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释“转注”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句话象千古之迷,从唐代到现在,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如清人江声认为,转注是指五百四十个部首对所统各部字的关系而言,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是指词义的互训,朱骏声认为,转注是指词义的引申,章太炎认为,转注是因方音不同而重新制字,今人陆宗达先生认为,转注是指为从某一语源派生的新词制造新字。笔者认为,转注是一种具体的造字法,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中所谓的古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段玉裁对许慎的《叙》本身用字所作的注解(20条);二是段玉裁在注解过程中所使用的文字(16条)。段氏在著述中与许慎保持一致,尽量用古字进行注解,或指出某字“只作某”、“当作某”,即为古字。这反映了段玉裁的用字观。  相似文献   

3.
答读者问     
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朱明银同志来信说:统编小学语文第一册《看图拼音识字8》,将“土”字篆写成“(?)”形,有误。朱同志引证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列“土”字篆写均为“(?)”。说文解字“土”字篆文的两横齐长“=”,象地之下,地之中之形;段玉裁将许慎的“地之下”校正为“地之上”。课本的篆写和“上”字的篆写相混了。  相似文献   

4.
《周礼·地官·保氏》始见六书之名。班固著《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撰《说文解字》,各自给六书定出名称,许慎还给六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字。此后,研究六书的便多了起来,尤其转注、假借二书,更是异说蜂起,其中又以转注为最甚。据高亨先生择要统计,解释转注的竟达十八家之多(《文字形义学概论》)。这些学说,或出于对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以及“考、老”两个例字的不同理解,或由于对《说文》研究的角度和着  相似文献   

5.
“转汁”是“六书”之一,最早给它下定义的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语焉不详,书中无例,遂使后人聚讼纷纭。高亨先生曾据丁福宝《说文解字诂林)提供的线索在《文字形义学概论)一书中,把以往的转注字观点归纳为十八种。其中大多数说法都为学界所否定,比较流行的有三说:同部互训为转注;语词声韵之转即转注;“转注原体字”移附到类首上即加注意符为转注。我们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和合理成分,但同时也有可商之处,转注问题应该是可以说清楚的,今一抒己见于兹,以为求教于方家之由。  相似文献   

6.
段玉裁古音学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语言文字学杰作。段氏凭借他渊博的学识,运用科学的方法,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许慎的《说文解字》加以爬罗剔抉,考订诠释,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校勘、释义,还是拾遗、补阙,都能发前人所未发,道前人所未道。就连与之同时的训诂大师王念孙也为之惊叹:“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说文解字注》叙)可见当时学术界的推崇。段玉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精于经学、明于训诂外,并能运用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论转注     
六书中的转注,自来聚讼纷纭,迄无定论。近年来读了几篇论转注的文章,仍觉未能发六书转注之旨。本文拟提出个人的肤浅见解,和大家共同讨论。一许慎《说文解字叙》对转注下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许慎的定义较为简单含糊,容易引起歧解。自唐以来,解者不下百家,撮其要者,约有以下几说。  相似文献   

8.
漫话匾文化     
邓沛 《语文知识》2001,(6):11-11
匾,又称匾额、匾犊、牌额等。匾字的古文为“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匾,署也。署门户之文也。“匾兴起于何时,尚未有确证。据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早在汉高祖六年,萧何就题苍龙、白虎二关之匾了。  相似文献   

9.
以“系统”的眼光考察“转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从前人之说为起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讨“转注”的实质,解释“转注”的条例,并验之文字材料,以此就教于方家及同志。 一、古今“转注”说的得失 “转注”之名,始见《汉书·艺文志》。班固、郑众、许慎三家名称皆同。许慎始建条例:“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郑玄注经及汉代其他文献,对此均无异  相似文献   

10.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女"部共收字245个(包括新附字7个),是一个庞大的部类。选取特殊的25个"女"部字,结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相关文献典籍,试阐释古代女子人生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义旁表字义并注声的汉字为转注字”,持这一主张的学者相继提出和发展了这种转注理论,并丰富了例字。这种转注理论是以“考、老”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中诸多方面值得探讨,如:转注字的表义方法应如何概括,界说的例字应如何理解,转注的界说应如何解释,转注真谛究竟是什么等。应对上述问题质疑的同时,认真地研究许慎《六书》之“转注”。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注》体现了段玉裁林林总总的治学观点和治学方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其哲学品格的生动写照。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截然相反的两种哲学品格。正是这些哲学思想潜在地指导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一)对于“六”书中的“转注”,自郑玄、班固、尤其是许慎提出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围绕许慎的八字定义、两个例字,推求探索、各抒已见,然迄无的论。有的人在探求之后,一方面感到“转注”字在《说文》中没什么标志,另方面,又受到“义转”说的影响,所以仅认为“转注”是“诂训”之法,充其量不过是“用字”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转注”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而没有弄清的问题。什么叫做转注?《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是许慎给转注下的定义。但这个定义太简单了。何谓“一首”,如何“建类”;何谓“同意”,如何“相受”?许氏都没有解释清楚,以致后人对此解释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自唐以来,解释转注的有好几十家,但家家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都不能尽如人意。这些解释,大致可分下列几派:  相似文献   

16.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奠基之作,为之作注解的著作颇多,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最具权威性。本文欲探索《说文解字注·糸部》中一些方块汉字所透视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梁凤居 《现代语文》2007,(11):120-121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汉语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解字》的经典之作.《说文解字注》涉及训诂、文字、词汇、音韵、文化、辞书编纂等方面,本文欲对其校勘加以探讨,总结《段注》的校勘方法,管窥段氏的校勘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转注”是“六书”中意见分歧最多的造字法则之一。文章论述了“转注”与“六书”中其他类别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的“转注”观体现的转注字的特点.并从历史与心理的角度揭示“转注”字的成因,根据《说文?叙》及历史背景来探明许慎“转注”字解说失误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江苏省金坛县人,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举人。他是一个杰出的文字学家。他曾任玉屏、巫山等县知县。他在任职期间,在处理公务之后,坚持研究文字音韵学问。后因健康欠佳,辞去官职回家。从此以后,他以全部精力钻研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为这部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作注解,历时三十年才写成,定书名为《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这部书于嘉庆二十  相似文献   

20.
“会意”是“六书”之一,它是一种充分地运用和体现了人们的心理与语言的联系的、意会性的造字方法。对于“会意”的研究,前人做得还不够,往往局限于东汉许慎的说解,所以,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新的探讨。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一般都认为,“会意”就是“合意”,是“合二字三字以为一字之意”(见王筠《说文释例·六书总说》,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说法基本相同),这是许慎的原意。但是,我们认真研究一下甲骨文、金文等较早的文字就会发现,“会意”本是用形象的方式表示词义,而象“止戈为武”、“人言为信”(这是春秋时人的误解)之类单纯合并字义的抽象会意,则是汉字隶变以后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