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日本和中国同处汉字圈,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期间,两国都就汉字作了简化,并得以实施。以日语常用汉字表为基础,以中国通用汉字7000字表为参照系,就简化字的字形作了比较。试图为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汉语的日本人提供关于汉字学习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博 《华章》2010,(11)
古代日本文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吸收和使用汉字、以汉字标注日语语音,万叶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和汉混合语体等诸阶段.假名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是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字.本文以中国汉字传入日本为开端,追根溯源,阐述假名文字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发展、普及.  相似文献   

3.
3.1 研究英语、俄语的识字教学。考查英语和俄语教学中识字教学的地位,时间,识字教学与正字法,识字教学与词汇教学的关系,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识字与写字的关系,识字教材和识字教学法。3.2 研究日语的识字教学。考查日语教学中的假名教学与汉字教学的关系,两者学习的先后安排与联系,当用汉字教学中“训读”与“音读”的关系,假名对汉字读音的作用;日语中当用汉字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日语原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语中的绝大部分汉字词汇是由中国传去的。日本人民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假名文字、汉字等。现在,其中又有不少汉字词汇传入中国,成了现代汉语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本文就汉语中日语词汇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日语中的汉字是日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表意的汉字与表音的假名混用是日本文字的显著特征 ,因此 ,学习日语必须重视汉字部分的学习。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并长期使用的文字 ,这给中国人学习和理解日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汉字传入日本后 ,经过与日本民族文化的融合、改造 ,已成为日语中的一部分。相当数量的日语汉字在书写、语意、发音上已与汉语毫无共同之处 ,或已发生了部分偏离。所以 ,要正确掌握日语汉字 ,不能简单地从汉字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日语汉字 ,应当正确识别二者有哪些不同 ,找出其内在规律。一、日语汉字在形体和写法上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日本从接触汉字到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假名汉字夹杂的文字系统这一过程的汉字的使用情况,并对各个时期汉字的使用特点进行归类总结,指出了汉字在日语中各个阶段不同的用量及汉字在日语中不可或缺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汉字文化深刻影响着日本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到日本,日本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从古代假名时代逐渐过渡到现代假名时代,并不断进化,形成了今天的日语文字。日语文字承载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功能,是中日两国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中日两国未来发展所应始终坚守的原则。唯有不断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各自独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日语文字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语的传统表记方法为汉字假名混合表记。汉字作为日语的一部分,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它是汉语和日语的共通部分,连结着中日两国的语言和文化。本文将从日语汉字的历史及其在“日语化”过程中取得的独特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日语词汇主要由三种类型的语言文字构成,即:和语、汉语、外来语。和语为日语原有词汇,又称大和语(言葉)。符号为汉字及假名。假名乃将汉字简化后造成的日语独自的音节文字,有平假名、片假名之分。平假名为古代女性用草书体书写汉字而逐渐演变形成的,所以又称女性文字[女手]。片假名发源于十三世纪,当时主要为寺院僧侣所用文字,取汉字偏旁部首而作,笔画简单、又称男性文字[男手]。和语读音为日本独有。如: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思想交流的工具,在古代也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大影响。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先是用汉字记载日语,后来又根据汉字创造了日语假名。因此,汉字从古至今都是日本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部分。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汇,这些汉字词汇从字形上看,大部分与汉语中使用的汉字词汇相同或基本相同,但从词汇意义方面分析,一部分词汇经过日本社会长期的使用已经变为日语词汇,与古代传入日本的汉字词汇本来的意义有了差别。这些词汇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经常会产生误解和误用。因此本文试从汉语和日语对比的角度,分析比较日语中的部分汉字词汇与汉语的词汇的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11.
正从古至今,汉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元3世纪时,日本人将中国的汉字带入日本,并根据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因此,日语是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三部分组成,且日语中的汉字在书写上大部分依然采用中文的繁体字。虽然在中国现在使用的是简化字,但大多数中国人基本能够无障碍地阅读繁体字,因此,即便没有学过日语的中国人,在读日语的报刊或杂志时,也能够通过汉字大体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与  相似文献   

12.
从汉字传入日本到日本文字"假名"的形成,大约经过六百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日本通过汉字还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迅速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日语语言文字的发展。最终,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日本文字——日语。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日两国掀起了学习日语及汉语的热潮,国内众多的日语专家就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区别发表了很多文章。本人在借鉴这些文章的基础上,主要从中国简化字和日本省略字异同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二者之间的不同加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假名由汉字演变而来,日本文化从古至今仍在不断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通过论述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日语的文字主要由假名(包括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组成。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分为音读和训读。当汉字应用于地名、人名等固有名词时,可采用音读或训读。是否应该遵循汉字音读规律来读汉字文化圈内的中国和韩国、朝鲜的地名是个存在着争议的话题。重点分析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地名在日语中的读音应该遵循什么规则,遵循某一规则后所产生的影响和中国地名的日语读音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从汉字传入日本到日本文字"假名"的形成,大约经过600多年的时间。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日语特点的日本文字—日语。汉字译语在明治时期作为外来文化输入的主要手段,对于日本接受西方文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媒介作用。1000多年来日本人接受了汉字的用法训练以及汉字的思维方式,这便构成了今天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及文化模式。晚清以来,日语对于丰富汉语词汇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出日语语言文化融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是清政府统治的最末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度的人民,逐渐接触到民主思想及西方制度、文化。这一时期,留日学者数量激增,在现代与传统、开放与保守的冲撞中,这个时代形成了独特又鲜明的特色,这些都能从当时学者们留下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宋教仁日记》就是独具特色的一部作品,日记中包含了中文古文、白话文、汉字书写的日语借用词、日文译音词和日语假名词汇。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普遍以古文、白话文为主,但是有过留日经历的学者,如鲁迅、宋教仁等人,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借用一些日语固有的词汇。本文通过对《宋教仁日记》前两卷中汉字日语借用词、日文译音词、日语假名词的分析,发现日语对宋教仁生活方面的影响最大,生活用词、新闻消息中的词语在其日记中使用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直接借用日语词汇是新时期日系外来语的形成特点之一。日语词汇按照其文字表记可分为假名表记语、汉字表记语和罗马字表记语。本文以出现在中国食品包装上的日语词汇为考察对象,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证这三种日语词汇中哪一类更容易被汉语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
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的零文字历史填补了空白,同时也为中日两国相互了解,文化沟通与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阐述了汉字的传入途径,以及汉字在语音,文字,词汇方面对日语产生的影响。汉字的输入,使日本产生了“假名”,日本人又根据汉字的特点,用“六书”遣字法,遣出了日本“国字”,最终使日本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京都醍醐寺现藏抄本《孔雀经音义》之卷末所附音图为日语五十音图最早版本之一。此音图由八行构成,除"比"行外,其余各行均以一个表音汉字为韵引,而"比"字为ヒホハヘフ和ヰヲワヱウ两行所共有,故图中总共有7个汉字和40个假名。鉴于图中"比"字能摄ハ、ワ两行假名,故在学界作为难题提出,目前尚在探索中。作为日语五十音图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研究的一部分,文章从汉语、梵语和日语三个角度考察了"比"在三者中的音韵演变历程,进而基于音韵学理论对"比"音能摄ハ、ワ两行假名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