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淮光金 《大观周刊》2012,(41):364-364
一、突破高中生写作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学习的最大障碍。要想突破思维定势.我们首先要明确思维定势的主要表现..作文中.学生作文的立意定势表现较为明显。对于一个作文题目或写作话题.作文主题落入窠臼,作文中的形象不够鲜活,立意简单化、模式化,人云亦云。由于学生生活面受限,作文选材易出现定势思维。作文材料往往拘泥于自身生活的小圈子.所选材料总是被沿用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陈旧事例.选材范嗣相当狭窄.有的甚至出现低幼化倾向。文章结构也有思维定势现象。多数记叙文往往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议论文已经变为新八股文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
尚霞 《大观周刊》2010,(48):130-130
作文三步教学法教学生们要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实物,的确,生活足写作材料的源泉,那感知就是写作的重要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感知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感知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相似文献   

3.
常言道,百步之内有芳草,处处留心皆文章。在新闻写作中,一些基层报道员总是抱怨基层“庙”小面窄,写不出有分量的稿件,或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笔者则认为,基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基层大有“活鱼”可抓。要善于发现基层报道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记得一个傍晚,我路过四营时,发现有几名战士在弹吉它,便和他们攀谈起来,了解到这个营有30多人会弹吉它、连队的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第二天,我专程来到这个营采访,得知这个营自己创作的营歌《迷人的夜》准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之声”节目里播出;30多人能弹会唱,有两…  相似文献   

4.
康兆妮 《大观周刊》2011,(40):163-163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时常出现一些尴尬:教师满怀激情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有写作的欲望却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如何使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激活他们的写作潜能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学识,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用自己生活的积储,打开学生生活的宝库;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使作文如我们的生活一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使作文不再是苦思冥想的编造,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是心灵的自然流淌。在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李红霞 《大观周刊》2012,(45):348-348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在小学数学中.数学学习表面上看来.是跟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图形和算式打交道.很难让人感受到它的美丽所在或领略到它的迷人内涵.  相似文献   

6.
白志鹏 《大观周刊》2013,(7):138-138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和体验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物、景,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就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通过阅读和写作让学生体会语文教学中自然美、社 会美、生活美、时代美、语文美。并且还要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美、想象美、表达美,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灵的和谐,切实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陈海莲  陈永辉 《大观周刊》2012,(50):272-272
小学语文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我们要透过生活这面大棱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与空间,实现语文课程的多元化和立体化。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和感悟语文,积累语文素材,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打造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炼就一颗善于思考的心灵,为小学语文构造一个理想的学习与实践的环境。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灵气、充满活力,焕发出新课改的青春活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8.
邹翔 《大观周刊》2011,(15):180-180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  相似文献   

9.
张华云 《大观周刊》2012,(20):221-22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呢?让学生喜欢写作,善于写作呢?本文从创设活动情景.挖掘写作素材上做了尝试,以待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朱新儒 《大观周刊》2012,(50):263-263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有作家说:“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人和文的价值都显得黯然失色。作文中的人。就学生作文的对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自己的文章.即表达学生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文章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以培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通过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二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即发挥社会传达机能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文等。  相似文献   

11.
张华文 《大观周刊》2012,(27):211-211,179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艺术性工作,担负着雕刻性格、塑造心灵的重任。班主任对学生的一生影响至深,同时也是在教育工作中接受回报最多的人。多年后,工作事业有成的人.回想起当年的学校生活,最令他难忘的、感激的也是班主任。  相似文献   

12.
杨俊荣 《大观周刊》2011,(34):198-198
要想提高初中学乍的写作水平,就应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出经验与感悟,这样才能与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个性特征,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充满了情趣,可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千人一面,万人同腔,干干巴巴的,让人难以卒读呢?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摸索,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将趣味性有机地融进思想性、情感性、逻辑性之中,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人的个性心理是丰富多彩的:有孤独型的,有社交型的,有思考型的,有行动型的,有焦虑型的,有乐天型的,有冷静型的,有激动型的。写作活动是个性心理的外在表现,个性心理既然是丰富多彩,那么写作活动就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学生作文的模式化,很大程度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接受了教师对作文的硬…  相似文献   

14.
感悟写作     
对善于写作的人来说,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文思泉涌、有感而发、有惑而作,乐此不疲.既可以体会文章发表时的快感,又可以获得不菲的稿酬,真个是"物质与精神"双丰收.  相似文献   

15.
吕杰 《大观周刊》2012,(33):216-216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好的语文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完美的课堂。在课前导入语这个细节中,更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在哪儿发现新闻?回答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处处有新闻。笔者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认为,学会贴近生活做文章.往往是走向成功的捷径。贴近生活做文章,就是把新闻报道,言论写作的立足点面向生活,面向群众。不但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汲取素材,还要深入到基层,在群众当中发掘有价值的新闻材料。首先,要善于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汲取素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而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事发生。所  相似文献   

17.
很多通讯员反映他们在写作上有“五难”: 一是难在工作忙,无时间写稿。处方——要善于珍惜和利用时间。在八小时工作外,还可在八小时业余生活及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还有节假日也可用来搞写作。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终能挤出时间来。鲁迅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歌德说过:“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  相似文献   

18.
曾庆红 《大观周刊》2011,(26):207-207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道美味大餐。具有实践性、创新性、自主性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写作源于生活,而综合性学习关注自然、人生、社会话题。是典型生活的缩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写作教学一体化研究实践中,我认为综合性学习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综合性学习是提升学生创新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重要的纽带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世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就指出,心灵的 探讨必将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最大 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然而直到今天,中国人似乎仍不太善于探讨自身的心灵,以致自己患了种种心灵的疾病却不 敢面对,也不善于求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