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至 1996年 ,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变动轨迹呈现出反“钩”形状 ,这与瓦格纳法则不相符合 ,被理论界认为是我国转轨时期的“财政支出之谜”。税收下降不能解释这个财政支出之谜。事实上 ,只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才是引起我国转轨时期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1978年至1996年,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变动轨迹呈现出反“钩”形状,这与瓦格纳法则不相符合,被理论界认为是我国转轨时期的“财政支出之谜”,税收下降不能解释这个财政支出之谜,事实上,只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才是引起我国转轨时期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考察浙江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及其经济效应.结果发现:浙江财政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上,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和行政管理费用与GDP增长负相关;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文教科卫事业费与GDP增长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比较了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与教育总投入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财政支出增长、GDP增长的关系;分析了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2000年中国各县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发现教育经费支出对GDP、地方财政支出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弹性较弱,都小于1,因此,瓦格纳法则不适用。在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下,这种弱弹性限制了“4%”目标的实现。所以,当前除了要关心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更要关心教育经费使用的低效问题。要积极探索提高既定教育投入的产出效率和效益,通过良好而科学的教育产出管理,节约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益,以缓解现有教育投入不足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瓦格纳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世界经济发展史很好的证明了瓦格纳法则的正确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为瓦格纳法则所揭示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现象只适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并且公共支出的规模也不会永远持续地增长下去,它应当存在一个合理的极值。  相似文献   

7.
从瓦格纳规律看振兴我国财政的紧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瓦格纳规律看振兴我国财政的紧迫性王镇华,王保洲19世纪8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派经过研究发现;国家财政支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不断增长。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姑结论是正确的,它被后人称为“瓦格纳规律”或曰“公共支出...  相似文献   

8.
使用统计和计量回归的方法,分析江西省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GDP的增长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率高于GDP和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这是合理的;但是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偏低,教育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波动性比较大,反映了决策者在对是否应该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教育投入研究:总量、结构及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1978年前发展缓慢,波幅较大,1978年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岭回归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教育投入受到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影响较大,教育投入总额增长更得益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育投入在结构上呈现"三升三降"的特点。教育投入在省际存在重大差异,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3·7倍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1978年至2011年的数据,利用计量模型分析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经济因素对税收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波动决定税收增长的变动,GDP对税收的影响程度正日益增强;而我国税收增长受财政支出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从财政分权的角度出发,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借助计量分析软件,选取了我国大陆28个行政区的人均GDP的年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劳动力年增长率从1985年至2009年间的合并数据与财政分权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财政支出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负相关,而财政收入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正相关。针对这样的结论,提出今后我国财政分权的方向应该围绕财政支出方面如何分权,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教育投入研究:总量、结构及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1978年前发展缓慢,波幅较大,1978年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岭回归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教育投入受到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影响较大,教育投入总额增长更得益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育投入在结构上呈现“三升三降”的特点。教育投入在省际存在重大差异,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3.7倍多。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0—2016年湖南省教育与经济的有关数据,采用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湖南省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方面,湖南省教育财政支出起到的是积极的正向作用,且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员数量、教育财政支出以及湖南省GDP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扩大教育财政支出规模、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健全教育财政支出监督机制四个维度出发,提出拓展多元筹资渠道,缩小教育发展差距,确保教育经费透明化使用,进而实现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1978年前发展缓慢,波幅较大,1978年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岭回归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教育投入受到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影响较大,教育投入总额增长更受益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育投入在结构上呈现“三升三降”的特点。教育投入在省际间存在重大差异,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3.7倍多。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16,(4):63-66
瓦格纳法则表明了国民收入增长与政府支出或债务的内在关系,事实也证明了政府债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如果背离了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内涵,政府债务将引发经济与社会危机,以及其他种种不良后果。因此,准确地理解瓦格纳法则,对建立规范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约束机制以及其风险预警机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采取以政府支出为主导的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财政支出效率受到广泛的质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我国新时期财政政策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增长为基本模型构建了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框架,并对我国1978—2008年各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因变量,以GDP1990-1998年均增长率、GDP占世界总额的比例、人均GDP/PPP和国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四个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为自变量,利用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建立了世界上高收入与中上等收入国家、中下等收入国家以及中下等与低收入国家这三类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回归模型。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下,高等教育规模不宜再继续大规模扩张。此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师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统计表明,2006年与1990年相比,我国普通高校、普通中学、小学教师工资分别增长了13.7倍、8.8倍、7.7倍。但我国教师工资增长速度仍落后于GDP、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等国民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教师工资与其它行业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部分省(市)教师工资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匹配。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4-2010年云南省分税制改革后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在政治集权、财政部分分权的背景下,财政体制对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长、非经济公共品供给的影响,从中可见云南省人均GDP的增长更多依赖于财政大规模的支出来拉动,且省以下的财政支出分权非常有必要.这表明人均GDP增长率提高主要是带动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而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此外,提高省本级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收入比例,可以使全省非经济性公共品支出增长显著,说明云南省适合于财政收入集权、财政支出分权模式.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安徽省H市地方政府债务的实际规模,与国际警戒线债务水平进行比较,其基本结论是安徽省H市政府存在过度负债;接着对影响H市政府过度负债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水平(GDP)、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和贷款利息四个因素与地方政府债务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而确定适度的举债规模,然后逐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