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从“冃”的“冒”、“帽”、“冕”及有关的“胄”、“最”等字,辨析“冃”、“曰”之别,提出现代汉字中应以“曰”代“冃”的主张,理由较为充实,可供汉字改革及整理参考。  相似文献   

2.
据说,“冒”字为中国第一易错字。“冒”上部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也不相连。《说文解字·冃部》:“冃,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  相似文献   

3.
话说"红颜"     
本文主要考察了"红色"系列词汇--"红颜"一词的意义及感情色彩.通过对"红颜"以及其词语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总体来讲, "红颜"一词同红色系列词汇一样,年轻、美丽等美好意义是其主流,虽然它也在某些情境中与"祸水"一词结合,出现负面意义,但这毕竟不是主流,对于"红颜"一词的感情色彩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唯""诺"考     
周新蓉 《文教资料》2008,(25):44-45
"唯"与"诺"都为古代应答之辞,本文将仔细探究"唯"、"诺"、"唯诺"、"诺唯"、"唯唯"、"诺诺"、"唯唯诺诺"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佚事"四题     
本文对"佚事""轶事"和 "逸事"由于意义相近而通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为这三个词语都不同程度地与"失"字相关,并都能解释为"散失"义,故能通用.对个别不能通用的情况,本文也特别指出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要论述了中西方立"象"、取"象"的渊源和发展,对中西方关于"象"的认识论与美学范畴和命题,特别是对中西方关于言、意、象关系进行了认识比较,剖析了中西方在立"象"、取"象"上所追求的不同,提出了中西诗学对"象"的关注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侧重立象以写意,后者则侧重求象以写实,由此发展了求真、求实、求经验实证的真实再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而中国诗学立象的终极目的和理想是得道、明道,立言明道不足则立象.  相似文献   

7.
1.户县方言以"着"字煞尾的祈使句里的"着"字,常常可以用"上、下"两字来替换,但是"上、下"两字局限于出现在"把"字句里.2.户县方言具有表示将然、已然时态的"V 着 V趋"式和"V 的 V趋"式.3.户县方言的"住"字也可以表示持续意义.4.户县方言的"动宾短语 开/起"式的变体还有"动宾短语 行"等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的"和合"思想主要有"太和"、"中和"以及"和平共处"三方面的内容.王夫之认为,"和"是自然界的常态,"太和"则是"和"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太和"之境."中和"是人们修身的最高准则,人们通过"存养省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去体验、去实践,就能达到"中和"之境.王夫之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既反对少数民族对...  相似文献   

10.
释"酉"     
张聪燕 《现代语文》2008,(5):104-10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只是简单地用声训的方式对"酉"字作了解释,因此他没能释岀"酉"的本义,并且错误地认为"丣"是"酉"的古文.本文将对"酉"的甲骨文字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物考察,得出 "酉"的本义是盛酒器,"酉"是"酒"的本字,"酉"不是由" 丣"演变过来的.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念.文章论述了"天人合一"的由来及涵义,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应辩证分析"天人合一"观念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为常用汉字,弄清其本义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有"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入手,分析各家之说,最终认同了清徐灏之说,认为"有"应为"以手持肉"之意.许慎所说的"有,不宜有也"应为其引申义.  相似文献   

13.
说"艸"     
"艸"即"草"的本字.本文首先介绍了"草"的源流演变以及与"草"有关的词语组合;然后介绍了<说文>中的"艸"部字,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类;最后,从"草"的喻意出发,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草"的象征意义,以及当今社会的"三草"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中职学校要在"新"、"活"、"严"字上做文章,走活"招生-培训-就业"满盘棋,抓住时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举手"与"插嘴"是中小学课堂上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关于其类型、功能及评价等 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研究。追问这两种课堂行为的背后,可以进一步讨论表达自由与 公共生活、机会均等与个性差异、不参与权等深层问题。而反观高年级课堂,更可以质疑当前 规范"举手"、"插嘴"及净化课堂秩序等做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语料,发现可以进入结构槽"X慢点儿"和"慢点儿X"的"X"及"X"的特点,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结构槽"X慢点儿"和"慢点儿X"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转折连词"然"和"然而"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转折连词"然而"由"然"和"而"两个同义转折连词复合而成,还有观点认为转折连词"然"产生于"然而"、"虽然"之后.考察转折连词"然"和"然而"的形成时间及来源,转折连词"然"的产生不晚于"然而",先秦存在大量"然(代词)+而(连词)"这个跨层组合的语言事实,根据关联向对复合连词结构制约的规律,可见转折连词"然而"不是并列式复合词,其来源只可能是前面所述的跨层组合"然而".  相似文献   

18.
"在玩中学"与"在学中玩"的探索,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致的.把玩的理念融入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与个性特点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自身实践与主动参与相结合".以轻松的心态("玩"的心态),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精神("学"的精神)开展数学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成果;把"玩"的做法移植到数学教学中,就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学数学,进而喜欢学数学,快乐学数学.  相似文献   

19.
论庄子的"心"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对人"心"的思考,总是与现实、身及身外、人的生命乃至精神的成长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的.庄子的"心"之思具有较强的逻辑递推层次性、丰富性."成心"即人的知觉直感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其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唯一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蓬之心"是人们由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而形成的狭隘、"蔽于一曲"的心灵状态."以心复心"首先是去弊、疏塞,去除"蓬之心";其次则是要把平时分裂和外放的精神收聚起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心"境,即"游心乎德之和" .这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应淡化对"外物"的忘我追逐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涵养.  相似文献   

20.
释"哭"、"泣"     
"哭"、"泣"及其语义相关的一系列词汇意义相近,其差别主要表现为哭的主体、方式不同.汉语词汇的丰富,是为了适用于人们感情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