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内的慈善义演活动频繁,并呈现出新的变化。不少以济贫、赈灾、难民救助、助学为目的慈善义演活动,赓续战前慈善公益的意涵。同时,还有较多的慈善义演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影响下,呈现出别样的景象。日本侵略势力出于社会控制的考虑,通过举办一些慈善义演活动,实现了自身的威权统治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也折射出权力意志对于慈善义演的作用力。该时期的慈善义演构成了近代慈善义演嬗变中的关键一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天津中国大戏院是近代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戏院,承办了很多慈善义演。戏院作为慈善义演的承办地,配合政府完成慈善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营业需求,可谓义利兼有。伶人群体作为义演的实际参与者,与戏院合作参与慈善活动,赢得社会和政府尊重的同时,兼顾了自身商业利益,称得上是名利双收。这种“义利合一”的慈善参与模式,不仅推动了慈善义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挖掘中国近代慈善文化的变迁和慈善事业的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近代中国第一代实业家,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在社会慈善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他走上慈善事业的道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晚清社会现状共同影响的结果.他的慈善事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征:以赈灾事业为主体,兼办各种慈善活动;重视教育;积极支持并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建.盛宣怀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在中国近代慈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和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慈善事业以博施济众为极功,在社会变迁中获得新发展,慈善组织的救济内容更趋宽泛,总括而言,即有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两大类.慈善救济包括以济贫助困、赈灾救荒等善举,慈善教育则是开办习艺所、贫儿院、慈幼院等机构,注重教养兼施.与传统善举相比,慈善家群体的形成、多样化的慈善组织、多层化的慈善道德、广阔的救济区域、先进的救济运作手段和广泛的经费来源等成为近代慈善事业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1931年,长江曾发生全流域大洪水,造成中下游沿江多处溃决,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在赈灾工作中,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近代中国最大的国际慈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华洋义赈会受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制订施赈方案,并主持长江中下游受灾地区的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通过采取在灾区举办合作讲习会、组织互助社与合作社等措施,使赈灾工作获得相当的成功。通过开展一系列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把农村信用合作制度引到了长江、淮河流域,对在受灾地区宣传合作思想,指导并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完善防灾重于救灾的理念,促使农民从传统的保守状态向符合近代文明要求的状态转变,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校筹款成为当前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与社会慈善筹款不同,是强强合作的选择。成功筹款应满足明确的使命、有效的执行组织、有能力的筹款团体、志愿者参与、宣传捐赠社会影响和校友工作支持等六个要素,该文还围绕筹款诸要素简要探讨筹款成效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近代居士佛教组织不仅是居士们信仰生活的公共平台,而且还在慈善理念以及社会慈善实践中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慈善组织的角色,并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一起承担着官方救助之外的重要社会慈善救助功能。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佛教居士林的组织形式、慈善功能、资金运作模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近代居士佛教在社会慈善救助功能的重要作用和特征,并以此为当代民间的宗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功能的发展、完善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代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由于西方慈善观念不断渗透,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经历々不寻常的发展进程,体现出中西慈善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特点。具体言之,教会慈善组织传入与发展,使得三地的慈善组织“西化”色彩日益浓郁;同时,受闽粤善堂影响较深,华人慈善团体蓬勃兴起,且与内地联系紧密。港澳台慈善界在致力于本土慈善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一直积极参与内地的赈灾恤贫。表现了血浓于水般的亲情。  相似文献   

9.
黄涵之曾任上海普善山庄、上海慈善团、上海孤儿院、妇孺救济会、仁济医院、上海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董事。他一生几乎都在担任官职,但却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其慈善活动涉及赈灾、救济、教育、公益事业等各个领域,是妇孺皆知的大慈善家。目前史学界对于黄涵之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其慈善事业研究更无人涉及。对黄涵之的慈善事业的研究,不仅可以对黄涵之在江浙沪地区近代慈善事业中的所作出的贡献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弥补近代慈善史研究的不足,而且对现今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筹款工作日益成为专业化、专门化的领域。在整个募捐过程中,大型的筹款运动因其成为了募捐活动的载体,将各种形式的捐赠以主题形式凝聚,使高校募捐活动取得了更佳的效果。文章通过对耶鲁大学筹款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跟踪,并对耶鲁大学筹款运动的策划、启动、特征等进行归纳,试图得出一些开展筹款工作的原则、方法,提炼开展募捐活动的关键要素,并希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华北自然灾害与天津边缘化的贫民阶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近代华北自然灾害频仍导致灾民大量流入城市,是贫民阶层的主要来源。民国时期城市慈善赈济系统的演变,是促使灾民转化为城市贫民阶层的重要因素。"边缘化"是贫民阶层生存状态的典型特征,这种边缘化既表现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在生存方式上。近代天津便是探讨近代城市贫民阶层的形式及其特征的很好个案。  相似文献   

12.
印光大师乃中国近代知名佛教高僧,净土宗十三祖,他不仅佛法高深,而且慈悲为怀,扶危济困,体念天下苍生,为中国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成绩突出,在湖南慈善发展史上地位重要,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灾荒救济缺乏长远规划,时常疲于应付;没有形成稳定的慈善救济专业人才队伍;现代慈善意识和理念缺乏,传统因果报应思想浓厚;灾赈机制运转效率低下,慈善救济效能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洋政府时期,华北地区灾荒频仍,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随着政府控制力的减弱,国家赈济职能衰退,民间慈善组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开始替代政府行使救济灾民的职责,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一旦遭遇天灾,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将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以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以挽救生命为职志,勇于挑起慈善救济的重担,并把以工代赈、教养兼施等西方慈善理念引入到我国,改变了传统灾荒赈济模式。当然,民间慈善团体的赈济效能并非完美,他们所筹发的善款、物资相对于庞大的赈济支出而言微不足道,但他们传播新式慈善理念和救济方式的行为,有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民间力量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闽商经历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崛起与发展历程,但始终一如既往地保留着为社会献爱心的慈善传统。从古代闽商中的无名氏慈善家,到现代闽商新型慈善家,其行为既诠释着传统慈善文化的仁爱精神与宗亲观念,又体现了新时代慈善文化的现代精神。他们对中国慈善文化的现代转型发生了深远影响,不断引领着中国慈善的新模式、新风向。  相似文献   

16.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1949年以前上海民间慈善事业发展史的梳理,发现在近代上海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各善会善堂不断整合,并形成了一些大型慈善组织。这些大型慈善组织通过联合与合作,从组织结构、慈善活动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网络。慈善网络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从而使得即使在政局变动不居、华洋杂处的上海,民间社会仍然发挥出了巨大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这表明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出适应社会变迁需要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系统,而并非全是“一盘散沙”式的无序与混乱格局。  相似文献   

18.
1844年创建的宁波女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缺少史料,学界对于该校的研究相当贫乏,基本史实不清,旧说误说层积。论文在较为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考辨出学校的创办者是西方来华的首位独立女传教士,被时人称为“马利姑娘”;宁波女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会学校,而是一所英式的慈善学校。在教学方法上,该校最早引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新方法和导生制到中国;教学内容上,大致沿袭了英国慈善学校的课程,但也做了修改变化。此外,宁波女塾的办学模式在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所设立的学校中也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对城市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近代城市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灾害自身具有的主、客体特征以及城市承灾能力的差异,灾害对城市衰落的影响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