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长城建造时》是卡夫卡涉及中国的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说,在卡夫卡生活的晚期创作而成。这篇小说选取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长城这一意象来阐释他的生命体验。他采用西方视角来审视中国,在这种审视中他找到了自己切肤的西方体验。对“长城”意象的选择,对长城建造的描述,切合了他的独特精神实质和真实生存感受。  相似文献   

2.
从未来过中国的卡夫卡,一个说着德语的犹太人,却在《中国长城建造时》中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描绘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本文结合该小说的写作背景与相关介绍,以及卡夫卡自身的经历、处世观、写作风格,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探讨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阐释了"中国形象"的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3.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描写人被"异化"的杰作。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是比较特殊的,其总体荒诞却细节真实。本文所谈及的是笔者对这种看似荒诞却处处显真实的推陈出新的写法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石慧 《教师》2013,(35):127-128
鲁迅与卡夫卡生活于不同的国度,但两人都遭遇到各自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压制,他们同样处于黑暗和孤独的抗争之中,在穿透黑暗的过程中成为了书写黑暗的伟大作家兼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我国,人们都以不同角度去吟咏和礼赞长城,但鲁迅和卡夫卡(逝世于1924年的卡夫卡从未到过中国)却对长城表示了负面的态度。两位作家的精神世界,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5.
博尔赫斯以"作家中的作家"而闻名,但笔者认为他独特的世界观才是他文学世界的根,他更应该是"思想家中的作家"。在《永生》中,我们不仅领略了他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文学叙述技巧,更折服于他对永生的独特理解和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他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精神诉求以及由此决定的"宇宙主义"的大世界观和其"卡夫卡式幻想"为特征的文学迷宫。博尔赫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悬置"了,将我们生活的世界陌生化了。他的文学以独特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充分体验了思想的快乐,拥有了超越现实的"精神财富",他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鲁迅和卡夫卡是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出生比卡夫卡早两年,去世时间比卡夫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第一位用文学手段来表现人的"异化"问题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变形记》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戕害。而我国作家贾平凹则一直着力于记录中国农村在改革洪流中的种种变迁,其作品《怀念狼》以几个猎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透过他们由人变狼的命运历程展现了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困境。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傅山既有相似之处:一样的异化,但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8.
骆英的《小兔子》系列文本,其形式是散文,但言说方式却是诗。在文体上,把它看成"散文诗"更合适。《小兔子》的行文,多处是诗歌;整体上是意象化的方式;借助"蟑螂"、"小兔子"等"温驯"的动物意象,对现代人的形象与命运,展开了凌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是一位怪诞的小说家,他一生从未到过中国,在他笔下却详细描绘了中国万里长城的建造及其庞大的帝国.在《中国长城建造时》中,残缺的长城、专制的帝国、愚昧的百姓都成为他以及西方人眼中的文化“他者“--东方文明,而这个“他者“的出现是以“非我“的形式对“自我“的映射,对中华帝国的想象实质是指涉卡夫卡时代的奥匈帝国.这一特殊题材的小说和他的其他作品共同构成卡夫卡式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
蔡乾 《现代语文》2009,(8):133-135
《女海盗金寡妇》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小说早期作品之一,由于被认为是博尔赫斯改写之作,而不被我国研究者重视。但这篇小说已经彰显了博尔赫斯创作生涯中的一些特殊之处,同时也展现出了博尔赫斯对中国形象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蔡乾 《现代语文》2009,(10):133-135
《女海盗金寡妇》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小说早期作品之一,由于被认为是博尔赫斯改写之作,而不被我国研究者重视。但这篇小说已经彰显了博尔赫斯创作生涯中的一些特殊之处,同时也展现出了博尔赫斯对中国形象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刘斌 《考试周刊》2010,(34):30-31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以悲剧艺术在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见长的文学作品。"白鹿"作为意象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原始兴象和象征意象。原始兴象是显性存在的,而象征意象是隐性存在的。"白鹿"意象的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文本内容的共时结构,也推进了作品情节的历时发展,经纬交织地支撑文本。作者通过这两点展现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3.
《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世界遗产"的开篇。作者从游览视角描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壮观,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展现了宏伟的长城形象和劳动人民智慧勤劳的精神。细读文本,可以提炼出以下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原野》中“云”的意象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月”的意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内在意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的异同,探讨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精神自由的主题,激发人们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虚幻与现实的戏中“戏”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清朝作家蒲松龄的《促织》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小说,都写到人化为虫子的故事,都极富想象力,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且同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本文侧重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而《变形记》是现代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虽为短篇,而篇幅颇长,且带有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摘要:本文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以《变形记》和《一九八六年》两部短篇小说为例,分析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对中国先锋作家余华的影响。余华的《一九八六午》在叙事风格、情节模式、细节处理和主题思路方面,均与20世纪现代文学鼻祖卡夫卡遥相呼应。这种影响使余华的写作无论是在形式层面上还是在思想层面上,都有了相当的突破与创新;在卡夫卡的深刻影响下,余华的创作同时有了一个自由表述的空间,而不再拘泥于现实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大师,两人都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村上春树坦言受到卡夫卡的启发,在《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中,村上春树对卡夫卡本人、暴力和孤独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村上春树与卡夫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博尔赫斯早期小说《女海盗金寡妇》是一部由中国题材改写而成的小说,它在题材处理、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均与中国青心才人版《金云翘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小说既体现了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同时又是博尔赫斯式西方改编的典型代表,可以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加以分析。在这两部小说之外,越南诗人阮攸据《金云翘传》改编的同题“六八体诗句”,则完全是东方文化视角下的改编,与博尔赫斯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9.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一点在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派"文学上有突出表现。其中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对中国"先锋派"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马原、残雪、格非、苏童、孙甘露等先锋派作家继承发扬了博尔赫斯的写作技巧风格,有意识地移植西方文学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博尔赫斯对中国先锋派作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文化象征三方面。承认博尔赫斯等西方文学大家的影响并非否定成绩,中国先锋派作家是立足于本土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根植于中国的具体情境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长城建造时》是卡夫卡于1918-1919年间以虚拟中国为背景创作的短篇小说(事实上是长篇未完之作),因文中的叙事者"我"与其他群体忽远忽近的情感体验而受到关注。本文运用叙述视角的理论,通过文中叙事视角的转化来捕捉文中多个群体(如中国人、历史研究者等)的思想交锋,发掘由叙事者"我"身份的多重性、复杂性导致的身份模糊化,从新的角度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扩大研究的视野,填补先前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