塑造,刻画了一个文饰与品藻一致、神性与人性共存的“乱世战神”形象。影片中“杨戬”的角色塑造尽显内外兼修,其外在形象与角色性格相伴相宜的“文质彬彬”的塑造核心和审美内涵,为动画电影改编传统神话故事、重塑神话人物的创作增添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大学中文系以1917年作为“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并使“现代文学”成为一门与“近代文学”老死不相往来的“独立学科”。等于以制度的方式将一种本来无法断开的绵延之物一分为二了。1917年之前和之后的新文学并没有发生这种断裂,毋宁说是新文学史和学科划分制度本身制造了这种断裂。  相似文献   

16.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以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处于20世纪中国“学理上的现代性”与“社会进程中的现代性”之间矛盾纠葛的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为切人点,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月报》作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自一九二二年从湘西一个偏僻的山城,独自走到北京,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这个具有苗族血统的作家,不仅早已蜚声三十年代文坛,被视为自从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所出现的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而且从那时开始,便超越国界,走向世界,为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国外学术界掀起“沈从文”热。沈从文先生也应美国有关方面盛情邀请,以高龄而赴美讲学,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在国内,沈从文的作品相继出版、再版,受到文艺界和千百万中外读者的高度关注。胡跃邦总书记对沈从文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非常关心,要求有关方面解决他所遇到的一  相似文献   

18.
作为赛博、废土等朋克风格的衍生,“东方”朋克强调中国传统要素与视觉符码紧密结合。从追光工作室的《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新神榜·杨戬》,到刘宇昆的丝绸朋克,“东方”朋克以景观要素的现代性垒叠为编码,以产生的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意义为解码,筑就现代性基石;以现代性反抗内核的延展和二元三界的创新建构进行神话传说的现代性重构;在流动、融合的时空特色和现代性反思中与元宇宙互动生成,体现了中国话语在朋克文化这一亚文化现象中的发声。  相似文献   

19.
高媛 《大观周刊》2011,(25):46-47
李欧梵是一位海外华人学者,他以独特的学术方法去观照中国现代文学,不拘一格地采用了史传叙述。文化阐述,文本解读的方法,把现代性问题贯穿始终,也体现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他处在边缘地位,能够以更为广阔的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文学现象,从多元的角度把握文学的根本问题,具有很大价值的。为现代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与作为现代传媒的报纸和期刊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报纸和期刊也就没有现代文学。而报纸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建立,是缘于刊登文学创作的副刊,仅以“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和20世纪30年代风光无限的《申报·自由谈》和《大公报》“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