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008年3月14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了入春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横槽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相关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包头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造成本次沙尘暴的高空系统是斜压性很强的蒙古横槽及槽后的偏北急流,地面系统是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从动力机制来看,沙尘暴发生时,由于高层辐合、低层辐散而形成的强烈下沉运动,使得高空偏北急流带的动量下传到地面,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的次级环流则使动量下传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依据近60年来的沙尘暴天气资料,从强冷空气活动、高空环流背景、地面影响系统、高空急流、蒙古气旋的热力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沙尘暴的形成机理,以期为建立沙尘暴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做好沙尘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3年3胃19日—20日锡林浩特市遭遇到一次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本文应用基本的观测资料、常规图表,从天气掌成因、动力机制、大尺度环流、垂直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地形因素,斜压强迫及高空急流引发的高层等熵位涡下传.使蒙古气旋强烈发展,为沙尘暴提供了动力条件;其垂直结构决定的动量下传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蒙古气旋引发的犬风、沙尘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2月20日黑龙江省中东部一次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不稳定小槽和地面冷锋是引发这次罕见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风速垂直切变、气压梯度、3h变压、冷暖平流、散度场等要素对大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及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应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06年3月26日~27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冷锋后大风是沙尘的主要动力,前期持续增温使得低层大气不稳定层结,中低层强的上升气流及低层辐合,为沙尘暴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7.
2022年3月30-31日,受高原槽东移南压影响,青海青南牧区出现了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班玛、久治2站为大雪,班玛县知钦乡站为暴雪。文章利用高空、地面、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高空影响系统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脊,阻挡西风槽东移,西风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将孟加拉湾的水汽向北输送,切变提供动力条件,暖式切变进行水汽的接力,降水区在高空急流入口右侧,加强上升运动;地面影响系统中地面冷高压是冷空气的来源,冷锋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提供动力条件,中尺度地面辐合线与地形配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高低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充沛的水汽条件是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必要条件;有不稳定层结条件存在,为此次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有力的不稳定条件。分析总结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大雪天气过程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2020年3月份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及MICAPS资料,分析了3月11-12日青海大部地区出现大风沙尘天气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沙尘天气发生在200 hPa急流维持、500~700 hPa冷平流明显的环流背景下,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2)从垂直速度、散度、涡度等物理量分析来看,西宁附近东西方向上构成了东部高空辐合、地面辐散,西部高空辐合的锋面次级环流,增强了锋后下沉运动的发展;(3)此次过程中大气层结在白天趋于不稳定,地面至500 hPa接近干绝热,导致湍流活动强,动量下传强,地面风速大,是青海省比较典型的高空急流动量下传和大气层结不稳定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大风天气过程。分析结果可为未来类似大风沙尘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柴达木盆地南缘4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小灶火、格尔木、诺木洪、都兰)常规地面、探空资料及沙尘暴监测资料,对2020年6月29日至30日柴达木盆地南缘沙尘暴天气的地面及高空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温度偏高、降水偏少,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气候背景;高空槽及地面冷锋过境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柴达木盆地周围为戈壁滩,为沙尘暴提供了沙源条件;就柴达木盆地南缘4站而言大风、沙尘暴天气出现在3小时变压梯度最大处,风向由正变压中心吹向最邻近的负变压中心,且+ΔP3中心一般比沙尘暴提前约2小时出现;沙尘暴发生邻近时次探空资料中,高低层有风切变且近地面层风速大于500hPa时,且200hPa风速有明显增大,预示着本地有较好的起沙动力条件;高层干冷、中低层暖湿的大气层结状态使大气存在层结不稳定的现象,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沙尘暴出现时次至下一时次气温下降3℃~5℃,且气温下降幅度越大的地区沙尘暴强度越大;柴达木盆地南缘4站中除诺木洪外,3站能见度与地面风速存在负相关关系,且沙尘暴发生时次较前一时次风速增加幅度为4~8m·s-1;29日测站地面减压为4~8hPa,减压强度越大沙尘暴强度越大,日气压最低值出现时间比沙尘暴出现时间提前约5~9个小时。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19日青海省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我国数值预报产品T639资料,对2010年3月19日在我省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一次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西伯利亚冷槽强烈发展,为大风、沙尘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西伯利亚冷槽分裂短波槽的垂直结构为大风、沙尘暴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地面冷锋后部形成的大风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省大风、沙尘暴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1.0°×1.0°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7日柴达木盆地小灶火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冷温槽底分裂短波槽携带干冷空气入侵柴达木盆地,700h Pa暖中心的维持为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有利天气背景。强沙尘暴过程前后小灶火地面气象要素有明显的气压跃升、温度骤降、湿度增大特征。强沙尘暴发生时,小灶火附近~θse梯度明显增加且低层伴有垂直上升运动,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不稳定条件,低层负散度、正涡度区,表明气旋发展有明显辐合上升,对应高层辐散,为此区域内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3月13~14日青海出现一次区域性寒潮大风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属于横槽迅速转竖型,冷高压及冷锋迅速南下,导致寒潮爆发;自下而上强的垂直风切变使得高空风动量下传,巨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引起了地面大风。  相似文献   

13.
利用Micaps资料分析了2000~2007年27次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形势、不稳定条件、环境风特点、雷达回波特征等。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主要由蒙古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天气形势造成;不同天气形势K指数条件相同,当西宁站及周边70km以内站出现冰雹天气时,西宁站K1指数大于等于18°C,而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强冰雹天气发生时,西宁站K2指数82.8%大于等于26.9°C;不同天气形势环境风特征不同。蒙古低槽型时,冰雹日08时西宁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高层为冷平流且深厚,高原东北部各探空站地面至300hpa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深厚对流的组织发展,西北气流型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500hpa以上冷暖平流随交替出现,高层冷平流较弱;不同天气形势出现冰雹的机制不同,蒙古低槽型以高空冷槽与低空湿舌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强,低层水汽贡献大,垂直风切变强;西北气流型以高空冷槽与低层暖脊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较强,温度平流贡献大,垂直风切变较强。  相似文献   

14.
在收集整理2001~2013年洪泽湖区域冷锋型大风天气个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大风气候特征,明确了大风产生的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分析了关键区内多个因子与大风的定性定量关系,建立了预报指标和预报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急流和强温度梯度带等是造成冷锋型大风天气的高空天气系统。强大的冷高压和与它配合的地面冷锋是大风天气的地面天气系统。关键区内地面上较大的气压梯度、冷锋后较大的三小时正变压、850hpa较强的温度梯度和中低层一致的偏北急流等因子对大风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罗显发 《青海科技》2010,17(3):39-41
本文对2008年5月2日海西西部地区的茫崖、冷湖出现的特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500hPa高空锋区中不断加深的波动是此次特强沙尘暴天气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与高空锋区相伴的高空急流南移,通过高空动量下传增大了近地面层风速,过程前期温度持续升高是此次特强沙尘暴天气产生的又一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2010年7月5日20∶57~21∶10在格尔木市出现了一次沙尘暴天气。本文利用沙尘暴发生前的天气图资料、格尔木的探空资料以及沙尘暴发生前后格尔木自动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对这次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起了激发作用;②该地区特殊的地形条件起到了加强作用;③沙尘暴发生前风速迅速增大,为起沙提供了动力条件;④气压和相对湿度在沙尘暴发生前夕和发生的中后期有明显扰动,沙尘暴结束后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地面等气象要素有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17.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诊断分析技术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下旬20日开始到28日之间呼和浩特出现的4次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0日20时~21日20时产生的暴雨天气和27日20时~28日08时产生的暴雨天气为系统性暴雨天气[1],其主要特点为暴雨之前高空有明显的冷空气东移,700hPa天气系统明显,中低层暴雨日之前偏南风输送较好,地面伴有系统性东移的冷锋或锋面气旋,24日20时~26日20时之间产生的两次暴雨天气为突发性暴雨天气[1],700hPa天气系统和地面形势表现不明显,产生暴雨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  相似文献   

18.
应用Micaps所提供的常规天气资料,对2020年3月25日~27日发生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的一次寒潮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其高空形势和地面形势的环流背景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显示:本次天气过程属降雪型寒潮天气过程,即各个区域站的降雪量均超过了1mm,没有出现大风;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受低涡底部的锋区南压影响,地面配合为低压冷锋过境后的较强冷高压前部控制,各物理量场及温度平流特征反应均对寒潮降雪天气有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FY-2E卫星云图、自动站常规、加密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格尔木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500h Pa高空槽前上升气流、700h Pa热低压为中尺度系统上升运动提供了动力,高原槽前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利于生成、发展高原对流云团,地面辐合线是中尺度系统的有利抬升条件,格尔木强沙尘暴发生在高空槽前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里。  相似文献   

20.
依托地面气象观测和MICAPS资料,选取2007年-2016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84次冰雹天气过程,以大气环流形势为背景,500hPa形势场为主要影响系统,将其划分为高空冷槽型、高空槽型、高空冷涡型和西北气流型等4种天气类型;对冰雹天气进行了气候特征的分析和研究,统计发现:冰雹天气最少是2010年仅3次,最多是2011年和2015年均13次,最少的月份是5月仅2次,最多的月份是6月3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