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阳春二月,我们游了东阳横店影视城“清明上河图”风景区。“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风景区就是取意这幅名画修建起来的。今天我们可说是名符其实地“画”中游了。  相似文献   

2.
“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以汴河为中心的繁荣社会生活面貌,充分显示了画家张择端的高超技艺。  相似文献   

3.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他原籍东武群人,现山东诸城人(公元12世纪)。是北宋徽宗时期的翰林画史。是出入宫廷为皇家画画的画家,可是在“清明上河图”里,我们却找不到一点宫廷气派,倒是一幅生动逼真的生活图景。可以说,他把北宋时期汴梁的市民生活刻画得人细人微,自始至终围绕着人民的生活在作画,这是这幅长达五百二十五厘米,高二十五点五厘米的画卷成功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1.“清明上河图”是什么图? 宋代思想家张载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习和研究必须善于发疑,而且能在一般人习以为常不产生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才能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5.
吴火保 《教育文汇》2010,(12):14-15
好羡慕孔老夫子。《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被称之为儒者的“清明上河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一幅令人神往的人与自然亲密接触、师生和谐相处的图画!  相似文献   

6.
贵州作家和国正的中短篇小说《鸟斗》系列,是一幅幅鲜活的虫鸟画、风俗画、市井人物画,算得上贵州改革开放初期的“清明上河图”。作者以其近乎白描的手法,平实而又浑厚的文风,展示了一个国泰民安时代的“市井百态”,其表现之老练、成熟和深沉,值得反复玩味。  相似文献   

7.
国内首部大型《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学界和媒体的广泛赞誉与普遍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图书评论》等报刊纷纷予以报道、介绍与评述,充分肯定了其学术价值、学科贡献和史学意义。日前,这部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清明上河图”的史著,获得了2013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8.
这次会议是有品质、有历史、有性格、有引领性和有新希望生成之品质的会议。首先,三位老师的公开课,在讲题上——“中国的传统人物画”“走进抽象艺术”和“繁华的隐忧——清明上河图”,都是基于美术史和中学美术教学的要求而用心设计和准备的;从课堂展示来看,也体现了一定的职业教养,教学也顺利完成,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2014年11月22日,当代影像艺术家戴翔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在第十届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展出,并获得新摄影年度大奖.由于用近几年内相当多的热点新闻事件,取代了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集市,这幅25米长的“新清明上河图”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围观和热议.  相似文献   

10.
综合概说近年来的“文综”历史试题 ,除了考查学科内的主干知识外 ,还非常注重考查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心时政、跟踪热点 ,将历史与政治、地理和现实有机结合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近年来的“二、三次科技革命”问题、“非洲政治地图变迁”问题、“洞庭湖”问题、“清明上河图”问题、“丝绸之路”问题等。历史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综合是综合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一般是运用政治学原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释历史 ,用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来印证历史。通常方式是以自然事件与社会热点为背景 ,或通过图表信息载体呈现 ,以解…  相似文献   

11.
原谅     
俗话说得好:“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上哪有不犯错的人?知错能改就好呵。我家隔壁的卞革是个很好的人,但也做错过事。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和卞革一同去楼上徐晨熠家玩。我们刚准备下跳棋,卞革却不见了。只听“沙啦啦”一声,我们不约而同地朝声音的“发源地”望了望,这真是不望不知道,一望可真吓一跳,原来卞革把徐晨熠家的一幅大型拼图———“清明上河图”给掀翻了。我和徐晨熠慌了手脚,急匆匆地去理拼图。我刚理好三块,只听徐晨熠“啊”的一声尖叫,我想大概又发生了什么事,就抬头看了一下,我顿时也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卞革竟然把罩在…  相似文献   

12.
这套以“本色”为旗帜的小书是专门为广大中学生朋友们精心制作的“精神Pie”。这些故事各自独立又互为映衬,构成丰富多彩的当代校园版“清明上河图”,作者就是你、我、他。如果你从故事里找到了你自己的影子,一定不要奇怪,你身边的某个小作家正用犀利的目光观察你呢!书中的这一篇篇精彩小故事就是他从日记里撕下来寄给我们的!他知道人们这样问是出于好奇。乍看起来,这种搭配是有些不同寻常。然而,在使用这种方法工作了几年之后,他的看法却并非如此:真正不同寻常的是这种方法为什么没有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不喜欢理科,造…  相似文献   

13.
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所规划的“中国小说通史系列丛书” ,近期又有重要成果问世 ,由该校文学院游友基教授撰写的《中国社会小说通史》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于 1999年 12月出版了。该书以探讨中国社会小说的发展走向及其特点为逻辑起点 ,把中国社会小说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和历史过程加以考察 ,精细绵密地勾勒出其萌生、形成、成熟、发展的历史轨迹 ;对不同时期的主要小说流派、重要作家作品进行切中肯綮的阐释或描述 ,以展示中国社会小说这幅卷帙浩繁的“清明上河图” ,从而对其中的社会概貌作宏观的审视。在探寻社会小说的流变规律时…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话本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相传于说书人之口,又为当时文人学士所辑录、加工,在当时影响颇大,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而其中又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朦初的“二拍”最为著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书,三部书各收小说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书实收小说共七十八篇.这些小说对明末社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不啻为又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现仅从“三言”“二拍”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中浅析明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15.
张浩文长篇小说《绝秦书》以诗意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关中文化生活全景,堪称关中生活“清明上河图”。作品记载民国十八年年馑的笔调是冷静内敛的,同时又饱含深情,成功地为灾难立碑,为天地立心。《绝秦书》用先抑后扬的的叙述方式全面记录了这场灾难发生和恶化的历史原因、文化原因和人文原因,塑造的主人公乡绅周克文这一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最真实最丰满的人物之一。论文旨在从灾难前、灾难中以及父子之争三个角度分析这一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6.
马二吹     
在浙江东阳横店清明上河图景区内,我遇见了"马二吹"。马二吹穿着古代服饰坐在店铺里,桌子上插着十二生肖、花草树木等糖做的物件,个个栩栩如生。原来,他是一位吹糖人的师傅,来自河南开封,从事这项民间技艺已经有十多年了。我忍不住挤进去,对马二吹说:"帮我做一匹马吧!"他笑呵  相似文献   

17.
清明祭     
说起“清明”,也许每个读过诗书的人脑海中都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细雨漾漾,杏花村里酒店外拂动的幌子,在孤苦诗人的心头唤起许多暖意。然而还会有人想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些诗句中言及的“寻春”“寒食”“上坟”等字眼,又跟清明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8.
清明和谷雨     
一般说起“清明”,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扫墓。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几乎为“清明”奠定了永远的基调。  相似文献   

19.
清明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作为节气 ,“清明”由来已久 ,大约起于周代 ,有明显记载的是在汉代。《后汉书·律历志》中正式列入清明节气。古人解释“万物生长 ,此时皆清净明洁” ,所以叫做“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写出了清明时的一种特殊心境和氛围。清明自古有许多风俗 ,有些相传至今。古时清明首先寒食禁火 ,在清明前的一两天 ,有个寒食节。寒食节时 ,家家户户不准生火 ,只吃前几天做成的冷饭冷菜。后来清明时上坟扫墓成为主…  相似文献   

20.
柏科 《老年教育》2009,(4):48-48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素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