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李大钊担任过福建漳州的教育局长吗? 读《陶铸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见该书103页提及陶铸在民主革命时期曾活动于福建漳州一带,并由此重建了中共闽南特委的地下党组织,书中说:“五四时,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陈炯明创办《闽星报》、《半月刊》,一度聘请李大钊任教育局长。”这是把李大钊和陈独秀搞混了,因为李大钊根本不曾去过漳州。  相似文献   

2.
新发现的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飞龙报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都认为是1895年在德国勃力门(今译不来梅)出版的《日国》,[1]后发现在前一年已有一份华文报刊在欧洲问世,即1894年10月在英国伦敦创刊的《中英商工机器时报》。[2]但是,笔者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发现:一份名曰《飞龙报篇》的华文报纸早在1866年就已出现在伦敦并行销中国、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地区。这一新发现,不仅推翻了现今的错误说法,更重要的是将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问世的年代提前了近三十春秋。  相似文献   

3.
2005年12月1日起,《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这两份新规与原有报刊管理规定之间的差别和变化,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相继诞生。在这些报刊上涌现了大量通讯作品。读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一九二○年十一月七日创刊,现在仅能看到第一至第六期,由李达主编)、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一九二二年九月十三日创刊,一九二七年七月十八日由于国民党叛变革命而被迫停刊,由蔡和森主编)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一九二五年六月四日创刊,六月二十七日被迫停刊,由瞿秋白主编)上所刊登的通讯,使人感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这期间的报刊领导者,把通讯体裁当作唤起民众觉醒,指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5,(6)
《中国报刊月报》将以更丰富的内容面对读者本刊讯《中国报刊月报》将以更新、更高、更丰富的内容面对广大读者,这是1995年9月26日至9月29日在贵阳召开的《中国报刊月报》第一次编委会传这的信息。《中国报刊月报》是直接配合新闻出版署报纸司、期刊司对报刊进...  相似文献   

6.
美国报刊三种万以仁一提起美国报刊业,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知名度较高的报刊。但很少人提到创刊仅1互年的全国综合性报刊《今日美国报》等后起新秀。《今日美国报》自1982年9月15日第一份《今日美国报》出现在巴...  相似文献   

7.
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这是我国第一份真正冠名为都市报的报刊.自此,以贴近生活、贴近市民为宗旨的都市报诞生了,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东南早报》是福建泉州晚报社创办的子报,2000年8月15日正式创刊。《东南早报》以"打造闽南主流生活报"为目标,以"服务、鲜活、负责任"为办报宗旨,扎根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主要城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是闽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市民生活报。历经10多年努力,《东南早报》逐步  相似文献   

9.
《当代传播》2006,(2):75-75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工人日报是省港罢工委员会于1925年6月24日出版的《工人之路特号》。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刊《劳动周刊》。  相似文献   

10.
陈小玲 《传媒》2013,(2):72-73
对台文化交流是两岸交流中一个富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通道,如何以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运用厚实而凝重的对台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纽带作用,是媒体应当认真思考和探索的现实课题.作为福建漳州地方主流媒体,《闽南日报》在营造文化氛围、发挥文化传播作用上积极作为,2007年11月就适时开辟了《祖地文化》专版,这是主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专版也给报纸增添了新的亮色.与其他版面不同,《祖地文化》既有准确的学术性,又具有浅显易懂的副刊风格,在众多媒体中,这个版面是独一无二的.至今,已持续刊发了两年多,受到闽台文化研究人士的关注和两岸读者的好评.那么,《祖地文化》这一地方特色专版是如何办出特色,突出个性的? 专题化版面,做足"缘"文章 福建漳州是闽南文化(厦、漳、泉)核心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对台文化资源十分厚实.1986年,国务院在确定漳州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批示指出:"漳州,宋末就已有人去台湾,是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的祖居地之一",这深刻地揭示出对台文化资源在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时务报》和《国闻报》均为维新时期维新派的舆论重镇。1896年在上海创刊的《时务报》,在维新派所办报刊中销量最多、影响最大。次年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则是当时维新派在北方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两家报刊分主南北之局势,成为维新派鼓吹变法的南北两"喉舌"。不过,就其发行量来说,两家报刊不可同日而语。《时务报》创刊伊始,发行量就达3000多份,一年后达到了12000多份,最高峰时达到17000多份,创下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新纪录。《国闻报》的发行量则颇不尽如人意,创刊数月后,发行量约每天1500份,旬刊《国闻汇编》则每期仅能售出五六百份。  相似文献   

12.
不寻常的杂志1985年10月9日,美苏首脑日内瓦会谈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一份名叫《国家利益》的杂志在美国问世了。该杂志很快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注意。《华盛顿邮报》(10月9日)《国际先驱论坛报》(10月17日)、《时代》杂志(10月24日)等美国有影响的报刊份撰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对纸媒的冲击加剧,一些报纸特别是经济类报刊陷入持续的生存危机,陆续有报纸停刊、停办,甚至著名报刊也没能逃脱衰亡的命运。报业历史悠久的欧美等国不时传出百年大报或亏损或倒闭的消息,这一情形在国内也是一样。200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旗下有着30年历史、曾辉煌一时的经济类权威报纸《市场报》停刊,2014年1月1日,曾经创造日均发行量75万份、红极一时的上  相似文献   

14.
一、文摘的魅力没有人怀疑,原创的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可是人们又不能不承认,被称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读者》,是一份文摘月刊。2000年英国出版的国际期刊年鉴里面,《读者》的发行量排在世界综合类期刊的第四名,第一名则是美国的《读者文摘》。上海《报刊文摘》,是一份新闻文摘周报,发行量达100 万份,其影响也远远超过一些全国发行的新闻报刊。对于有阅读习惯但时间又不充裕的人来说,欣赏文摘类报刊是最佳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多年来,不管报刊市场竞争怎么激烈,《读者》、《报刊文摘》、《小说选刊》等文摘类报刊始终走红。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文摘类报刊或文摘类版面已发展到8000多家,仅北京就有2000多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路线,带来了我国报刊事业的空前繁荣。其中文摘类报刊和报纸文摘专刊(版)的大量涌现,堪称一枝独秀。 从新闻出版部门提供的情况得知,改革开放15年来,全国文摘报刊已发展到180多家,其中仅专门类文摘报纸就有27家,期发数已达1400多万份。譬如北京的《文摘报》、上海的《报刊文摘》、江苏的《中国剪报)、福建的(每周文摘》、四川的《文摘周报》、湖南的《文萃周报》、安徽的《文摘周刊》、吉林的《文摘旬刊》、贵州的《文摘》等,都已成为寻常读者熟悉的文摘报纸。与此,中央级和各省市级大报、地县报纸、专业报、行业报等,也都相继推出了《每周文摘》、《每日文摘》、《百科文摘》,《书报摊》、《博采》等文摘专刊(版)。这些文摘类报刊和报纸文摘专刊  相似文献   

16.
《上海新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纸。19世纪60至70年代初,它一枝独秀,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份中文报纸。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历经战乱,那一时期的中文报刊资料已十分罕见。因此,保存相对完好的《上海新报》,其史料价值就显得尤为珍贵。深入细致地考察《上海新报》,对于研究近代中文报刊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11月,初为周刊;1862年5月7日改为周三刊(逢二、四、六出版,星期日无报);1872年7月2日改为日报(星期日仍无报);1872年12月31日终刊。该报由英商字林洋行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福州的报业发展迅猛,目前除《福建日报》、《神州日报》等党报外,各种文化、生活、服务性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加之一些专业及行业性报纸,福州地区的报刊50多家,这其中除《福建日报》,《每周文摘》、《海峡都市报》、《福建广播电视报》等几家报纸发行量达10万份以上外,大部分报纸发行量都在10万份以下,有的只有一两万份,只能"惨淡经营"。由于报纸较多,定位重复,栏目雷同等现象较为严重,福州市区人口目前的200多万加上周边八县(市)也才500多万左  相似文献   

18.
宁波是我国有着七千年古老文明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成为最早通商口岸之一。1854年,出版了由外籍传教士创办的宁波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外新报》,它比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年)早了整整三年。此后在宁波又创办了《甬报》、《德商甬报》等外籍报刊,均各有特色。虽然宁波近代外籍报刊在规模与影响上不能与上海、香港、广州相比,但也有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告别的话     
《报刊之友》2010,(8):208-208
《今传媒》应该称得上是中国期刊史上的“这一个”。它的前身是.1992年元月创刊的《报刊之友》,其最初定位并经过十余年努力实践探索,成为“我国惟一一份以报刊审读为主的刊物”(梁衡先生语)。2004年中央整顿党政部门办报办刊,它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主管并与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划转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同时更名为《今传媒》。几年来,  相似文献   

20.
中文报刊评论文体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呢?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是外国人办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华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除新闻报道外,还有言论──短论及评论性文章,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文化及孔孟之道。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人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我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每页首页有言论,讲贸易强国,学习外国文化,目的在“润泽汉人”,征服中国人的心。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1868—1898年),发行份数最广(5.4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