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对"一球两制"的正面肯定到"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再到市场与计划仅是手段和方法的认识,邓小平的资本主义观经历了三次嬗变。该文从不同视阈、不同视角对三次嬗变进行分析,尔后揭示三次嬗变的认识论方法,以期对当前中国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主张,是邓小平从解决台湾问题出发而提出的.它较为集中地体现了邓小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英雄"形象的抒写始终是中国当代军旅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精髓。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政治背景的深刻变化,受重就"英雄"形象的审美倾向也发生着嬗变,从而使得创作者们的英雄观念和创作理念不断更新。笔者从政治、时代、精神需求及心理审美特征和时代对英雄的呼唤挖掘受重审美倾向嬗变的根源,并从受重的视角、单一到多元、共性到个性再到人性三个方面审视受重审美倾向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化变迁使德国"双元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介绍了在理性、思辩思维方式的引领下德国人对"双元制"的坚持与改革,分析了价值观嬗变对"双元制"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经历了4次嬗变:从初级师范学堂到规范的中等师范教育;中等师范学校举办五年制专科教师教育;正式出现"小学教育"专业名称的本科教师教育;"小学教育"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4次嬗变的内在发展逻辑在于国家对小学教师的需要从数量满足到质量追求,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从封闭到开放的变革,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专业发展。提升小学教师质量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相似文献   

6.
回顾我的语文教学历程,从聚焦文本内容,到聚焦学生技能,再到聚焦语文素养,教学思想经历了教课文、教语文、教课程三个阶段的两次嬗变。  相似文献   

7.
教育管理学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经历了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的嬗变,研究者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的转向.形成认同的理论方法为教育管理研究增添了多向度的批判进路.确立研究者在谈论、察看、制造教育管理现象过程中的后现代批判性意识,是当代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转型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课后服务的发展历经三十余载,服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应需而生的初创期到因地制宜的发展期,再到政策统合的规范期三个阶段.课后服务内容嬗变过程在需求上实现了从外需到内需的更迭,在功能上实现了从"托管"到"育人"的蜕变,在形式上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的拓展."双减"政策下,实现课后服务内容的优化应切实落实核心素养,建立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百年历程中可看到,学费政策经历了从"免费"、"收费"再到"免费"回归的嬗变过程,通过对不同时期高师教育学费政策的描述,分析了师范教育"收费"政策的动因,并对新颁布的"师范生免费"政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美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嬗变历史经历了沿袭英国的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效仿德国的知识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根植美国的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三个阶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再到"勇于重树",美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历史嬗变呈现出由外发向内生、由冲突向融合的特点。树立本土化高等教育价值观,构建"多元化巨型"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之于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统一后的主体),而在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共同存在、相互竞争、共同发展,这是两种制度在一国之内的和平共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平共处思想首先是由列宁提出的;以毛泽东为代表领导人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把其应用的范围扩大到处理相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把和平共处原则运用到一国之内,发展突破了列宁、毛泽东的和平共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一国两制”的涵义和基本内容以及《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目的、内容及现实意义的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一国两制”为“反分裂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反分裂法》以法律形式贯彻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分裂、促进统一为主旨,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心愿和坚强决心,是一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律。此法从法律上贯彻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祖国和平统一指明了前景,也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最终要解决,但如何解决,成为海峡两岸争论的焦点。本文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台湾的现状以及台湾的前途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对于台湾来说接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有历史渊源。其中,中国历史上辽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新中国在西藏保留封建农奴制长达8年之久;世界历史上有美国南北战争之前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并存,俄国“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日本大化革新后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并存等,这些事实都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但同时,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与历史上的一国两制又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是对历史上一国两制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十九个城市调查的4000多份问卷资料,对外来工(农民工)在打工所在城市的入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实施积分入户的政策条件下,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入户,想入户者不到四分之一(24.56%)。影响入户意愿的重要因素或机制是土地、孩子和工作稳定性。农民工在城市入户是一个带有农民价值观念的理性选择过程。现阶段的政策构想应该是“一家两制”,即中青年农民工个人率先落户城市,但允许他们及父母继续保留在农村的土地,享受农村的土地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为解决中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的,也是他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产物。它的提出,既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又在利用方式上发展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基础数据平台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基于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与"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主题和结构等,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但两者又具有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和内在的统一性,属于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应该从两者的个性和共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中去分析和把握毛泽东、邓小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的个性特色和共同之处,从而,深刻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台湾社会意识包括中国意识、台湾意识、疏离意识三个层次,与此相适应,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既盼望祖国统一、又希望维持现状是台湾人民的普遍心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既符合台湾人民统一的愿望,又符合台湾人民维持现状的要求,是易于被台湾人民所接受的最佳统一方案。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台湾人民必将了解和接受“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