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李宁”到“中国李宁”,从国潮萌芽到搜索热度飙升,Z世代在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不断强化的今天日渐成为“国潮经济”的消费主力军,探究国潮热对服装品牌塑造的影响能帮我们更好理解国潮背后的市场逻辑,本文通过对国产运动品牌“李宁”转型升级的个案分析得出,国潮热对品牌塑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品牌策略年轻化、品牌产品符号化、品牌营销跨界化三个方面,同时得出要想让国货品牌在“国潮热”大潮中阔步向前,就需要我们在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的基础上保持文化自觉,呵护好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皇甫晓涛 《传媒》2022,(2):27-29
<正>"国潮"作为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形式,经历了中国元素到中国产品、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到中国潮品以及"双循环"下的"新国潮"等发展阶段,"国潮"创意观念也随之变迁,从被动"他塑"到主动"自塑"、从诉诸于产品到诉诸于品牌、再到诉诸于文化,已然演变为一种自觉的创意理念。近年来,"国潮"之风悄然刮起,愈演愈烈,大有燎原之势。在抖音上搜索"国潮",可以看到花式演绎国潮的文化达人;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取名"国潮"的博主;  相似文献   

3.
李倩 《新闻传播》2023,(18):62-64
“国潮”席卷中华大地,伴随多元化潮品中国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式走入人们视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创意的风尚也让艺术与影视设计备受影响。为此,本文从现实角度出发,基于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新媒体动画,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动画创作中的创新路径,以期为传统文化元素的优化应用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4.
周鸿  孙子君 《新闻传播》2024,(3):115-117
我国美妆产品从先秦开始,经过漫长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美妆制作理论知识,形成了“脂”“泽”“粉”“黛”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美妆体系,但由于西方美妆产品的创新优势,全球美妆市场被欧美产品占领多数份额,国货美妆产品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时代的碰撞中不断发扬、传承和创新,成为当下流行的文化元素和导向之一。INTO YOU,作为一个新锐国潮美妆品牌,将自己定位为“年轻、时尚、有态度”的新时代美妆时尚开拓者,立足国潮文化,深入挖掘消费者内在需求,进而快速成长破圈。该品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营销经验值得本土美妆品牌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波 《新闻战线》2022,(1):70-73
河南广电“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得到群众喜爱,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节目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找准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这个突破口,以新科技赋予中国文化感染力,以新表达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以新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通过打造国潮品牌项目集群、原创文综项目集群、文化IP产业项目集群,以期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钰 《当代传播》2022,(6):55-58
国潮是近年来兴起的时尚传播现象和文创发展热点。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在现实中已从一个抽象概念成为一股时尚潮流乃至一种普遍社会消费行为。本文从消费文化角度阐释了国潮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和内在动力,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基本理念。国潮要成为“持续之潮”需要把握文创理念的基本规律,以更深厚的传统、更活跃的创意、更前沿的技术、更稳定的品质、更积极的传播,成为中国迈向文化强国进程中的强大推动力和耀眼闪光点。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催生了一大批国潮品牌的兴起,把二者融为一体的短视频广告也成为一大卖点,并承担起赋予品牌形象与文化内涵的角色。借助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潮风短视频广告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的同时,也借助创新的传播策略,为品牌营销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潮”进入3.0时代,更加注重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以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此同时,短视频传播以其门槛低、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等优势,深受“Z世代”年轻人喜爱。本文通过短视频传播实践案例分析,探讨“国潮”热背景下传统戏曲、民俗手艺与文化博物馆等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孟霄 《传媒》2021,(8):65-67
2019年是"国潮"文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人民日报策划团队通过精准规划和高效运作,在北京三里屯打造出爆红的"有间国潮馆"快闪店.场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基点,通过五大核心创意展区,融合传统与时尚、技术与艺术,让大众感受到中国文化与国产品牌之间的融合碰撞,创造性地演绎了"国潮"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精神力量。在“两个结合”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十年中积极进取、百花齐放,创造了新的学术高峰。文章在整理和分析了部分代表性期刊的选题与刊文后,观察到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选题与专栏开设中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解读”“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话题,深刻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其核心学术成果也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向度等主题。这表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发展时,更加注重实践路径中的人文与价值内涵。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广大期刊应该坚持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价值关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1.
经过多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培育,我国国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回归,这种情绪也反映在市场当中,表现为消费者对蕴含中国传统符号及理念的产品、品牌的喜爱。2018年,李宁公司用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设计开启了"国潮",随后通过一系列活动将新的品牌形象传递到消费者群体,成功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品牌重塑。本文对传统文化认同背景下李宁品牌重塑的案例进行分析,明晰该公司在各个阶段的的策略和行动,最后提出一般性的路径,以期对本土企业在传统文化认同回归背景下的品牌重塑活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节目的出圈将国潮文化热推向新的高潮。对社交媒体国潮文化相关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公众国潮文化认知特点,探索面向公众认知增强的国潮文化推荐策略。[研究设计/方法]获取B站、微博、抖音、知乎、豆瓣、微信公众号六个主流社交媒体约105万条数据,基于文化四层面分类并结合Fast Text、AP聚类构建高频文化属性词的文化分级大纲,利用Text Rank和高频文化属性词集及高频非文化属性词集,表征用户文化兴趣向量和文化资源文化分布向量,从认知同化模式的视角提出国潮文化推荐策略,并使用非参数检验从丰富度和差异性两方面检验推荐结果的有效性。[结论/发现]尽管出圈国潮文化激发了公众概念水平较高的心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层次,但大多数用户对国潮文化认知存在局限或者无文化认知;此外,所构建的推荐方法相较于基于相似度的排序推荐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向用户提供国潮文化资源。[创新/价值]分析公众文化认知特点并证实了公众文化认知存在局限性,从认知增强的角度提出国潮文化资源推荐策略,以帮助其获得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传统文化的时代复兴离不开广电媒体的智慧与创造,本文从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入手,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我爱古诗词》节目为例,探究广电媒体如何借助媒体融合的发展逻辑,实现传统文化从“泛在”化到“脱域”式传播,并以此构建民族文化的当代认知与认同肌理。  相似文献   

14.
王立新 《中国出版》2022,(19):39-42
当下文化消费领域的“古风国潮”热,以其浓郁的中国符号元素、风格形式,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引发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各头部视频平台争相打造的内容和营销话题。文章认为,当下“古风国潮”短视频文本所呈现出极具辨识度的两大审美取向:唯美的“古风”形式与“土味十足”的乡土书写,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种现代性的审美隐喻,其意义生产机制则表明地方经验下的全球化,已建立于更为具体的情感关系与更为灵活的伦理选择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高巨华 《视听》2022,(4):58-60
国潮的崛起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老国货到新国货再到国潮,符号修辞渗透其中.老国货中的隐喻对应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含蓄、内敛、谦虚的特征,是文化的隐喻、文化精神的具象呈现.新国货时代,新国货品牌不再盲目模仿国外产品,开始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新道路.而国潮时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国潮存在文化认同和消费认同.国潮品牌联名创新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丁娜 《传媒》2023,(16):78-80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节令智慧,也是中国人的心灵密码。茅台酒的酿造以“道法自然”哲学为领,深度契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时间美学”。茅台充分运用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框架、文化叙事,从产品打造、市场营销等全链条运营将其内涵与茅台品牌传播深度契合,创新了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高度凝炼了品牌的文化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独特美学高度与文化厚度的品牌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7.
孟晓辉 《传媒》2022,(19):43-45
当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节目出圈,不断登上热搜榜首时,人们频频惊叹,沉睡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传统文化是如此“好看”。唐三彩、莲鹤方壶和《千里江山图》等国家宝藏,不单单是藏在博物馆的历史,更是民族情怀的彰显,黄河文化的内核在5G+AR、VR数字技术的赋能下,被激发出全新的视觉表达形式,给人一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营造出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唐朝代表文物和作品都“活”了起来。“国潮”起万物生,“新国潮”涌动的背后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民族自信的表达,更是文化符号“点石成金”传播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常统海  郑莉琨 《大观周刊》2013,(10):331-331
从王老吉“红绿”之争中,让消费者看到老字号品牌的价值。老字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保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不让消费者记住品牌,品牌就只能被消费者遗忘。那样的结果就是老字号没有市场,经营不下去,老字号就只能选择关门大吉,传承不了文化,老字号百年经营的心血也将付之东流。因此,老字号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立足,需要改变观念,用持续不断的创新实现老字号的品牌复兴。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设计对全球产品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表现出唯西方设计为尊的趋势.那么,在全球文化特别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发展背景下,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从而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依然是当代设计文化研究和实践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印刷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图书装帧设计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蕴,是传达表现本土文化的重要手段.就当代图书设计发展看,中国台湾的图书设计风格,体现了明确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能够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具有明显的传统与现代特色,为如何形成具有中国文化意义内涵的当代“中国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性转化”要求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创新性发展”要求塑造传统文化新形态。文章介绍了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内涵及基本要求,指出要实现馆藏古籍文献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必须遵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同时按计划、分步骤落实各项工作,提出图书馆应通过文创产品开发、专题文献展览、跨界力量协同等路径提升“两创”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