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或来信,咨询孩子趁家长不注意拿家里的钱,或买零食,或玩游戏机。孩子的这种行为会不会发展为偷窃?该怎样制止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一位山东家长来信说:“……我的儿子正上初一,特别爱玩游戏机,家里不给他钱,他就偷家里的钱。现在,他已拿过3次了,第一次我们批评了他,没打他。第二次我们打了他。可没多久,他又第三次偷拿家里的钱。最可恨的是一次偷拿同学的40元,我们痛打了他一顿。我们为这事儿特别着急,每次批评他、打他,他却说知道自己错了,可就是管不住自己,请问孩子偷拿家中的钱去玩,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常常有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做了错事后,会咬牙切齿地说:“这一次饶过你,下一次再这样,我非揍死你不可!”而等到孩子再次犯了错误后,家长还是那一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看出了家长的弱点,不但改不了错误,反而变本加厉。我的一个外甥就是这样,他上初一的时候就迷上了游戏机,以至于不思学习,经常旷课,偷拿家里的钱,甚至哄骗父母,以学校收费为名,把要到的钱拿去玩游戏机。父母对他毫无办法。在一次交谈中,我问他:“你最初是怎样迷上游戏机的?”他向我作了“坦白交待”:“开始我并不敢去玩,恐怕被爸妈知道。后来试着玩…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个孩子同样一件事,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在某些地方往往会有分歧。例如有个孩子,上一年级时偷拿了家里几毛钱,到小摊上买零食吃。老师发现后,严肃地批评了他,并希望家长能配合教育。谁知家长却不以为然,他觉得总共没多少钱,再说也没花在别人身上,老师有些小题大作了。像这种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上意见的不一致,时有发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相似文献   

4.
没有坏孩子     
没有坏孩子?真的没有坏孩子吗?! 一个半夜拿石块打碎了人家玻璃窗的孩子也算好孩子?一个偷拿了父母的钱逃学去打游戏机的孩子不是坏孩子?一个后来成了杀人犯的孩子还不算坏孩子? 确实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让老师们头疼,使同学们生畏,令家长们担忧。或许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坏孩子,或许将来会成为坏孩子。但是如果我们再问一问,谁说他们就是坏孩子,谁能保证他将来一定就  相似文献   

5.
《良师》2004,(19)
知心姐姐:我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有一个最要好的同学,她平时就爱花钱,这段时间几次偷拿父母的钱买玩具。这次,她把一个25元钱的游戏机放到我家,让我替她保管,我劝告她说这样做不好,她不听,还让我保密。我想告诉老师和她的家长管管她,可又怕同学说我是“告密分子”而不理我了,从此失去这个朋友。知心姐姐快告诉我吧,我该怎么办?小琳(黑龙江齐齐哈尔)小琳:听说过这样的事吗?一个孩子偷拿父母的钱,以为拿自己家的钱不算偷,家里人也不太在意。后来,他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别人的钱……直到长大后“偷”掉自己健康的人生,含泪入狱。人对小错误…  相似文献   

6.
有问有答     
《少年儿童研究》2013,(3):56-58
孩子没经允许就拿家里的钱怎么办? 孩子的零花钱应该怎样给呢?我要是给了零花钱他就会乱买东西,不给就偷着拿,怎么办?已经教育过多次了,不好控制。孩子小的时候拿家长的钱,大了会不会偷钱呢?  相似文献   

7.
一天晚上,已是10点多了,我正准备睡觉。突然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她的孩子早上偷偷拿了家里100元钱.这已经是孩子开学一个多月来第三次偷拿钱了,打骂似乎也无济于事。家长说着说着已是泣不成声。  相似文献   

8.
一天晚上,已是10点多了,我正准备睡觉,突然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她的孩子早上偷偷拿了家里100元钱,这已经是孩子开学一个多月来第三次偷拿钱了,打骂似乎也无济于事.家长说着说着已是泣不成声.  相似文献   

9.
前几日,笔者一个当班主任的朋友在他的班上进行了一次调查,承认曾经偷拿过家里的钱的孩子占四成,经常偷拿的孩子竟占三成,而且绝大部分家长都不知情。这个调查结果应该说是令人触目惊心。笔者需要提醒家长的是,现在的孩子对钱是比较敏感的,他们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很难抵御钱对  相似文献   

10.
家长信箱     
孩子偷拿家长的钱怎么办Q编辑老师:您好!我的孩子12岁了,最近经常拿家长的钱。我有时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就会把零钱放在书桌上,后来发现钱总是少,开始的时候是五元,后来是十元二十元。无意中我发现原来是孩子拿钱买零食或自己喜欢的图书了。我真怕他以后在外会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从现在起,我该怎么教育他呢?A家长:您好!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孩子能否比别的孩子成长得更好,  相似文献   

11.
前一阵,我在晨间检查中发现班内的芳芳口袋中有一叠钞票.其中竟然有一张超过十元的人民币。晚上这位家长告诉我一件更令我吃惊的事:他发现女儿常不经大人许可.擅自拿家里的钱送给同伴.和她们一起去买零食吃,教育了几次都不起效。我知道他是个公司老板,条件优越,有钱放在家里,孩子取钱很容易。他为此也十分困惑:“家里经济条件这么好,平时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并且家中的零食源源不断,可孩子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拿家里的钱呢?”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我们不时发现不少幼儿带钱上幼儿园。与家长交换意见时了解到,幼儿带钱的原因有:一是家长认为幼儿要有零用钱,钱是家长主动塞给孩子的。二是有的幼儿上幼儿园时讲条件,要求买这买那,家长为了赶着去上班,就用钱来打发孩子。三是少数幼儿趁家长不注意,悄悄地从家里拿了钱。通过观察,我们认为这样做的后果很不好:一是幼儿年龄小,控制能力差,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他常常拿出钱来玩,影响活动的  相似文献   

13.
嘉兴读者小刘来信说:“今天我又发现家里多了一个变形金刚,我的脑子‘轰’地一响,儿子太不像话了,还不到6岁就学会偷拿别人的东西,他拿过幼儿园的DVD、拿过小店里的巧克力……我骂他、打他,为什么他就是不改呢?”主持父母都会对孩子的“偷窃”行为非常敏感和恼怒,往往轻则一顿臭骂,重则孩子还要受皮肉之苦。其实,每个父母都可以深思一下,当您发现孩子“偷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您会采取哪一种处理方式?杭州北山幼儿园家长朋友提出的,先了解孩子的“偷”,再决定怎样对待孩子这一行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编前语:有的时候,我们未必真正把教育孩子看作一项需要家长言传身教倾注爱心与关怀的“工程”,而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种附带,对孩子的漠不关心、父母不合等给孩子带来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孩子因“亲情饥渴”而出现心理上的障碍,从而使孩子用另一种方式去弥补心灵的这项空白。请听一位孩子长辈的焦虑。咨询员:A来访者:BB:我是一个孩子的姑姑。这个孩子自从上了初一以后开始拿家里的钱,从一百一百地拿发展到有一次开运动会拿了家里的1000元,上星期到他爷爷那里整整拿走了2000元。他有点贪嘴,爱吃东西,他说家里面不给他买他要…  相似文献   

15.
大人吵架 ,旁边人总劝说 :“有话好讲 ,怎么动手呢?打人总是不对嘛。”这是最普通的道理。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轻而易举地先打人 ,否则理亏。然而家长打小孩 ,旁人却习惯地认为打得在理 ,例如 :玩游戏机耽误学习?该打 ;考试成绩不好?该打 ;上课不认真 ,作业没完成 ,在家不听话等等 ,都该打。“不打不成才”这种古训得到认同。家长打得心安理得 ,小孩也认为犯了错误理所当然该挨打。为了逃避挨打 ,满足自己的欲望 ,小孩就会千方百计与父母捉迷藏 ,轻则说谎 ,重则出走 ,甚至自杀。小孩怕挨打 ,就已经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 ,我们再打他 ,他就…  相似文献   

16.
有多少关于妈妈的春天我都不记得了。 我固执地记得一些事情,妈妈却总说忘了。 大学暑假的某个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后街传来女孩子的哭叫声,是一个小学生偷拿了妈妈的钱被狠狠打了一顿。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我问妈妈:“您还记得吗,有一次我拿了您五毛钱?”  相似文献   

17.
我的两个小孙子都在小学读书,一个在三年级,一个在二年级。一天中午,别的孩子都放学回家了,惟独不见上二年级的孙子出来。怎么回事呢?他爸爸到学校去找,原来他正在老师办公室接受班主任的批评呢!经过了解,事情是这样的:他的一个同学不断地偷拿他的铅笔,他回家就跟他妈妈说了此事。他妈妈顺嘴就说了一句:“再拿,你就打他!”果然,这天这个学生又偷拿他的铅笔时,他就把那个同学给打了。老师批评他,他就说:“是我妈妈叫我打他的。”老师听完这话,非常生气:“你父母哪能这样教育孩子呀?。去把你妈妈叫来,我要好好跟她谈谈。…  相似文献   

18.
在杂志上曾看到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父母放钱的抽屉里偷拿了100元钱去,买玩具,母亲发现少了钱便盘问孩子,得到的回答是:“我怎么会拿?”母亲便以为是自己搞错了。以后,家中多次“丢”钱,母亲也没再怀疑儿子,直到老师发现了问题前来家访,家长才惊悟过来。但家长很纳闷:“我们并没教孩子撒谎啊,他怎么会欺骗我们呢?”后来,还是孩子的话为我们解开了  相似文献   

19.
也许孩子抽一支烟,玩一次麻将,旷一次课,打一次架,只是小事一桩。殊不知,小事与大事有着内在联系,孩提时的行为与成年时的品质有着某种关联。人都是由小孩子长成的。我这一辈子从事小学教育,成天接触的是孩子,还与各式各样的家长交往。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现象是:凡家长重视孩子小事的,一般孩子的行为都比较规范,学习也比较自觉。反之则往往因小失大,后悔莫及。以下列举一些很小的小事。偷偷拿家长口袋里的钱孩子们因种种原因会需要钱,或要买零食,或要买玩具,或要去玩……总之,他们有需要,就向家长要。家长随便给,就会助长孩子不劳而获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吴军 《成才之路》2012,(15):98-I0018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就是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勇敢面对,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 有一次和家长聊天,一位家长说:“孩子不喜欢收拾东西,给他买的那套玩具他很喜欢,可是玩后又丢得到处都是。”我就问这位家长:“那你接下来是怎么处理的呢?”她说:“我只能帮孩子收拾好呀!”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在遇到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基本上都是先讲道理,不听就批评,再行不通就责骂,接着就自己无奈地收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