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九叶诗派与中国诗歌的文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体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但是,作为中国的诗歌流派,它同样与中国诗歌传统保持着密切关联。九叶诗人在艺术探索中批判地接受了诗歌传统的影响,尤其是在文体建设方面,他们注重诗歌的音乐性,追求诗歌的含蓄蕴藉,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讲究含蓄,含蓄之法深得诗人钟爱。含蓄的风格历久不衰,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其赖以生成和持续发展的土壤;儒家的道德观和佛、遗的哲学方法论又给予诗歌表现艺术以重大影响.或钳制或启迪,这是含蓄风貌形成过程中不容忽略的社会思想背景,是促使诗歌含蓄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观点品评     
考点分析观点品评,是指针对前人对诗歌的理解或评论进行的品评。古典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千淘万漉而留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它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充实它留下的艺术空白。各人的经历不同,境遇不同,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理解也会有差别,因此,对诗歌的评价也见仁见智,有的评述也许是恰当的,有的可能偏颇。我们如果结合原诗去认真分析前人的诗评,会从中得到启发,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感悟、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生成及古诗意境赏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源远流长,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超旷空灵、含蓄蕴藉的艺术特点,它蕴含于中国古代诗歌之中,是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王香美 《现代语文》2007,(1):121-122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特别是诗歌创作高峰的唐代,优秀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6.
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美,是由诗歌的艺术审美规律决定的,现实生活是无限丰富的,而诗歌作品的表现容量却总是有限的.生活是全,诗歌是不全,诗歌艺术就只能以少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学特别重视诗歌的含蓄美,虚实是古典诗歌中表现含蓄美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就是从实中隐虚,虚中现实,虚实结合这三个角度来表现其含蓄美的.  相似文献   

8.
一、丰富的中国诗歌文化 诗歌是运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被视为文学中最高最美的艺术,犹如音乐中的钢琴、舞蹈中的芭蕾、体育中的足球,是一种极为精致的艺术。我国是诗的国度,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诗歌这个艺术宝库一直散发着熠熠的光芒。《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思想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寄兴遥深、含蓄蕴藉的风貌起了重大作用。诗歌发展到了汉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这些乐府诗,风格各不相同。建安诗风慷慨悲壮,太康诗风缛丽繁富,南朝诗歌文词清丽、情致宛转,北朝诗歌则多豪放之声。到了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9.
简单道理     
诗歌作为一大独立的文学样式,以其高度凝炼的语言或抒情、或述志、或言理。“诗贵含蓄”,主要是指诗的主旨表现含蓄,恰恰是这可贵的含蓄,给广大考生制造了难题。所以,如何快速把握诗歌主旨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根据诗的不同类别来分别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含蓄之所以成为中国诗歌特有的审美品格,这既与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又与中国古诗注重短中见长、以少总多的艺术追求直接相关。含蓄美的获得主要通过象征暗示、侧面着笔、引而不发、以景结情等手法来实现。诗歌的含蓄美对各种艺术形式均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所处时代特点,构筑了其对《庄子》的接受。元好问受庄子思想影响,表现为对其处世哲学的强烈认同,以庄子的自由精神、相对主义理论为基本理念,包含安时处顺和逍遥自适的人生境界追求。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主要体现为意象与用典方面对庄子的接受,直接和间接地化用庄子语句,以及继承庄子的“真”“自然”等理论,在庄子思想参与下形成元好问真淳、自然的诗风。  相似文献   

12.
李东阳《麓堂诗话》是明初诗话的代表作,其中集中地体现了李东阳的诗歌理论。这些理论涉及诗歌的本体性、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鉴赏与评论、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诗歌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3.
《大词典》共1905处引用刘基诗文,独引刘基诗文词目共284条,独引刘基诗文的义项共186项,首引刘基诗文的义项,共121条,新词新义达591项之多。非首例引刘基诗文词目,来源广泛。对《汉语大词典》引刘基诗文词语进行定量分析,不仅在辞书编撰、近代汉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刘基的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黄生的唐诗品鉴不只是一般的诗歌鉴赏,而是他研究唐诗的基点,在品鉴中,表现了黄生诗人的品格、文字学家的学术取向,也投射了黄生的人生际遇、人生态度,为研究黄生的审美思想提供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黄斌诗歌在深幽的传统文化背景的笼罩下也同时是饱蘸、深纳了"现代性"的肌质—架构的诗歌。认为中国新诗的"多祖现象"与杂交基因在其诞生近百年的今天早该是一个常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及全球化的紧张关系也绝非简单的几元对立。黄斌诗歌的一大特点是地域化——他的本土经验正是通过对古典的化用与地域化写作这两极同时展开的。黄斌诗歌选择了具体的、局部的、切身的诗歌构成方式,但通过对古典或地域的回望找到其信念般的形而上超越。通过黄斌的诗写,可以感知到新古典主义诗歌的神髓与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南朝咏物诗创作非常活跃,特点是"赋以体物",这种为咏物而咏物的形式审美是文学自为性理念的显性表征。追求形式审美的咏物诗人扭转了两汉以来诗教与言志的他律传统,从自身形式因素积极开拓诗歌意义,体现文学"自为"的发展变化,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选》第一次自觉地按题材类型列咏史为诗歌的重要一体,从而肯定了咏史在诗歌中的地位。按照诗人对历史人事的把握和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可将《文选》所选咏史诗分为三种类型:以客观叙述历史人事为主;围绕历史人事抒怀叹议;借历史人事抒怀言志。咏史诗与咏怀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8.
秦观词作中充溢着"愁"、"恨"等字眼,它们契合了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主要特征———"距离产生美",同时也满足了人的自我确证的深层心理需要。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秦观词中扑面而来的"愁"情很好地表现了人类心理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沈曾植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诗中不仅有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僻典奥语,层见叠出。可以说,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学问为诗的巅峰状态,造"学人之诗"之极,此前此后都没有人引学问入诗如此之深、之繁、之僻。沈曾植的诗歌表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后期,基本丧失了清新朴实的天然之风,学问化长期潜在的问题使它的生息气脉已折耗殆尽。  相似文献   

20.
作为被20世纪后半叶中国诗坛渐渐忘却的现代诗人之一,方敬在生前跨逾半个多世纪的诗歌艺术生涯中,逐步总结提出了属于诗人自身认知的论诗的本质及新诗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方敬论诗的观点主要包括“诗是真的化身”,诗是爱(善)、美、新的结晶,“生活才是诗的女神”,“抒情是诗的本分”等,且自有其理论品格特点。方敬论诗的本质及新诗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是值得关注、重视和言说的,是不应被忘记的现代诗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