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研究文本,以佛克马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从语义场这一特定视角来论述小说后现代叙事代码的运用。通过存在于文本中的五个语义场——同化、加倍与排列、感觉、运动、机械化,探索卡尔维诺对小说形式创新所做的努力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娜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6):21-23,35
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充分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碎片化、互为文本、迷宫体验等叙事特征。小说故事由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两部分组成,在结构形态上既有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继承,也有改变小说艺术模式的努力与尝试;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不确定性传达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迷宫感受。  相似文献   

3.
马以 《初中生》2011,(23):36-40
【导言】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当代文学大师,其作品在意大利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巨大影响。代表作有《通向蜘蛛巢的小路》、《黑羊》、《阿根廷蚂蚁》、《看不见的城市》、《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等多篇(部)小说。  相似文献   

4.
"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寒冬夜行人》了。"《寒冬夜行人》(又译《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以这样一种姿态开场。仅此一句话,你似乎觉得这只是卡尔维诺对你这个当前读者进行的并不需要的、善意的提醒,又或者,这只是作者一个别出心裁的幽默。于是,你整理心情,顺着这句话往下,期  相似文献   

5.
<正>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前言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我理解,卡尔维诺在用这句话表达一部经典作品诞生后极强的可塑性,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阅读教学中,即意味着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审美有无限的可能性。就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而言,学生要实现经典文学文本的可能性审美,必须依靠语文教  相似文献   

6.
卡尔维诺是西方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卓有建树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格外重视对读者与阅读的深入理解和探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就是他独特阅读观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7.
论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小鹂 《文教资料》2008,(19):23-25
<寒冬夜行人>是卡尔维诺用来演示后现代叙事理论的一部杰作.卡尔维诺在该书创作中进行形式上的实验与创新,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中的框架策略,在文中嵌入十部不同类型的未完成的小说片断,形成多维叙事视觉的元小说框架.卡尔维诺通过设置作家、读者等一系列人物来展示并讨论作家、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表述了小说阅读与写作理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小说中的小说",即元小说.  相似文献   

8.
孙涵 《今日中学生》2024,(Z2):46-49
<正>在当代文学界,他的成就被认为可与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世界级文学大师比肩,他是读者口中的“卡神”,其经典作品《看不见的城市》《树上的男爵》《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等在全球享有广泛赞誉。在国内,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影响了王小波、阿城等一大批作家。他便是伊塔洛·卡尔维诺。  相似文献   

9.
从后现代的视域,通过对卡尔维诺后期作品《看不见的城市》的解读,可以透视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卡尔维诺创作思想的影响和卡尔维诺对后现代小说的创作实践。从晶体模式和互文性两个角度切入小说文本,梳理卡尔维诺非线性结构组合的观念对传统小说模式的突破行为,以及后现代理论互文性在卡尔维诺小说创作中的显性展示和隐形呈现。同时剖析卡尔维诺后现代的叙事策略,明晰卡尔维诺对后现代社会问题的考量,可以解读出卡尔维诺对后现代城市危机的预警,及其为人类自我人格的探求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以《啼笑因缘》为出发点 ,着眼于其文本形式 ,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3个维度探讨了张恨水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消解了作者中心与文本中心,打破了虚构域与现实域的界限,将处于历时状态的行动素置于共时层面,最终颠覆了现代小说的成规。这一叙事实践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的解构策略之间构成了某种互文关系,而读者却也不难从中发现诸多不可被消解的踪迹与界限。卡尔维诺正是在突围与界限的张力中拓展了小说这一文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叙事潜能。  相似文献   

12.
卡尔维诺的小说叙事充斥着一种游戏的趣味,而文本的游戏本身蕴含着特殊的艺术精神.卡尔维诺的文本游戏一方面是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对古老文本的戏仿.这就使作家文本有了一种真正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语境下,作家越来越多的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文本的意义也越来越依靠文本与读者动态交流过程来呈现.论文以卡尔维诺叙事作品为例,主要通过聚焦于卡尔维诺小说叙事人称,分析第一人称"我"视角越界,作为超越体验的创造者等等身份,进而揭开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我"的身份迷团;展示后现代语境下文本的虚幻本质与表达欲望;并从叙述个性化、强化艺术感染力,叙述功能的自我完善等方面来探索第一人称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4.
《猫部落》是香港女作家王璞的又一力作。小说摆脱了传统小说文本叙述模式而采取了网络跟贴的形式,这一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手法,将网络与文学契合在一起,为小说叙事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标志着新的小说形式的诞生。作品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历史观等方面的探讨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卡尔维诺是极富特色的一位当代作家,其每一部作品都呈现不同面貌,尤其是他的幻想小说和寓言故事叙事风格独特,以轻逸的语言体现思维的深度。其短篇小说《呼喊特丽莎的人》叙事风格极富张力,通过意义漂浮的语言符号呈现出一种荒诞的世象,展现了卡尔维诺对人类意识领域的无限开拓。  相似文献   

16.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历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这不仅与小说独特的思想内蕴有关,更与文本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多层意蕴分不开.本文基于小说文本叙事,从文本形式、叙事语言两个方面探析其叙事的"悖论"特征,进一步揭示小说超越爱情意义之上形而上的时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在历史叙事中引入女性视角,在独特的拼贴式叙事中探索了女性叙事重写历史的可能性。小说中女性视角下元叙事的叙事策略,也成为了女性努力确认自身身份的一种隐喻。作者在对叙事形式进行大胆探索的同时,又复归了经典叙事重视文本意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莫言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借用瞎子张扣这位清醒的社会边缘人之口,以歌谣的形式重现了天堂蒜薹事件全过程的部分,与小说主体部分交错叙述的两个故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歌谣贯穿小说始终,成为小说叙事的线索,歌谣在小说叙事中也承载着"见证"功能和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19.
库切在其小说《慢人》中采用了作者闯入、框架叙事与嵌套叙事、文本的不确定性等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使小说模糊了现实生活与虚构世界的界限,同时也赋予了小说人物更大的自主性,让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丰富了小说创作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