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磊 《大观周刊》2012,(47):304-304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教师不注重课外阅读。因为现在的语文试卷太灵活了.能保证学生得分的题只有诗词填空和古文阅读,而课外阅读费时较多.效果又不怎么好.所以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古文和诗词这部分的教学上.忽视了语文课外阅读。怎样改变这种状况.突破语文教学中的瓶颈.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呢?  相似文献   

2.
白春芳 《大观周刊》2011,(39):129-129
作为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加强课外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适应时代选拔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黄昌华 《大观周刊》2011,(19):68-68
新课程理念提出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新课程理念的这些理解,我们可以简括为语文教学要注重艺术性。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相似文献   

4.
段建伟 《大观周刊》2012,(13):230-23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基础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初中英语如何适应转轨要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加强英语课堂教学之外,培养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能力可以快速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笔者立足于这一现实问题,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精选课外阅读内容,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和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陈金玉 《大观周刊》2012,(31):234-234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之一。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甚至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课外阅读能够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  相似文献   

6.
陈立锋 《大观周刊》2012,(36):210-211
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也就有了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孩子尽情徜徉于激情和人文的课外阅读中,孩子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  相似文献   

7.
周小梅 《大观周刊》2012,(10):183-183
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都深有体会。我曾经在教初三时做过统计,班里读过四大古典名著的学生不超过五分之一,了解鲁迅、巴金等现代作家作品的就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有缺少阅读时间、缺少阅读书籍、缺乏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指导。针对原因从保证阅读时间、挖掘阅读资源、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四方面提出指导方法。 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和重要职责。我们要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目标。我们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要深化学生合作意识,激励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学图书馆的职能之一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最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形成一种语感。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质与写作能力,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的确是一门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程,是现行中学图书馆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淑芳 《大观周刊》2013,(12):144-14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过程。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要想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及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0.
杨丽红 《大观周刊》2013,(7):170-170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教师可加强词句训练,重视课前预习,加强学生阅读,设疑激趣,让学生广泛阅读,经此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一直以来它被“肢体解剖”式的课文讲解所代替,远远没有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本人在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74.5%的人认为,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调查显示,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同样相等。语文教学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有…  相似文献   

12.
王培河 《大观周刊》2011,(27):195-196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展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增强语言积累,拓展阅读知识,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课外阅读量很少,这自然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李彬 《大观周刊》2012,(30):222-222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培养,也有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塑造。因此,提升课堂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让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冯天江 《大观周刊》2012,(35):238-238
高校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作业该如何实现质的转变?本文对传统语文作业设计和新课标下的语文作业特点作了探讨,着重就新课标下中学语文作业设计。  相似文献   

15.
胡盟 《大观周刊》2011,(20):28-28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改进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思考。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提高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因此.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吴春芳 《大观周刊》2012,(19):194-194
加强语文教学与反思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反思,切实加强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顺利开展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7.
谢述栋 《大观周刊》2012,(50):252-252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针对目前学生阅读能力较低、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成因并寻找对策,从而总结出:必须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出发,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学生的阅读现状。结合多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笔者谈几点设想与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与做法,于教育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8.
课外阅读是儿童课内学习的延伸。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儿童的课外阅读现状,与《小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相差甚远。目前主要存在着“没书看,借书难”的问题。文章在对本地区儿童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儿童课外阅读的因素,提出了图书馆要为农村儿童服务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小金 《大观周刊》2012,(29):230-230
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还学生一个轻松的童年,从而让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根据新课程理念,为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立锋 《大观周刊》2012,(36):215-215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向现代教育靠拢。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不仅是教材内容、教学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理念的转折,犹如一股春风,让语文教育旧貌换新颜。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感受到新课改带给自己能力的提升,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更加得心应手,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