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S.6551讲经文写作年代及相关史事考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S 6 5 5 1讲经文作于唐贞元十一年 (795 )四月或稍后。圣天可汗等指颉于迦斯·骨咄禄 ,即怀信可汗。有关记述正是当时西域地区形势的反映 ,表明西州在贞元八年 (792 )陷于吐蕃后不久 ,便为回鹘所收复 ,至晚到长庆元年(82 1 )仍为回鹘所据。怀信可汗是第一位皈依佛教的回鹘可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吐鲁番博物馆藏《贞元六年造窟功德记》为中心,首先重新拟定碑名、录文并分别不同时期的题刻次第;其次,结合碑记与现存石窟寺遗址情况,探讨高昌地面佛寺与石窟寺在功能层面的关联。最后,将柏孜克里克前回鹘时代的洞窟遗迹与相关碑记、文书提供的窟院线索整合分析,尝试探讨唐西州时期宁戎窟寺的寺院营造与布局情况。  相似文献   

3.
依据榆林窟第35窟后甬道南壁曹延禄、曹延瑞的供养人题记和后甬道北壁于阗公主和阴氏夫人的排列次序,可将第35窟的重修年代推定在端拱元年(988)至咸平五年(1002)之间。榆林窟第35窟由悬泉镇的武氏家族重修,但为了敬重和奉承当权者,武氏家族还将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与夫人、节度副使瓜州团练使曹延瑞与夫人以及悬泉镇长官宋清儿等人画在窟中。  相似文献   

4.
一回鹘的部落联盟与回鹘政权的建立回鹘(音hú)原来称回纥(音hé).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禄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诸求唐朝允许改为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是铁勒族的一支,是南北朝时期敕勒(即随唐时之铁勒)六氏之一的韦纥氏的后裔.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回鹘(回纥)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即药罗  相似文献   

5.
沙州回鹘洞窟共有23个,其中有22个洞窟是在前代基础上重绘,莫高窟第409窟是23个沙州回鹘洞窟中唯一一个整窟重绘且绘有可汗可敦供养画像的洞窟,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莫高窟第409窟回鹘可汗可敦供养画像既体现回鹘本民族特征,又具有浓烈的汉文化风格,通过分析其中的仪仗队伍、团龙纹样等汉文化因素,联系现有历史材料,推测回鹘可汗可敦为沙州镇国王子夫妇。  相似文献   

6.
姚律 《家教指南》2011,(1):67-72
本文就李树辉《库木吐喇石窟第75、79窟壁画绘制的年代和功德主身份研究》一文中提出《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载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是指回鹘,结合唐诗作了讨论,认为在唐代"西蕃"一词不是泛称,而是特指吐蕃,回鹘说没有充分证据。  相似文献   

7.
栖霞寺千佛岩石窟始凿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至今未见考古报告面世.经我们调查统计,现有石窟佛龛254个、石像532尊.经反复寻觅,发现题刻39段,分属梁、唐、宋、明、清、民国等5个时代.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凌长族题名石刻的发现,为确定千佛岩石窟竣工时间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莫高窟第96窟(北大像)前第2层遗址非西夏遗址,为公元966年曹元忠夫妇主持重修北大像前殿堂楼阁的"二期工程"所留,唐、宋时代的的殿堂内西壁窟门两边原有与大像同时建造的四大天王塑像.  相似文献   

9.
关于榆林窟第33窟的营建年代,学界有五代和宋初两种说法.文章依据该窟甬道南壁节度使曹元忠的供养人画像之题名,将其营建年代大致判定在宋初,即建隆三年(962)至乾德二年(964)之间.关于榆林窟第33窟,有学者判为曹家窟,但作者通过考察第33窟主室的供养人题名,并将其与P.5038(2)《丙午年(946)九月一日纳磨草人名目》中的人名进行对照比较,认为第33窟是由瓜州州府、军府和晋昌县的官员为主导,与定居在晋昌县的一些官员和百姓共同自愿发起营建的.  相似文献   

10.
黠戛斯于唐开成五年(840年)攻灭回鹘汗国时,得到唐朝嫁往回鹘的太和公主,遣使送归唐室,但被“可汗牙部”十三姓另行尊奉的乌介可汗所截获。乌介执杀特勤那颉啜等政敌后,内部再次分裂,部众纷纷降唐,势力大减的乌介只得以太和公主为筹码,游动于塞外,时而求助于唐,时而出兵攻掠,唐军则增兵布防,志在夺回公主,消灭乌介势力。本世纪30年代,王国维先生在他撰写的《黑车子室韦考》一文中,曾对唐军与乌介之  相似文献   

11.
沙州贞元四年陷蕃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宇 《家教指南》2007,(4):98-103
沙州陷蕃年代,诸说不一,各有其理,然而均属推论,悉难坐实.考北新0822号<毗尼心一卷>报恩寺僧离烦题记称:"唐贞元三年十月廿日造."既用唐朔纪年,知贞元三年十月廿日(公历787年12月4日)沙州尚属唐土;S.2729<吐蕃辰年三月五日算使论悉诺罗接谟勘牌子历>所署"辰年",诸家皆断为贞元四年戊辰,即公元788年.知是年三月五日(公元788年4月15日)沙州已属蕃朝.证之以P.4660李颛撰<李和尚写真赞>"敦煌沦陷,甲子云期"及P.2716<残诗>"可昔[惜]沙州好川愿[原],字[自]从破落六十年"之语,自沙州光复之大中二年(788)上推六十年,为贞元四年(788),则知贞元四年即沙州沦陷之年.上与北新0822号题记之"唐贞元三年"恰相衔接;下同S.2729"吐蕃辰年"之款年契合不二.沙州陷蕃之年由此可定论为贞元四年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于1920年在山西省考察时,发现了太原龙山石窟。此石窟古名昊天观,共八窟,详细介绍了各窟的造像内容和题刻。此石窟是宋代全真教高徒宋披去主持开凿的。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于阗皇室供养人画像的身份分别是于阗国王尉迟苏罗及其皇后阴氏、两位于阗公主及两位婢女。榆林窟第31窟甬道北壁所绘的男女供养人像也是尉迟苏罗与阴氏夫妇。莫高窟第4窟内其他汉装男女供养人像可能均为敦煌阴氏家族的成员,此窟可能是于阗皇室与阴氏家族共同开凿的一个洞窟。莫高窟第4窟与榆林窟第31窟建成的时间,都在北宋初期尉迟苏罗继位为于阗国王之后。  相似文献   

14.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但值得注意的是,写本末尾出现有蒙古文题记,称"大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一"。这一题记表明,在该写本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研究院编号第17窟)之前,原藏于伯希和编元代181窟(敦煌研究院编号第464窟),甚或已流落民间,再经蒙古人之手留下了"光绪三十年"的蒙古文题记。后由王道士将其移到藏经洞中,再为斯坦因于1907年获得。这一史实为藏经洞晚期文献来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5.
基于莫高窟第85窟温湿度监测数据及窟外气象资料,分析了洞窟温湿度分布特征及降水对洞窟空气湿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1)第85窟气温春、夏季分布均匀,秋、冬季相对集中,湿度夏、秋季分布区间宽泛,春、冬季集中;(2)正弦函数和高斯函数可分别模拟窟内气温和湿度的年变化特征,不同季节窟内温湿度变化明显,波动程度各异;(3)窟内湿度对降水的响应可大致划分为上升期、高湿期、回落期三个阶段.研究结果对莫高窟洞窟微气候特征认知、壁画病害机理研究、以及洞窟开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代继承了汉代的和亲政策,并有所发展。唐代宰相张九龄说过:“唐遵汉法,太宗之制也”。唐太宗曾以宗女宏化公主嫁吐谷浑王、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等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开创了唐代和亲先例;唐肃宗以后,唐天子曾三次以亲生女儿或胞妹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先后嫁回纥(鹘)可汗。真公主出嫁回纥,成了和亲史上的佳话,也是维吾尔族与汉族在历史上建立姻亲关系的友好篇章。诚然,和亲政策是中央王朝羁縻边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7.
莫高窟第85窟是归义军第二任都僧统翟法荣的功德窟,开凿于咸通三年(862)至咸通八年(867)。第85窟营建的9世纪中叶正是禅宗在敦煌僧俗中广泛流行的时期,而翟法荣即是一位兼信南北二宗的禅师,由此,第85窟的绘塑内容打上了翟法荣个人信仰的思想烙印。本文重点讨论了第85窟突出禅学思想、禅净融合和化迹多门的表现思想。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赞普赤德祖赞年少继位,由祖母没禄氏辅政。为稳定局势,吐蕃于景龙元年(707年)向唐请婚。中宗封宗女为金城公主许嫁吐蕃。景龙三年吐蕃遣大臣赞咄赴长安迎亲。次年,唐朝命左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带着数万段锦帛和大量的工匠入吐蕃……开元十九年(731年),唐应金城公主之请,赐《毛诗》、《礼记》、《春秋》等书。  相似文献   

19.
须弥山石窟是固原乃至宁夏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是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教见证之一。石窟中除了佛教造像,在13个须弥山洞窟内现存有唐代以后的题刻题记55则,其中有明确纪年的题刻题记16则,藏文刻记4则。这些题刻题记资料对研究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的发展、兴衰及其历史沿革和唐代以后固原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对莫高窟第285窟,以及山西云冈石窟第7、8、12、30窟,河南龙门石窟古阳洞,甘肃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甘肃北石窟寺楼底村第1窟,东千佛洞第2窟,榆林窟第4窟等石窟中出现的兽面形象,大多认定为中国传统纹饰的饕餮纹。本文通过对此形象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此饕餮纹应为佛教文化中的"天福之面"(Kirtimuk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