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一部中篇佳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威尔海姆这一人物形象。本文将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威尔海姆的人格发展过程,以此来揭示作品所反映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自我与现实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及自我精神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评论界对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辛格等作品中的犹太性因素分析甚详,但却对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犹太性分析较少,即使提到也是一笔带过。虽然贝娄本人总想避免贴上“美国犹太作家”的标签,但他始终关注着犹太人的精神世界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也充满着大量犹太文化的因素。贝娄笔下的主人公继承了犹太人的沉思传统,保持着传统的女性观、金钱观、家庭观,在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中继续自己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小说富有现代性意蕴。他关注个体生命在现代文明中的生存状态。他对生命的探询是现代的反 应和存在的自觉。小说主人公对生命的存在自我负责,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自由选择;为确证生命存在的意义,鼓 足勇气挺身反抗来自客观世界的沉重压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存在主义作家的创作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荒诞派,荒诞派作品也在很长时期内影响着当代许多大家的创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品便反映了人的这种荒诞的存在。本文梳理了荒诞派文学的历史渊源及特色,通过贝娄作品与荒诞派作品的对读指出了新的时代背景下贝娄对荒诞派文学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淡化的轨迹有两条: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空间为线索。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是贝娄文化身份的重要风向标。循着这两条变化的轨迹,贝娄的文化身份由犹太作家渐变到犹太作家和美国作家直到他所自称的"一个有着犹太(文化)遗产的美国作家"。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索尔.贝娄的作品中,“负罪—救赎”母题在《雨王亨德森》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主人公亨德森虽是一位百万富翁,但具有深深的失落和负罪之感。渴望救赎、寻找自我是亨德森最突出的意识,流浪与受难是他进行自我救赎的独特方式。亨德森历尽了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终于认识到只有依靠自我才能达到拯救的目的,因此他不再选择逃避而是重新回归美国社会,从亨德森身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现代的救赎理念。  相似文献   

7.
李丹 《林区教学》2011,(10):16-18
《只争朝夕》是公认的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是当代一部名著。运用心理现实主义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此来解析小说中所展现人物的迷惘与孤独,并通过研究小说中对于人自身存在的思索和认识,对人类生存意义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同时通过对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剖析,分析其苦闷与绝望生活的原因所在,进而指出个人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只争朝夕》的成功对索尔.贝娄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索尔.贝娄的其他作品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赫索格》在20世纪美国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索尔贝娄也因此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作者却对马德琳这样一个冲出夫权牢笼的现代妇女,寻找自我价值的新女性展现出了种种的偏激。本文就贝娄先生的代表作《赫索格》中的典型人物马德琳进行分析,进而对贝娄先生保守的女性观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了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婚姻生活,再透过主人公赫索格男性这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分析《赫索格》作品里的女性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贝娄从本人的婚姻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创造了真实可靠、生动形象的三类女性人物,也体现了作家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10.
玛琪形象浅析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SauI BeIIow1915——)的《奥吉·玛琪历险记》初版于1953年,由纽约海盗出版社出版,次年即获得国家图书奖。这是一部使贝娄赢得声誉的作品,也是当代美国文学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和第130首为例研究莎翁独特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高深的语言艺术让他的作品久盛不衰.莎士比亚的语言天赋既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戏剧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十四行诗里.多种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使他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读起来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2.
余辉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25(3):111-112,123
曾卓是"七月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他诗歌中的英雄形象主要有两类:为众人为理想而殉难的爱国者,为光明为自由而甘愿牺牲的自我。无疑,这些英雄身上具有一种浓烈的救世的执著,但细细品味,又不难发现在这份执著中渗透出的些许悲哀。  相似文献   

13.
Edgar Allan Poe,a writer of a Romanism,is well-known for his grotesque and grim style of writing.In most of his grotesque and grim works,describing females is his major method to express his own emotion.All of these women usually have a perfect appearance and passionate character,but are afflicted with mysterious illness.It is a conventional means of voicing feeling for Allan Poe to describe the heroes' deep pain and their yearning for the beautiful heroines.This thesis will introduce Allan Poe's legendary life and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the females in his life and wor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Edgar Allan Poe's times.And this thesis will describe of his denial of the patriarchy.  相似文献   

14.
本凭籍新近从欧洲人相关菱中获得的献资讯,解析H.C.Andersen童话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学现象,说明它们满贮诗意的内在原因,指出其不可作为狭义儿童学看待的理由,阐述其题材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当时已在欧美产生的深广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表现出虚弱。弗洛姆针对这种虚弱,提出了“人本良心”作为解决方案。但是,人本良心的基石乃是自我,而卡夫卡的作品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自我不过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假设,虚无软弱反而是更为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评穆时英笔下的情感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迥异于传统的商业大都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充分享受了物质的丰足的同时,也饱尝了物质明带来的空虚和寂寞,尤其是道德与情感被极大的颠覆和破坏,本试从穆时英作品中的的感情世界入手,解析这种变化。作笔下的男女在否定了爱情之后,否定了一切的感情,可在放纵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快乐和幸福,作告诉了我们:在情感的荒园中,受到伤害最大的是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哲思性著称的作家。他从自身的残疾体验出发,走向更深更广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分析史铁生的经历和文学观,结合文本解读其作品中的困境主题,进一步探讨他在与困境周旋中寻求生命意义的精神内涵,可以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史铁生的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笛卡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我思” ;他是用“直观自明的原则”把“我思”与存在直接同一 ,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我思”还是一种通过怀疑来剔除怀疑的抽象方法。笛卡系摸索形而上学得出第一原理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 ,有很强烈的科学倾向。但是他的体系是建立在那些断定“自我”和上帝存在的命题之上 ,显示出其理论的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时代,王小波作品风靡网络,热度不减。本文把王小波及其作品所传达的讯息,放置到网络传播的链条中加以考察,对这一现象的根源进行探析。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王小波作品的身体话语及有趣书写,符合消费时代大众的感性欲求和网络媒体的商业价值取向;二是王小波作品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契合了网络文化精神;三是王小波的自由精神和平民姿态,使其作品在网络上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朱素臣是明末清初苏州派创作群体的一位重要成员。他一生创作颇丰,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然而,当今学术界对朱素臣的研究显得有些薄弱,其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欲通过对朱素臣研究条理的整合和分析,为今后的研究能较为全面探讨朱素臣传奇创作的成就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