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可以表意,意有赖于言的表达,在言必须为意服务的基础上二者可以获得统一.意和言之间又是矛盾的,有时言不能尽意,有的意不可言传,这种不可言传的意即所谓言外之意.在言外之意以外,还有一种超越语言、意念的意,即既不可言传,又不可意致的意的言意之表的意,这种意就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会阅读的发生生活与艺术的经验已使我们意识到语言对于人类表达的局限。古之所谓"言近旨远"、"言外之意"、"废言尚意"都是"言"作为表"意"工具,但往往无法尽"意"的形象表述。庄子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表现——"有言"与"无言"。"有言"侧重于"言外之意"的发掘。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钟嵘《诗品序》中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皎然《诗式·重意之事例》中的"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  相似文献   

4.
"言不尽意"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言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文学语言的多义性赋予"言不尽意"以理论活力,李商隐朦胧多义美的无题诗就体现出了这种效果。通过分析李商隐朦胧多义美的无题诗,可以看出"言不尽意"不仅开拓了"意在言外"的美学领域,而且紧紧抓住了诗美的特质,使诗学理论和诗的艺术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王聪慧 《文教资料》2010,(14):102-103
含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是一种美的表现方式。含蓄好的视觉作品,因符合形式规律而产生效果.无论把你的思绪引向何处都会留下无尽的回味与思考。本文就含蓄这种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来浅谈它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和应用价值,以感受这种不可言传的美妙意境,并进一步从中发掘含蓄之美,让这种传统文化更好地启迪我们的设计思想.让这一传统表现形式在设计中继续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6.
汉代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主要着眼于辞达意的追求,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魏晋南北朝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则侧重于言外之意的追求,提出了“隐秀论”和“滋味说”等影响深远的学思想命题。这两个时段的言意关系特色正好是对先秦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从意的内涵、言意矛盾、言外之意、情景交融四个方面分析言与意的辨证关系,结合诗歌、雕刻、绘画、摄影等艺术,解读艺术意境之玄奥,品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节奏是事物内部结构或外部联系的和谐统一,是美的普遍规律,如果没有节奏,美会显得苍白无力。纪录片不仅以题材新颖、视角独特和画面震撼而取胜,而且节奏美感对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也很关键。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包括以心理感受为主的隐形节奏和以视听感受为主的显形节奏两大层面。隐形节奏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它靠创作者用心感受,用神领悟,用思统领,犹如梅花落雪,竹影入池,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一种含而不露的内在之美。显形节奏是由解说、画面、音乐融会贯通的交响。具有外露的曲线,突兀张扬,转轴俯仰,滑雪凝滞,色香和谐,不曼不枝,有水中之影,镜中之像之境,言犹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9.
“言外之意”现象在汉语及其他语言运用中的广泛存在,与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具体来说,哲学上对“言”与“意”间“不尽之尽”关系的探讨,文化中的委婉心理、意象思维及“言外之意”所激发的想象美,都体现了其存在的必然性。而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离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及相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为其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言外之意”便成为人们喜闻乐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0.
"言意和美"是语文课终极的价值追求,既要由言导意,洞晓文之本意,又要据意品言,悟解言意和美之道,同时还要适时摹写,将言意和美牢记于心,这样方能回归真正的语文教学。"言意和美"是文论范畴,是教学范畴,也是人生范畴,只有站在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才可以建立与世界真正的融合,才能用"言意"的"和美"来开启教学的春天、人生的春天。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无言之美》)而意既不能以言尽达,也不可以言尽达,文学讲究的是含蓄。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信息学、交际语言学和文化语用学理论从言语交往的角度阐述了言外之意的生成和破译,第一部分剖析了“言”与“意”的五种离合关系,第二部分提出了意在言外源于语言符号的客观无奈和人类交往的主观有意的观点,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破译言外之意的三条途径,即:考察语境,捕捉生命意向信息,智力参与。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中考试题中出现了解读语句或语段的言外之意的考题。所谓言外之意就是戏剧中所学的潜台词,潜隐藏也。即说话人字面表达之外的意思,言在此,意在彼。要准确的猜读词义句意,需要掌握修辞知识,还要注意分析说话的具体情境.注重说话人的身份、心情等。  相似文献   

14.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奠基于先秦,发端于庄子,本是关于言意矛盾的哲学论说。魏晋南北朝时由陆机、刘勰等引进文学领域,到唐代经皎然、司空图的进一步阐发,遂作为文学理论确立下来,至宋而后蔚为大观。此说的基本精神在强调“意”有“不可言传”者,艺术美的妙境也有“不可言传”者,只有用“意会”手段方能捕捉。如梅圣俞所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相似文献   

15.
“言外之意”是指语言中所含的或未能由语完全表达出来的意义,也指在一定的语境下不便明确表达的语言意义。这种把真正含义隐含在词语后边的言此而意彼的语言形式是学中极具魅力的艺术表现手法。戏剧语言的潜台词戏剧中的台词是戏剧学中表现主题、展开情节、揭示人物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高尔基说:“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论剧本》)。  相似文献   

16.
杂文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因此,鉴赏语言风格,把握作者情感,明确文章主旨,是杂文鉴赏的重要任务。杂文语言是最典型的情感性语言之一,“言外之意”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其语言的形象概括。“意”当如何来解?还得从“言”出发。所以,我认为杂文的个性化阅读当从品味语言入手。  相似文献   

17.
言不尽意论是我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命题,它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言意之辨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从哲学、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中言和意的关系,并落脚于文学创作。本文认为言不尽意论是在对语言表达功能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深化了对言意问题的认识,我国古代对言意关系的认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言以达意论;二是言不尽意论;三是言外之意论。由言以达意、言不尽意到言外之意,既承认了言和意的一致性,又指出了它们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找到了解决冲突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言意论。  相似文献   

18.
庞彦杰 《家教世界》2013,(9X):228-229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81-P282)典籍翻译需要译者具备"与时俱退"和互文的观念,运用关联思维,探求原作的"言外之意",然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迂回曲折地诠释或直截了当地明示原作语言层面之下蕴含的思想内容。文章论证了"循言得意——得意忘言——循意得言——得言忘意"的翻译过程,并根据中国古代"字本位"的语文传统,对如何贯彻这一过程提出了基于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关键字译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以妇女和儿童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家,凌叔华的小说超脱了"五四"的激越和热烈,采用一种话语蕴藉的方式、借助含蓄与含混两种表现形态,使有限的话语蕴含多重复杂意义,赋予作品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与小说的表现对象相得益彰,使小说有一种美文效果,而且对于当今流于表面的文学创作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们用艺术形象的方法来表达精神生活,所有的艺术都是为了使人的精神获得超越,这种超越性就形式而言,它有一种无言之美。然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就要研究艺术的超越性。本文试图从孔子和庄子的哲学、美学理论中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