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研究总结并可视化欧亚地震时空规律,对于掌握欧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有一定参考意义。方法:本研究摘取欧亚地震带区域自1986年到2016年间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据不完全统计48次),应用数学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欧亚地震带在30年间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在时间上来看,欧亚地震带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很短,地震频率非常高,春秋两季的发震频率明显大于夏冬两季;春季的震源平均深度最高,以春夏秋冬为序震源深度依次降低;地震平静期和活跃期交替出现,周期性明显,且与太阳黑子活动联系密切。在空间上来看,欧亚地震带的7级以上的地震高发区集中在亚洲,高密度区为东南亚,西亚以及我国的西南地区;从动态分析来看,欧亚地震带高密度区的移动轨迹呈锯齿状向东迁移,目前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及我国的西南地区。结论: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时空规律明显,未来几年内,欧亚地震带应该处于平静期,但仍要警惕地震中心向东移后,缅甸、印度、中国西部等地区发生7级以上特大地震,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2.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以西青海、新疆交界地区发生8.1级特大地震,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首次8级以上地震。地震波及青海省的格尔木、花土沟、西宁,甘肃省的敦煌、兰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和田以及四川省的西北部地区,虽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民用设施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20年来中国陆域地震灾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建立1995~2015年中国陆域地震灾害信息数据库,编制中国≥4.5级以上地震灾害图谱库。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时空尺度定量分析近20年来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20年间我国陆域地震灾害活动年变化幅度相对较大,有明显活跃期和平静期,2008年为地震活动高发年份;(2)我国地震灾害空间分异格局显著,西北、西南为地震高发区,且多发生在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省,华北、东北地区相对于上述地区次数较少,华北地区的河北省,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为地震灾害活动多发区;(3)台湾省为地震灾害活动最活跃省份;(4)我国地震灾害多发区均位于地震带上。  相似文献   

4.
赵志谨 《科教文汇》2011,(36):205-206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特大自然灾害牵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尽管地震已经过去了,但是留给我们很多需要思考和学习的地方。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素以地震多而闻名。全世界每年所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有20%发生在日本。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全国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6级以上地震每年也有1次。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新生代主要受印度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台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我国地震的总体特征是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比如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  相似文献   

6.
科教新闻     
《科学中国人》2013,(5):82-83
学界就"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持谨慎态度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说,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次震级较大的地震,但"我们只能说地球在运动,目前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地震增加"。同属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8级以上地震,近20次7级以上地震,超过120次6级以上地震。因此,近年来多次大地震并不表明地震正在增加。还有学者认为,地震学界对于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还在争论之中,尚未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认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后,全球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两次8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20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Ms7.0级芦山地震,通过计算多个地震活动参数,定量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背景地震活动性及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历史记载龙门山断裂南段仅有3次6.0级以上强震,存在地震空区的历史地震背景;2)通过a值分析可知,芦山地震发生前30年背景地震活动性较高;3)分析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发现龙门山断裂南段在汶川地震后仅部分区域b值下降,应力增强,芦山地震发生在b值明显下降区.  相似文献   

8.
依据山西省1996年~2017年地震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近20年山西省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山西省地震带主要仍以弱震为主,有明显的短周期活跃期和平静期间隔;3~4.5级地震变化为:1996年~2010年地震分散且较少,2011年~2017年地震集中且次数较多;≥4.5级地震变化为:1996年~2010年发生6次,2011年~2017年发生0次。3~4.5级地震出现同时会减少≥4.5级中强度地震出现的频率和次数。  相似文献   

9.
《科技广场》2003,(6):45-45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会对人类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一次7级以上地震,顷刻间可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人员死伤数以万计,损失巨大。 地震的危害不仅仅在于突发性强,而且大多在夜间,甚或人们熟睡时突然降临。例如,被称为20世纪十大地震之一的1906年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71-2012年内蒙古地区116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时间变化看,21世纪以来暴雨日减少显著,但暴雨强度却呈现增强趋势;暴雨日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90年代是暴雨多发年代。空间分布看,暴雨发生频率自西向东迅速递增,东部地区是内蒙古暴雨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暴雨最少发生的地区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大兴安岭山脉东南麓中雨贡献率最大,其余地区小雨贡献率最大,总体上看暴雨贡献率最小。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众》2010,(6):10-11
<正>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由于这次地震属于浅源性强震,所以,地震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从历史上看,我们国家每年大约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而2008年一年,咱们国家发生了  相似文献   

12.
地球到底怎么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以来,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又接连发生8次7.8级以上强震,其中包括4次8级以上地震(6级以下的小震不计其数),它们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别是在通常不视为地震强危险区的印度竟然也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人们禁不住要问:地球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3.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以来,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又接连发生8次7.8级以上强震,其中包括4次8级以上地震(6级以下的小震不计其数),它们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别是在通常不视为地震强危险区的印度竟然也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人们禁不住要问:地球到底怎么了? 一、地球在颤抖 也许很多年后,人类会说:我们的坏运气是从土耳其开始的!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北部Kocaeli省省会伊兹米特市东南7km处发生7.8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共造成17127人死亡,43953人受伤,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这次地震造成财产直接损失在30亿到65亿之间,相当于土耳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5%~3.3%,众多城市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4.
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地震。其中,20世纪20年代给东京等地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关东大地震至今还常常被人们提及。  相似文献   

15.
新年刚一来临,一场天灾便降至华北大地:河北尚义、张北地区6.2级地震造成上百人死亡,上万人无家可归。而就在张北的重建工作紧张进行时,又传来新疆阿图什发生6级以上大地震、唐山市4月14日上午发生四点七级地震、灾情尚在继续了解中。而根据地震专家的预报,今后几年到2000年初或稍长时间,中国大陆仍处于地震活跃期,今后三年还司能发生数次7级以上的地震。  相似文献   

16.
<正>四川康定"11·22"6.3级和"11·25"5.8级两次地震造成5人死亡,76人受伤,87户房屋倒塌。康定曾经发生14次6级以上地震,5次7级以上地震,最大一次地震达到7.8级。其中,离今天较近的与康定同属甘孜州的炉霍县1973年2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利用生态系统贡献率对生态福祉核算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生态福祉和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同时提出基于相对公平与效率视角的生态福祉分类模型,通过相对福祉指数与相对效率指数将生态福祉进行分类,并分析2000—2015年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同类型的生态福祉时空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部分参考。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生态福祉与生态—经济效率在胡焕庸线两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重心分别位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河南省的信阳市,并随时间分别向东北、西南方向移动。②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得出生态—经济效率与人均生态福祉之间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生态—经济效率与人均生态福祉的高—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以及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沿海城市,以及安徽、河南2省的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城市;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安徽3省的部分城市。③运用相对福祉指数与相对效率指数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生态福祉区:高效—低福祉区所在城市主要以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5省为主;低效—高福祉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城市、东北大部分城市与东南部分城市;低效—低福祉区城市主要分布在高效—低福祉区与低效—高福祉区交界处;高效—高福祉区零散分布。因此,全面实现中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共同提高西部地区生态—经济效率与东部地区人均生态福祉。  相似文献   

18.
李湘洲 《百科知识》2003,(11):26-28
自今年7月以来,我国领土和领海发生的5级以上的地震有:7月7日,西藏青海交界6.1级地震:7月18日,中国南海5.1级地震; 7月21日,云南大姚6.2级地震;8月6日,台湾花莲县5.0级地震;8月16日,内蒙古巴林、阿鲁旗间5.9级地;8月18日,西藏墨脱,波密间5.7级地震;8月21日,四川盐源县5.0级地震。与平时没有或者少有地震相比,最  相似文献   

19.
近60年来中国大陆发生过3次8级地震: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8.6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青海、新疆交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其中前2次发生在人口稀少地区,后1次发生在人口较稠密地区,产生特别重大的灾害.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敬兰 《资源科学》2004,26(Z1):111-118
福建省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两次基于3S技术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占侵蚀总面积15 070.07km2的98.42%,侵蚀面积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侵蚀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12.31%的6个设区市都是位于东部沿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4.20%的东部沿海占据了侵蚀总面积的56.26%,相对侵蚀面积东、西部分别为15.66%和9.65%.然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则东部沿海比西部内地少196.56km;从土壤侵蚀现状图上还表现出侵蚀斑大多分布在人类生活区附近,离居民区越近,侵蚀越重的特点.90年代末期的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面积为13 127.31km2,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空间分布规律与90年代中期一致,即土壤侵蚀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块状不连续分布的特点,侵蚀总面积和轻中度侵蚀面积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内陆下降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相反.根据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特点,作者提出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发展经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加强监督执法和监测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