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除了表示确数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虚数1.用“一”表示很少,或表示“每一”。例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一觞:喝点酒。“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日:一两天。“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相似文献   

2.
论语言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文化”的理解和分类 1.“文化”一词的由来 什么是文化?古往今来,人们有过种种的认识。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言论中就多次提到“文”。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提及“文”的约有20余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于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子罕)  相似文献   

3.
“以”字作连词,人们都知道它可以译为“而”、“因为”、“而且”等。但是它还有一种译法,人们未予重视。这就是当“以”表示两分句之间的假设关系时,可译为“假设”或“如果”。例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论积贮疏》)  相似文献   

4.
这四个字,主要是看在“戊”(音务)字里边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来区别的。可以这样记: 以“戊”(音务)为基础, 加“点”变成“戍”(音述), 加短“一”念“戌”(音须), 加长“一”读“戎”(音荣)。  相似文献   

5.
“以”在古代汉语里是较常见的字。它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拿”、“认为”,但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下面,我根据现行部编教材和有关复习材料,对介词“以”的用法作一些分析。 (一)“以”作介词主要用法有两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当“拿”、“用”、“把”、“凭”讲。例如: 1.请以剑舞。(《鸿门宴》)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同上)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6.
一、把下面加点词注音并翻译句子:盖君子善善恶恶,君宜知之!(《史记·平津侯列传》)二、选择“而”、“于”、“以”、“为”、“则”、“与”中的一字填在合适的句子中:①故君子之所以日进( )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荀子·天论》)②子温( )厉,威( )不猛,恭( )安(《论语·述而》)③先生之方能若是,( )太子可生也。(《史记·扁鹊仓太公列传》)④故( )言举人,若( )毛相马。(《盐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 函做。奇函数;b、偶函数;c、非奇非偶函数 一、填空:三、多选题: (I)函数y-丁一_。 1川y一幻的定义域(I)下列各对函数中相同的有: VX3”‘””““”“””””’“”“’””是(玉。、Ax)一c。sx1;尸(/)一V一、wb (2)函数 y 一 V sinVx 的定义域。一、(Ine”1 ——~—-—””—”—-b、nX)一”——一 二;g(X)一刀十1是().“一‘ O)函数v一Ylrfx的定义域是(}。c、;一巾x;x—e (4)函数y一厂-上一的定义龈()dAX)一…2以X)一人·八-了x一x(2)设f(x)是定义在I—L,LI上的任意函 (5)函数八x)-_上一则八})数,下列结论成立的有(). a…  相似文献   

8.
一、作介词1.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标准等,可译为“凭”“按照”“根据”等。如: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介引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用”等。如: ③具告以事。(《鸿门宴》) ④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柳毅传》) 3.介引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在”“到”等。如:  相似文献   

9.
一、反训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为了便于讨论,先酌举数例于下: 例一、乱。“乱”有“紊乱”(甲)和“治理’(乙)两义。甲义如.“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微子》)“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泰伯》)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荀子·解蔽》)乙义如:“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尚书·微子》)“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解蔽》)  相似文献   

10.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把“欲以客往赴秦军”(232页)这一句,解释为“想带着门客同秦军拼命”,我认为课本把原句中的“以”作“带领”讲不甚妥当。第一、把“以”解释为“带领”,在文言文中似乎并无此例。“以”作为介词当“凭借”来讲,就很常见了。如:“将军以神武雄才…当横行天下。”(《赤壁之战》)又:  相似文献   

11.
“以……为……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以”和“为”的词性、词义不同,它们表示的语法关系也就不同。第一,“以”和“为”都是动词。“以”表示“让”、“任用”、“拥戴”等意义,“为”表示“当”、“做”、“担任”等意义。例如:以其弟子兰为令(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史记·屈原列传》)白公欲以子闾为王(白公想拥戴子闾当楚王)。《左传·哀公十六年》)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收入《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编者加的题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中的“则何以哉”,课文注释为:“那么(你们)为什么呢?以,为。”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那么(你们)将凭借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措施(来从政)呢?”这里的关键是对“以”的理解。课本中把“以”解释成“为”,显然不妥。在古汉语中,“以”本来是个动词,意思是“用”。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再如,沈括的《活板》:“以手  相似文献   

13.
作者简介 :(1 )对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顺序刊出其简介 :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汉族可省略 )、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 (任选 )。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 :”或“ [作者简介 ]”作为标识。例 :作者简介 :乌兰娜 ( 1968— ) ,女 (蒙古族 ) ,内蒙古达拉特旗人 ,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博士 ,199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 ,主要从事蒙古学研究。(2 )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 :”或“ [作者简介 ]”的标识后相继列出 ,其间以分号“ ;”隔开 ,最后以“ .”或“。”结束。(3)英文文章的作者简…  相似文献   

14.
多义词在古汉语里大量存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一个单音词“负”,在五个句子中就有五种意义: (一)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句的“负”是动词,当“承担”、“负责”讲,使动用法,表示“使……负……的责任”) (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这句的“负”当“违背”、“背弃”讲) (三)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一概论”、“第一编、十二辩证法。量和质”(前半部分)列宁:“卡尔·马克思”(辩证法一节)列宁:“谈谈辩证法”、“辩证法的要素”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 (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三)常用作介词、副词以及代词:“以”“为”;“乃”“惟(唯、维)”;“其”“若”“或”。1“.以”与断句。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2“.为”与断句。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  相似文献   

17.
(一) “礼”(禮)字的本义为事神致福之礼器。早期值作“豊”或“豐”。古“豊”、“豐”不分。甲骨文作(?)(粹540)、豐(甲2744)。王国维曰:“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豊,行礼之器’,其说古矣”。(《观堂集林》6卷14页)。金文形体与甲文亦基本相同。容庚师曰:“金文醴之偏旁,形与豐同,豐  相似文献   

18.
(一)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总是感叹自己太穷。一位老人问他:“给你100万元,你愿意马上变成80岁的老头吗?”年轻人说:“不愿意。”老人又问:“给你1000万元,你愿意去死吗?”年轻人还是回答:“不愿意。”老人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很富有吗?你已拥有1000万。”其实,每个人都很富有,年轻、善良、爱心、微笑……这些都是你的财富。请以“富有”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二)阅读上面一组漫画,以“羡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在800字左右。(三)古时候,一个国王让人在路中间放上一块巨石,…  相似文献   

19.
有些学生常称“星期日”为“礼拜天”。其实“星期”和“礼拜”不是一样的意思。“星期”制度是公历(即阳历)中的一种特殊的记日方法,它以七天为一周期,循环往复。这种制度远在公历产生之前就为人们使用了。公元前,古代埃及人发现月亮的变化很有规律:朔日(看不见月亮之日)、上弦(月亮呈半圆形)、望日(圆月)及下弦(一月中月亮第二次呈半圆形)之间的间隔都在七天左右,他们就以月相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作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要求: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划人物的方法。 2、体会赵树理的语言风格:通俗朴实、活泼生动和口语化,以改进自己的文风。 3、复习记叙的要素。 4、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字、词: 晌午(正音;晌,shǎng;辨形:“晌”) 箍(正音:gū;释义:即“裹、围、束”) 予(正音:yǔ:辨形:“矛”;释义;即“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