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插说”是个笼统的叫法,其中有插叙、补叙,也有插入的议论。例文中的插说都用横线画出。 [一]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威严的秦王与荆轲“还柱而走”,像是捉迷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荆轲刺秦王》写荆轲刺秦王不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课本注“箕踞”曰:“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着地,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何以说“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呢? 这与古代衣饰文化有关。三千年以前,还没有现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荆轲刺秦王》中对秦王拔剑的描写十分精彩:在手持匕首的荆轲的追赶下,绕柱奔逃的秦王企图拔剑还击十分困难,前后至少三次拔剑;若不是侍臣“王负剑!”的提醒,秦王就很可能拔不出剑而被刺。这也使人产生了下面的疑问:秦王的剑拔不出来究竟是何原因?为什么“负剑”就能使“长”且“坚”的剑轻而易举地被拔出?秦王的剑到底有多长?“负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  相似文献   

4.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副手未到而仓促出发、对手秦始皇的强大、殿上群臣的共搏,以及剑术不精、情绪化等.而有的学者将荆轲失败归咎于太子丹的不能用人和猜忌、挟有私心,并认为生劫秦王方案和寄希望于暗杀的战略是错误的,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读《荆轲刺秦王》,关于樊於期的疑点总是挥之难去:《史记·秦始皇本纪》详载历次出战秦国大将姓名,何以独不见“樊於期”?秦王嬴政与樊於期究竟有何瓜葛而致反目成仇?荆轲廷见秦王,又何须以樊於期“头函”作为“信物”?———这些问题,于《史记》《国策》诸书中,...  相似文献   

6.
读《刺客列传》,深为荆轲刺秦王的不成功而惋惜,惋惜之余又忽发奇想,荆轲去刺杀秦王,若让高渐离作副手,这一段历史是不是要改写呢?  相似文献   

7.
《荆轲刺秦王》 :“(秦王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废。”“废”字注 :“残废 ,伤残倒地。”“废”疑为跌倒义。《韩诗外传》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楚白公之难 ,有庄之善者 ,辞其母 ,将死君。……比至朝 ,三废车中。其仆曰 :‘子惧 ,何不反也 ?’曰 :‘惧 ,吾私也 ;死君 ,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台湾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注 :“废 :坠 ,跌倒。”跌倒义是。《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暗口恶叱咤 ,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 :“孟康曰 :废 ,伏也。张晏曰 :废 ,偃也。”偃伏虽有别 ,其为跌倒则一。此文“…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然则燕丹为何有刺秦之举,荆轲刺秦又为何失败,应当怎样评价燕丹与荆轲,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往者所论,似乎还不够深入,不够客观,甚至尚未澄清某些史实。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再作探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燕丹策划刺秦的动机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当秦昭王时,秦王政的父亲异人曾为质于赵,故秦王政出生在赵国。史言少年时代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本初五册《干将莫邪》:“王即购之千金”。课本注为“悬赏千金捉拿他”。这“千金”是什么和是多少,不得而知。高一册《记王忠肃公翱事》:“列价五百金”。课本注为“五百两银子”。“金”为什么变为“银”和“两”也不得而知。高六册《荆轲刺秦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课本注“金”为“铜”又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一、少年曹操之迷少年时代或弱冠以前的曹操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片空白中,又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历千年而未悟。《三国志·武帝纪》说他“不治行业”。注引《曹瞒传》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似乎少年曹操,但知游手好闲。这带来了许多问题。既然少年时代的曹操“不治行业”、“游荡无度”,那么,他何以能“博览群书?”(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何以“能明古学?”(注引《魏书》)何以能“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  相似文献   

11.
读《刺客列传》,深为荆轲刺秦王的不成功而惋惜,惋惜之余又忽发奇想,荆轲去刺杀秦王,若让高渐离作副手,这一段历史是不是要改写呢?  相似文献   

12.
听过荆轲刺秦王这段故事的多数人称不畏牺牲、勇刺秦王的荆轲为英雄。荆轲真的是英雄吗?非也。战国末期,秦国部队压至燕国边境,曾被秦王羞辱的燕太子丹一心为报前仇,救国难,物色一人去刺杀秦王。荆轲“应运而生”了。他本是一个不务正业,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不客气地说就是流氓、无赖。燕太子丹投其所好,为笼络荆轲,当荆轲夸一女子的手美时,他残忍地将该女的双手砍下送给荆轲。燕太子丹是多么阴险卑鄙、多么残忍,而荆轲还拿此人当知己,作生死朋友,甘愿为其“效犬马之劳”。一个被阴险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语必修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两句话,一是第8段:“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是第10段中:“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相似文献   

14.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文章记述了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并雪个人的“见陵”之耻,派荆轲到泰国刺杀秦王的史实。全文充溢壮烈气概,又处处涂染悲剧色彩,读来令人感慨万端。《荆轲刺泰王》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文章开首一展泰国争强称霸、侵权略地的历史背景,这既是剌秦王事发的原因,又是为下文作铺垫,可谓开篇不凡。文章接下来写太子丹“请荆卿”到“令武阳为副”,假如本文前峰突起之后,马上就写荆轲剌秦王的动人心魄的场面,而没有对剌秦王之前的准备工作的从容叙述,那就会使读者觉得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在叙述了准备之后又异蜂突起。展开了“易水送别”的悲壮  相似文献   

15.
《荀子·王霸》篇有一句话;“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句末“而为”两字,各家解释不一。杨倞注,以“而为”为语助;近人裴学海在《古书虚字集释》中解为“乎哉”(反诘兼感叹语气词);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新版)认为“而为”应是“而劳”之  相似文献   

16.
美文采撷轲既取图奉之,发①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②。拔剑,剑长,操其室③。时恐急,剑坚④,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臣闻鄙语⑤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论幸臣》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⑥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战国策·赵策一·张孟谈既固赵宗》赵且⑦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相似文献   

17.
我们来看“萍号起雨,何以兴之?撰体协胁,鹿何膺之?”这一段话王逸注云:“萍、萍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呼,则云起而雨下,独何以兴之乎?”按疑号、名也、称也。谓萍翳号称起雨、彼竟何能以兴之耶?清山阳丁晏(公元1794年至1875年)《楚辞天问笺》云:“《三辅皇画》:飞廉、鹿身、  相似文献   

18.
《荆轲剌秦王》中“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是一疑难句子。课本的解释是:“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我认为这样解释有些勉强。一、“竖子”应该指说话人的对方。在古汉语中,“竖子”在用作对别人的蔑  相似文献   

19.
高五册《语文》教材《毛遂自荐》文在叙到楚王呵斥上殿的毛遂时,写毛遂大胆回言:“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毛遂在明告楚王,十步之内,楚王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毛遂手里;您不要摆谱!很明显,在战国时期的这出“戏”中,机智无畏的别国使臣门客威胁到了诸侯王的性命。无独有偶,高六册《语文》教材《荆柯刺秦王》一文就专写使臣威胁谋刺诸侯王之事,文章高潮部分描写道:“荆柯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柯(持匕首)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其狼狈滑稽之状可见一斑!难怪乎在教学该文时,有学生联想到《毛  相似文献   

20.
在一篇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发现他图穷匕见,人们群情激愤,一个劲儿地要让他认罪。” 这句话里用了“图穷匕见”这个成语,它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这是说荆轲从一个匣子里取过地图,献给秦王,等秦王拿到地图时,才发现地图下面藏着一个匕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