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二者的边界非常清晰的古典时代,儿童在家庭和成人的庇护下获得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尽管这一过程受制于很多的必然性,但是却能保证儿童和世界之间不会彼此伤害;现代社会打破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区分,受其影响,现代学校因为其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的内在不平衡导致置身其中的儿童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遭遇了来自公共领域的影响乃至伤害.在阿伦特看来,"儿童的世纪"之所以出现教育危机甚至在一些国家转化为灾难,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共领域认识教育危机时持有的偏见,即成人选择了忘记或者回避"教育的本质即诞生性"却试图回答和应对现实教育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汉娜·阿伦特以一个政治哲学家的视角向人们阐述了她独特的儿童观:儿童与私人领域的关系以及儿童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保守的儿童教育倾向。此外,阿伦特的儿童观与其诞生性哲学联系紧密,是其诞生性哲学实际的、基础的部分。目前,中国有关儿童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阿伦特在儿童方面的理论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些启示:不要让儿童过度地暴露在公共视野中;不要将孩子和成人完全割裂开来;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不可过于实用化。  相似文献   

3.
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学者探讨教育与国家关系的重要理论视域与知识资源。英国当代著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埃德温.韦斯特在教育与国家关系研究领域卓有建树。通过对国家保护儿童以及公共教育邻近效应原则的批判,韦斯特致力于揭穿国家公共教育的神话,进而论证国家放任教育的历史合法性和理论合法性,力主消除教育的国家垄断,构建国家教育责任的新模式。韦斯特的国家公共教育神话论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境遇性,可以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儿童时代和秘密紧密相连,秘密是童年的标志,美国传媒学者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说,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秘密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不尊重儿童的秘密,肆意侵犯儿童的秘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思考秘密的教育意义,应为每个关心儿童成长的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5.
常艳涛  朱丽雪 《文教资料》2008,(12):146-148
儿童艺术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艺术作为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从精神层面上给儿童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生态学理论视角为探索艺术教育的功能提供新的依据,这可能使艺术教育实践更好地达到艺术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6.
帮助儿童学会反思——来自心理理论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朴素理论的一个核心领域,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研究表明,儿童不仅能发现人是有心智的,是由各种心理状态构成的,而且能发现可以通过影响一个人的想法而改变他的行为.教育者应该把儿童看成是拥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会思考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教育策略,帮助儿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能思考、会反思的人.  相似文献   

7.
刘薇 《教学与管理》2005,(12):39-41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养育、培养人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作为客观教育形势的隔代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影响和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承认隔代教育的客观存在,重视祖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引导隔代教育中不良因素的转换是我们对家庭教育应取的态度,也是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因其强烈的正外部效应而被世界各国当作纯粹公共产品来看待.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对于社会的正外部效应远大于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理所应当被作为纯粹公共产品对待,由政府向所有儿童尤其是处境不利的贫困儿童免费提供.学前教育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具有外向型特征,这为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公众提供免费普及的学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成长依赖于遗传因素和文化环境.教育是支持儿童成长的文化条件,但教育并不一定意味着干涉.对于儿童的某些机能的发育和成长,教育应当是"消极"的,只是做一个"看护者"或"浇水施肥的园丁"就够了;而有的时候对于儿童的某些知识、技能或品质,教育则应当是"积极"的,积极去教授、陶冶和塑造.  相似文献   

10.
公共生活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对公民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学校生活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对小公民成长也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既要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重塑学校生活.如重新设计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制度,让学生的课堂生活渗透公民素养培养内容,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