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胡培翚在撰著《仪礼正义》时常征引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在胡培翚撰著《正义》的过程中,阮元《校勘记》曾出现三种版本,且每种版本的校勘内容不大一致。通过对《正义》所引《校勘记》内容的检索以及与三种版本校勘内容的比照,发现《正义》所引《校勘记》之版本实为文选楼刻本,但胡氏在征引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南昌府学本及学海堂本的校勘内容。  相似文献   

2.
虞云国、陶敏两位先生校勘《南部新书》后认为《四库全书》本颇具校勘价值。我们通过对《南部新书》异文详细比较,认为《四库全书》本的校勘虽有可取,但轻率甚至谬误的校勘不少。伍崇曜本与四库本同源,又未经馆臣校改,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3.
以鲁迅校勘《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嵇康集》等为基础,对鲁迅在搜集、整理、校勘文献上的创新进行论证,以期对现代校勘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历史上唯一的经、注、疏及音义四者俱备的《十三经注疏》官方刻本,其中殿本《仪礼注疏》以监本为底本,审慎参校,校正了监本中诸多舛误。武英殿本《仪礼注疏》于各卷后皆附《考证》。《考证》是广义的校勘记,具有文本校勘和文义考订的双重性质,开《四库全书考证》之先河。其校勘成果对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和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蕴含丰富的校勘内容。以《总目》史部提要为例管窥《总目》,可以发现《总目》记载了大量校正典籍文字脱误歧异的内容,指明了众多文献的篇卷繁复残缺,充分利用了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且在提要中阐述了自身的校勘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乾隆时期的校勘水平和校勘特点。  相似文献   

6.
武英殿本《周礼注疏》的校勘有以下几个特点:(1)沿袭闽、监本的优长;(2)间接据宋刻旧本校勘;(3)改字与《考证》多有可称道之处。殿本校勘的失误在于:一是沿监本而误;二是对毛本的忽视。《考证》是非常重要的校勘成果,校勘记长编对经书版本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959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唐大诏令集》时采用顾广圻校本为底本,使之广为人知.论文通过细核顾校本校勘全貌,认为顾氏所作校勘并非系统全面,顾氏整理《唐大诏令集》是为其校勘《全唐文》服务的,顾校本底本误字较多,因此,如重新整理《唐大诏令集》不宜再以顾校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8.
《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在宋代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官府对它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校勘活动。私人的校勘成果更是举不胜举。本文就宋代对《史记》的校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清代阮元与孙诒让相继对《毛诗正义》作了细致校勘,但《毛诗正义》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学者对《毛诗正义》的理解与认识,本文即是在前人校勘成果基础上所作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初审意见(节选) 一、稿件总评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清阮元撰.阮元生于文武兼治之仕宦世家,家资殷丰,颇有书藏,父母皆通诗书,家学渊源;本人师从戴震,为徽派朴学之重镇巨擘,乾隆进士,历任高官,在儒生中颇有号召力.阮主政江西于南昌府学所刻《十三经注疏》今为《十三经》通行经典刻本,然此次刻经源起实为其更早一次学术活动,即始于嘉庆六年的校经活动.有感于当时通行之毛本经书错舛流沿,阮元以其与自藏善本对校,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刻印于文选楼.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所附《校勘记》多以此为祖本,抄写过程中,难免益误.今对文选楼本《校勘记》进行校点整理,并与南昌府学《注疏》所附《校勘记》进行对校,单独出版,实有益学者,也是对《校勘记》这部校勘学集大成之作的首次校点整理.  相似文献   

11.
汪中是清代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所计划撰写的《述学》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学制废兴的著作,与今传汪氏文集《述学》并非一书.本文考述了汪中《述学》故书的内容及编撰过程.并清理了由《述学》故书引起的关于汪中与章学诚的一段公案.  相似文献   

12.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高宗绍兴国子监曾有刻本,后又出现多种增补本。元明以后,有两种增补本以传抄的方式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3.
书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藏书机构,最早杭州九里松有钱氏书藏,苏轼命名.1809年,经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倡议,阮元在杭州灵隐寺大悲阁创办灵隐书藏.灵隐书藏在设立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并驾齐驱,“与海内七阁并峙,儒林文苑仰若日星”,由此成为清代著名的藏书机构,众多知名人士的文集纷纷收藏于内.在灵隐书藏基础上,阮元又在镇江焦山设立焦山书藏,同样产生重要影响.此后安亭书藏、菊坡精舍书藏、甘泉书藏、丰湖书藏先后成立.  相似文献   

14.
陈静 《出版科学》2011,19(5):98-103
2—11世纪,在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书籍和文章主要以抄本的方式在社会上传播。佣书是一种通过抄写获取收益的行为,在抄本时代,佣书者就相当于印刷机,是复制文本的主要力量。汉唐时期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纸的普及是佣书兴盛的主要原因。佣书是贫寒士人的一种常见职业,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佣书的主要雇主为官府、宗教机构和私人。汉唐时期自给自足的读者传写方式和重农抑商的社会现状使得书商不可能成为佣书人的雇主。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探讨了导读馆刊的内涵,追溯了图书馆创办导读刊物的发展轨迹.并以《书林驿》《中原书廊》《文华书潮》等为例,探讨了导读馆刊与阅读推广的联系.最后针对高校图书馆编印导读馆刊的定位提出了几点思考,即导读馆刊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读馆刊对于校园学风、文风建设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应该以构建面向大学生群体的校园阅读推广平台为定位,更好地进行校园阅读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所用《论语注疏》的通行版本是清代阮元所刻的《十三经注疏》本,新近我们又从日本影印回南宋蜀大字本,这个版本有很高的校勘价值。本文在详细比勘阮刻本与蜀大字本的基础上,抽取了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包括很多蜀大字本能够对阮刻本补充脱文、提供异文、纠正误文的资料,论述了蜀大字本的校勘价值,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这个本子,利用这个本子。  相似文献   

17.
《隋书·经籍志》既承续了《汉书·艺文志》的优良传统,又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它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体例上更为统一,具备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一部后出转精的目录学著作。了解《隋书·经籍志》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有助于正确认识《隋书·经籍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乐怡 《图书馆杂志》2006,25(4):74-77,28
《提要稿》为翁方纲参与《四库全书》编纂时所作提要底稿,计千余篇。提要因其初稿性质,故与通行本《四库提要》存在诸多差异。本文通过《提要稿》与《四库全书》对图书之著录、对图书之取舍及分类、对图书之编排,以及内容异同之对比研究,说明《四库提要》编纂过程中对书籍之处理标准、分纂官与总纂官之责任关系、提要之修改等问题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9.
《千顷堂书目》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总目》编撰过程中,其首先对《千顷堂书目》的部类设置进行评判,而后从图书撰者问题、成书年代、版刻情形进行批判式吸纳。或以之判断图书的撰者姓氏、履历、成书与版刻的重要依据,或据以考查某一图书的编纂及流传,或据以判断某作者著述的存佚。且《总目》对《千顷堂书目》失当之处,多能客观待之。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著录疏误进行了考证、辨订,凡2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