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中国民族戏曲是宋元时期,在民间鼓书、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从诞生起,就带上了话本的某些特点和表现优势。最近,我看了现存最古老的一个戏曲本子、南宋时代的《张协状元》的复古本演出,写的是穷书生张协中了状元忘了恩妻的故事。当时的戏,在展示故事时,先用说书的形式叙说,可以表演的段落就由几个角儿演示,不宜演了就再  相似文献   

2.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用传统歌舞表演故事,故事是戏曲的核心。把这个核心传播到听众中去.是普及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广播戏曲故事融广播的凝练和戏曲唱.念、演播式的说为一体.复述舞台戏曲故事.是吸引潜在听众和开发未来听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在舞台上演出的视听艺术,所以,语言自然是构成戏曲的基本要素。 许多艺术形式是以语言为基石的,但是,因为各自的表现特点不同,对语言的要求也不相同。如,电视、电影作为以视觉为主的艺术,动作可以表现的内容,应该努力精简语言,而鼓书作为听觉艺术,则要求努力把动作用语言表述出来。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视听综合艺术,其基本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用歌唱演故事需要语言,用道白讲故事更需要语言,连用舞蹈表演故事,在写剧本时,也需用语言表述明白,把演员需完成的动作描绘出来。总之,离开语言,就没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戏曲体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悲剧、喜剧,文戏、武戏,大戏、小戏,折子戏、连台戏,这些从不同角度分类的丰富多彩的体裁。但是,人们通常说的戏曲体裁,一般指的是悲剧、喜剧等按戏曲内容划分出的不相同的体裁。 什么是悲剧?什么是喜剧?历来的艺术家、理论家论述颇多。我觉得鲁迅先生的两句话概括得精辟,他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里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相似文献   

5.
以上谈了戏曲以歌和舞演故事的特点,下边再来谈戏曲以虚拟表演和程式动作表现生活,而不是按生活本来面貌再现生活的特点。这个特点,把戏曲与话剧、电影、电视剧分别开来,分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表导演体系。话剧和由它演化发展出来的电影、电视剧,属于写实的表导演体系,它们的表演各有其不同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追求真实地再现生活。其表演,离生活越近,越能感动观众。近期引起社会轰动效益的电视剧《渴望》、电影《秋菊打官司》,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努力贴近生活见长,赢得观众的。  相似文献   

6.
工匠要盖一所房子,准备好了砖瓦木料,要根据这些材料的特点,划出房子的蓝图来,结构成房的框架,再精雕细刻,把房子盖起来。戏曲的结构,大约类似这种情况。作者从生活中淘炼出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初步确定了这部戏的思想旨意,就像工匠划图打框架一样,结构出戏曲的架子,以便在这个框架下写戏,打这个框架,就是确定戏曲结构。在创作过程中,确立戏曲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创作环节。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物的故事和一件事情的情节,往往是很长很复杂的,你写成戏,总不能从人物出生,到他成家立业,功成名就,事不分大小,情节不分轻重,都铺展开来,需要截取人物生活经历、故事发展变化中的一段有典型性的事实,结构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故事情节,应该是戏曲的核心。持这种认识的人在写戏时,着力于编排故事情节,把故事编得玄而又玄,险而又险,结果,人物成了情节的“龙套”,观众看了戏,只记住了故事,记不住人物,其实,缺乏人物性格命运纠葛的故事,人们是记忆不长久的,像看了热闹、惊险的武打片,不久,就会忘却得干干净净。回首戏曲史,流传下来的剧目,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物形象。没有窦娥这个典型人物,就没有《窦娥  相似文献   

8.
柳莺  俊杰 《新闻前哨》2006,(5):60-61
名学王国维说:“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歌舞是手段,故事是核心。中国戏曲在它千百年的流传中,以故事为主要承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化的思想内涵。戏曲广播故事作为一种独立广播体裁始于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磨砺”已经成为深受听众喜爱的广播艺节目。其基本定义为:戏曲广播故事是戏曲与学的综合,它取材于舞台戏曲,以故事为主导,以播讲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辅以唱腔、念白、音乐、音响等各种艺术元素。由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戏曲故事《三寸金莲》,在第七届中国广播专家奖评估展示中以其深刻的内涵,精心的制作,被评为一类节目。下面我们谈谈该节目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9.
戏曲广播指的是广播中所有的戏曲节目。就整个戏曲艺术实践来看,舞台戏曲肯定是主阵地,它代表着整个戏曲艺术发展的水平。戏曲广播的发展必须依赖和借助于舞台戏曲创作实践的成果。但这并不等于说戏曲广播是无能为力的,它也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这就是它美化、突出、筛选、利用戏曲可听性因素,能动反映整个戏曲艺术实践的灵活性、广泛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要创作出一台好戏,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但是,就戏曲创作的全过程来说,有一个好的剧本,仅仅是创作一台好戏的第一步。行话叫做“一度创作”,要完成这个戏,还需要进行艰辛的二度创作,即:由戏曲导演统筹策划,进行唱腔、舞美、表演等一系列舞台艺术创造,才能把一个戏立在舞台上。这就要求,一度创作(写剧本)。要为二度创作(把剧本搬上舞台)着想,统筹考虑,协调一致,使立在舞台上的戏,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戏曲归根结底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的最本质的美学属性是来自于舞台的规定性。在艺术实践中,它又被人们基于对舞台的认识所形成的戏剧观所强化。因此,谈戏曲就不能离开舞台。但是,正如舞台产生戏曲一样,戏曲又严格地受到舞台时空的限制。这种限制大大地妨碍了戏曲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广播戏曲故事是戏曲广播的节目形式之一,它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央台开播了一批传统戏,不少年轻人听不懂。为了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戏曲广播工作者选择了一种他们较为熟悉和喜爱的故事形式。当初的戏曲故事强调的是故事本身的撰写。戏曲固有的特征没有得到重视。广播戏曲故事是被当成一种戏曲普及的辅助手段,而被拉进戏曲广播行列的。直到1994年,广播界才就这一戏曲新品种达成相对共识。  相似文献   

13.
戏曲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与小说等其他文体有着艺术本体上的差别。将小说叙事转化为戏曲叙事,与其说是两种文体之间的转化,不如说是文学与表演两种艺术门类间的转化。在《聊斋·庚娘》的戏曲改编中,戏曲的舞台时空特性、作为角色扮演中转机制的"脚色制"、演员的表演技艺等等舞台性因素在小说叙事的"戏剧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小说叙事不得不做出符合戏曲舞台规律的调整。中国戏曲是极重视表演的戏剧品种,舞台因素对于戏曲叙事的影响十分显著。已有的小说、戏曲研究,往往忽略了戏曲作为表演艺术其舞台叙事的独特规律,以戏曲为本位、回归舞台的戏曲叙事研究尚待强化。  相似文献   

14.
戏曲的情节,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是从人物性格生发出来的,人物性格塑造,决定着情节的增减取舍。到底什么是情节呢? 我觉得,高尔基对情节的解释,是最为准确的。他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这就是说,情节是戏曲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15.
有位同志向我提了一个问题:看了《聊斋》里的“骂鸭”,印象不深,而吉林民间艺术团把这篇小说移植到戏曲舞台上,改编成拉场戏《骂鸭》。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看后怎么也忘不了,这是什么道理? 这就是戏曲艺术表现特点的魅力所在。《骂鸭》的故事很简单:鸭二爷偷了刁三娘一只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介入戏曲艺术就是在内容上保持戏曲的高度统一,而在空间形式与其它现代艺术门类进行有机的嫁接,从而实现戏曲艺术全新的整合。所谓内容上的高度统一是指我们对戏曲本身的内容(事故情节)以及它特有的程式化表演进行原汁原味的保留。戏曲艺术的多媒体则是在表演空间上也就是所谓空间形式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将现  相似文献   

17.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认识和把握其规律都是不易的,问世不久的戏曲广播剧这门新的艺术品种,同样如此。戏曲广播剧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人们各说不一。有的说,戏曲广播剧既然是从舞台戏曲脱胎而来,就应  相似文献   

18.
在大多数明清戏曲中,节日往往作为故事的背景板为情节发展提供推动力,陈铎《太平乐事》、林章《观灯记》、曹寅《太平乐事》即以元宵佳节为主要描写对象,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元宵习俗和人物风貌。三部杂剧均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显示了明清城市的节日文化;借由花灯、烟火和社火等颇具节日特征的意象,增加了戏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采用一经多纬的空间叙事结构和多重对比叙述,将时间跨度限制在元宵节之内,着重节日场景刻画;语言诙谐,多用科浑,集喜剧外衣与悲剧内核于一身,在表现节日盛景的同时也关注到市民阶层的苦难。  相似文献   

19.
戏曲与载体     
这两个载体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戏剧的初级阶段无所谓剧场、剧本。以中国戏曲为例,早期的戏曲演员是“路歧人”,即流浪艺人。他们游走四方,撂地为场,以各种娱乐性的杂耍、魔术、角抵、马戏、歌唱、曲艺谋生,也包括情节简单的戏剧性表演。这些杂七杂八的表演技艺统称“散乐”、“百戏”、“杂戏”,自周秦至汉唐,千余年间始终如此。戏曲的胚胎即萌生于其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在西方戏剧史上,专业化剧场的出现被认为是戏剧发展的里程碑。这种在市井间诞生的固定的剧场,既为表演…  相似文献   

20.
戏曲故事是产生于80年代初期 ,是广播戏曲处于低谷中的一种探索。90年代中期随着广播文艺政府奖评奖的促进 ,创作上又开始兴旺起来。三年中经历了四次全国性评奖 (三次政府奖 ,一次学会奖 ) ,评奖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 ,例如 ,川剧故事《刘氏四娘》、湘剧故事《哑汉驮妻》、川剧故事《田姐与庄周》、曲剧故事《烟壶》、评剧故事《大森林》、黄梅戏故事《徽商情缘》、越剧故事《舞台姐妹》、《新孔乙己》和粤剧故事《卖油郎与花魁女》等。几年来 ,在100多个参评的戏曲节目中 ,获一、二等奖的只有9个 ,数量偏少。未获奖的节目其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