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使用频率较高的"媒介事件"、"伪事件"、"奇观"和"新闻策划"等概念的内涵及其使用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辨析,认为这些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从两种理论范式的角度来理解:(一)真实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二)媒介化的动机→导演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  相似文献   

2.
由"我爸是李刚"事件探讨公民新闻的定义、形式、主题、影响,并就事件发展各阶段进行传播学分析,以及对公民新闻争议点作进一步探讨。强调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媒体与公民新闻的配合,突出公民新闻的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媒体事件中或显或匿的"逼视"频频出现,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传播媒介主动介入到新闻事件中,操纵新闻事件的发展,给报道对象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并且直接导致了暧昧的媒体真实产生。这是媒介权力的滥用与功能的异化,是媒介以道德崇高者的姿态对个人领域的僭越,对真相的亵渎。文章在分析传媒自身的原则与社会普遍"善"之间的冲突后,对构建符合伦理的新闻价值观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4.
我国媒介事件中的伦理问题表现在传媒改变新闻生产模式,预设新闻价值;传媒报道方式有违新闻专业主义标准;媒介权力越位。解决我国媒介事件中伦理问题的对策是确立伦理原则,完善媒介事件报道手法;构建新闻伦理的实践机制,强化传媒他律形式;实现传媒伦理道德的内化,强化传媒自律形式。  相似文献   

5.
在十八世纪末新闻自由有限的美国,"新闻人"富兰克林始终忠实于新闻自由和客观性原则,而新闻特殊的文体特征必然会影响他的写作实践.该文从这一前提出发,通过具体分析和统计认为:富兰克林通过精心选择词语、句式,突出交代时间地点、"以小见大"、组合相似事件、使用直接引语、巧妙发表评论等新闻叙事技巧,使〈富兰克林自传〉的第一部分叙事显得更加客观和可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奥巴马女郎"事件的回顾性分析,简要描述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民众在媒介事件中的角色演变,并分析这种新网络媒介事件对传统媒体电视仪式的影响以及其呈现取向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公民新闻”的兴起,第二媒介时代的新闻摄影逐渐失去了传统新闻生产的固有流程,信源结构与信息评议机制的变化,造成了新闻图片失实,主要表现为新闻图片的客观性、伦理性和监督机制缺失,唯有建立“公民新闻”时代的良性运作和监督机制才能为新闻图片失实提供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媒介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参与到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当中,并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媒介的功能和角色出现了缺位和错位,本文结合媒介事件理论,分析犀利哥事件新闻出现偏差的表现和原因,以期对此类题材的报道起到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9.
许鑫 《天中学刊》2011,26(1):109-112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的内涵及外延有了新的变化,通过对新媒体事件与传统媒介事件的比较,我们发现新媒体事件是"新"媒体事件,不是"新媒体"事件,它与传统媒介事件的本质差异在于:一是草根阶层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二是事件的社会效果并非维护现存统治秩序,而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挑战。与此相应,新媒体事件的类型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记者也早已遍布各处,人们在利用自己的传播方式传播着各种新闻。"全民记者"具有及时性更强、参与性更强、抗干扰性高、开放性强等优势。"全民记者"挑战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胁了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促进了传统媒介的改革。在"全民记者"的影响下,当代传媒方式将会有3个发展趋势:传统媒介在完善中发展;新兴媒介弥补自身缺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及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共同发展的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动新闻"主要是以精细的3D动画形式再现暴力凶杀等新闻事件,标榜以全新的写实动漫方式呈现新闻的一种样式,它具有膻色腥的特点。因其挑战新闻真实性的底线、逾越新闻伦理、侵犯个人隐私和肖像权、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等而激起了令人震惊的"动新闻事件"。这一事件启示我们新闻编辑应坚守真实性原则、伦理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唯其如此,新闻编辑过程才能充满远见卓识和理性精神,新闻媒体才能担当起"社会公器"的重任,新闻事业也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不应该是新闻学探讨的问题,也不应该是新闻人和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追求到和应该追求的、有意义的是“新闻客观性”。传统的“新闻真实”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真实”就是说,两者具有某种“同一性”。而现象学所强调的“新闻客观性”则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客观性”就是说两者具有“同一性”。“新闻客观性”就是“新闻人”保证自己不撒谎,但是并不保证“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本文试图以现象学的思想方法重新认识新闻真实性这个传统命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源于事实的新闻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媒介的价值取向的标志,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闻报道应该是客观、真实、公正,使受众在接受新闻时能获取准确而真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媒介融合"的洪流无法阻挡,对传媒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新闻传媒教育都在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媒介融合理念积极变革。要应对媒介融合对专业人才舆论引导、信息整合及协同合作能力的新要求,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须采取调整教育目标、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内容、完善实践平台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汪宁远 《文教资料》2014,(25):39-40
新闻摄影追求新闻价值和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非绝对的客观,因为只要有人参与就必然存在主体性。新闻摄影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摄影主体对拍摄瞬间的选择、摄影主体对后期照片的处理、摄影主体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及摄影主体个人风格的凸显。  相似文献   

17.
从千年木乃伊怀孕、比尔·盖茨遇刺,到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从纸馅包子到虐女后母,新闻造假事件层出不穷。新闻造假是对客观事实的践踏,也是对新闻伦理的背叛。本文从媒介生态的构成要素角度对新闻造假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只有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着手,方能杜绝新闻造假,最终实现媒介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各种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涌现出了数量庞大的APP,其中新闻类APP已成为人们日常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但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与报纸、电视一样,它也通过自身的媒介特点表现着不同的媒介偏好。本文将采用定性分析法对新闻类APP的媒介特点进行解析,通过案例探究这种新闻类新媒体在媒介语境上具有什么样的倾向性,分析受众在这种媒介生态下所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孙莉 《文教资料》2021,(2):36-39
新闻阅读中对新闻的客观性分析,需要新闻业的背景深入,以科学有效的分析作为指导,深入把握新闻的客观程度。本研究关注影响新闻客观性的深层次因素,从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视角,将影响新闻客观性的背景因素与系统功能语篇分析结合,强调新闻业的背景因素,聚焦新闻工作者,探究深层次的新闻阅读的新闻客观性分析。在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下,新闻语篇通过新闻工作者呈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语法、功能语法和语境理论,揭示了新闻工作者背后的新闻业的背景因素对新闻客观性的深刻影响。研究过程表明,本研究有助于促进对新闻客观程度的深层次认知,加强大学新闻阅读教育。  相似文献   

20.
媒介事件中潜伏的力量——浅析媒介事件的垄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播领域提到垄断性时,焦点往往集中于媒体的垄断,各类文章书籍对媒体垄断的研究声讨不绝于耳,对于媒介事件的研究都集中在实践应用领域,很少再关注媒介事件本体固有的属性。本文立足媒介事件本身,从媒介事件的组织过程到制播过程再到最终预期的效果三个层面,探明媒介事件因其固有的不同于新闻事件的特点,使其拥有垄断媒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