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国诗歌汉译与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的本质就是再现原诗的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围绕这一基本原则 ,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格律手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就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格律转换之相关技巧进行了探讨与归纳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比较诗学入手,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英译在题材、风格、格律、句法、审美等方面对意象主义诗歌产生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从清末第一首汉译英语诗《人生颂》传入中国以来,我国的英语诗歌翻译活动就一直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焦点,且成就卓著。英译汉的英美诗歌翻译,大致可分为两派——格律派和散文派,国内较少学者研究的吴宓就是前者的典型代表。吴宓的英美诗歌翻译实践和原则显示出格律派翻译的特点,讲究韵律、格律与原诗的一致,但内容上显示出归化的倾向,这与当时文学翻译的实际情况有关,也显示出其浪漫气质。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是透视异域风土人情、加强文化交流的有效媒介,但诗词的格律、比喻、文化意象等独有的表现手法使得译诗成为一门艰难的艺术。本文在分析诗歌翻译中存在的难题的基础上,从形式、意象等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补偿策略,以求翻译之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是透视异域风土人情、加强文化交流的有效媒介,但诗词的格律、比喻、文化意象等独有的表现手法使得译诗成为一门艰难的艺术.本文在分析诗歌翻译中存在的难题的基础上,从形式、意象等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补偿策略,以求翻译之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8.
雁翼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长短句式诗歌",是他深入中国古典诗词宝库,向诗歌这座矿山深处做的一种开拓。总结雁翼的这类诗歌,其古典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强烈的格律美、鲜明的节奏美、典雅清新的语言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诗歌因其"意""音""形"的独特形式成为文学翻译中的难中之难。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美论",指出诗歌翻译需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是可以用来评价诗歌翻译优劣的重要美学标准之一,而"三美"的实现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从"三美论"出发,评析张广奎教授翻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并与另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张的译诗在意、音、形方面都比较成功地再现了原诗之美。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诗歌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人们往往通过诗歌来抒情,言志。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是意象和韵律的处理。但在翻译时,读者是否能够顺利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怎么进行诗歌翻译。诗歌翻译与别的文学体裁不同处是,诗歌不仅仅讲究内涵更多的是诗歌的韵律、诗歌中的各种修辞以及意象的如何处理。本文从诗歌意象、诗歌内涵、以及诗歌的修辞等方面入手来谈谈诗歌翻译的相关策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观点对于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一种字高度集中凝炼的学形式。在进行诗歌翻译时,我们要解决的不仅是学翻译中如何运用本国语言传达外国学作品的风格、思想的问题,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诗一样精炼语言、巧妙的形式来传达原作的美感的问题。要把诗的美用另一种语言成功地传达,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简单转换,即“形似”,更为关键的是意境的复制,即“神似”。中英二种语言由于所属语系不同,在长期发展演变中,逐步在法、句式、修辞、格律等诸多方面形成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决定了中英诗歌互译的不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史上的奇葩,李白是唐代诗人中的集大成者。作者选取了许渊冲、Witter Bynner及Herbert A.Glies等译家对李白《静夜思》诗歌的译文,从诗歌意象、选词和格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赏析。翻译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译文能否传达出原诗的韵味,保持原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歌中有些可以译,有些不可以译,不能一概而论。作者试图从诗歌意境的角度,包括诗歌的多层次、诗歌的模糊美以及诗歌中典故与比喻等方面来阐明:诗人以隐晦的笔触表现一种微妙复杂感情的古典诗歌,要通过翻译恰当地再现其意境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16.
自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发展以来,译者百家争鸣,形成了多种翻译流派。意境美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就成了连接各个流派的共同点。本文主要通过引入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联系,来举例说明诗歌的意境美之实境美,并指出诗歌英译中实境美的传达。通过研究,希望帮助古典诗歌英译爱好者更好地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17.
诗在理论上是不可翻译的,因为各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构词和语言结构系统都不相同;然而,从思果的"翻译不是翻译,是重写"和奈达的翻译过程中重组的观点来看,译诗又是可能的。但翻译决不是对原诗的克隆,而是对原诗的阐释和重组、再创造。从众多译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实践看,诗歌翻译有很大的创造空间。诗歌翻译要以诗译诗,做到情真、象美、意藏、言凝。一味模仿原诗格律,翻译出的作品将会不伦不类;而遵循汉语语言规律,跳出原文形式的束缚,译作就会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属于深层审美,传达诗歌的意韵之美就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旨,这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三美”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晏虎 《文教资料》2006,(28):162-165
本文主要讨论了英汉诗歌翻译中的节律制约。众所周知,无论英诗还是汉诗都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都十分注重节律和音韵。因此在诗歌翻译中,如果能将音系学的相关原理运用到诗歌翻译中,就有可能达到最贴切的对等。作者通过比较不同译者在诗歌翻译中所采用的不同方法,指出诗歌翻译中有可能也有必要考虑到节律制约,运用韵式、音步与平仄、格律互译。通过分析无韵体译格律诗的缺陷,指出了音节对应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其创作的诗歌颇受后代学者的推崇。《赠卫八处士》是杜甫感伤时事的代表作之一,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与新西兰学者路易·艾黎都对其进行过翻译。两个译本无论是从字词选用、节奏格律还是对整首诗思想情感的把握均有所不同,因而两个译本也各有特色。因此,运用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理论和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