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老公”这种动物是会在家里的电话响起时大叫:“电话!”却从来不会亲自拿起电话筒的。有一个老公从客厅跑到浴室告诉老婆说:“电话!”他老婆问:“是谁打来的?”那位老公懒洋洋地说:“我怎么知道.我还没拿起电话筒呢.”  相似文献   

2.
近期.宝鸡日报社围绕提高报纸质量制订有效措施.全面启动“精品工程”。今年初,该报把质量上台阶、出精品作为一项重大“工程”研究部署。他们制订并落实三条措施:一是重奖精品作者,加快兑现。专门印制了“精品工程贡献奖申报审批表”,由各业务部室根据工作人员创优的具体情况.随时填写申报.总编辑核查审批,以激励编辑、记者的积极性。二是设立消费者“投诉电话”和“连心线”(读者热线电话),以便报纸宣传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最近.通过“投诉电话”已帮助3位消费者解决了上当受骗问题。三是发行部公开招聘6名下岗职工担任…  相似文献   

3.
理解媒介与城市关系的两种常见路径:文本对城市的表征或工具对城市沟通效率的提升,皆抑制了媒介的生成性。与这二种路径不同,论文通过将1930年代上海“电话购货”中的“电话”概念化为一套由“电话交换区”、“电话销货指南”和“电话购货部”组合而成的都市媒介基础设施,来阐释电话在物质、符号与组织面向上社会技术性地嵌入经济交往并重组都市空间的方式。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意义上的电话与城市的接合可被视为一系列技术中介的都市社会空间实践,这些社会空间实践体现为“操奇计赢之枢纽”的动态生成。其中“操奇计赢”是电话介入的“谈议交易”活动;“枢纽”是在电话协调“谈议交易”时涌现的构成性中心,意味着交易关系的汇聚,且蕴含地理空间的向度。通过发掘电话在“操奇计赢”实践中的勾连、转译和重组的角色,论文为都市移动性所涉物质、交往与空间的相互缠结提供了新的日常韵律和理论想象,同时也对城市作为“社会技术性构成”这一理论主张提出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4.
广播节目的类型众多。都有为听众服务的功能.其中以接受听众个人求助电话.帮助听众脱困解难的“帮忙”类节目最受欢迎。办好“帮忙”类广播节目,除了有为听众服务的热心肠外,还要有办此类广播节目的冷思考.摸清它的规律。找到它的要领。2008年,大连电台的社区频率开办了一档名为《马大姐帮忙》(以下简称《帮忙》)的“帮忙”类节目,  相似文献   

5.
△他为啥打听西安有无电台? 1936年的一天上午9时半,路透社记者赵敏恒忽然接到国民党中央某要人的电话:“西安有无电报来?”赵答:“没有。”“路透社在西安有无电报来,是否有电台?”赵答:“没有。”于是对方就把电话挂了。赵觉得奇怪,于是向各方寻找线索,先是探得蒋介石不在西安;接着又探得蒋在华清池,前一天还有电报到南京。后来又从交通当局得悉:陇海  相似文献   

6.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年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天气好晴朗刈麦正当时》,这是刊登在某省级晚报一版头条的标题。看了这个标题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刈麦”的“刈”字感到冷僻,就像见到了熟人,怎么也叫不出这个人的名字一样尴尬,只知道是割的意思,可怎么也读不出“yi”音来。笔者好事,拿起电话便要通了责任编辑(现在的  相似文献   

8.
茱茱 《出版参考》2011,(10):38-39
毕家只有两代人 毕飞宇不用手机,他的理由是“实在用不着”。每天安坐家中写作,电话就在手边,打家里电话基本都能找到他。作为一个作家,某些举动难免被人贴上“反抗”、“有勇气”的标签,对他来说这些都不成立,“这只是一个朴素的选择”。 毕飞宇在苏北兴化的乡下长大。兴化是水乡,也是施耐庵及郑板桥的故里。他小时候住过一条竹巷,铺着长长的青石板路,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要做到“六勤”.即腿勤、眼勤、耳勤、嘴勤、脑勤、笔勤。“六勤”是记者的基本功,但现在有些记者已经淡忘了。他们据文件写稿。凭电话找线索,坐着小车采访,大宾馆内写稿。因此,重温记者的“六勤”,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虽然贴着“免费”标签的通信软件不止一个,但都没有像微信电话本这样掀起轩然大波。腾讯最近发布的微信电话本3.0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让人们产生对“免费通信”的向往。与之前的实时对讲功能不同,这次的微信电话本使用了单独的客户端。使用微信电话本拨打电话,需要通话双方都下载这个客户端并开通免费通话功能。下载客户端之后,在Wifi环境下,你就可以接打“免费电话”了。不过,如果你要拨打电话的对方没有安装微信电话本,或者号码没有开通免费功能,还是享受不了免费通话。  相似文献   

11.
许林 《新闻实践》2010,(3):9-11
金像奖涉假披露缘起 2009年12月31日16点多,我与老伴正在北京王府井给孙女买小金锁,手机响了,是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的电话,他约我有事面谈。见面后.直性子的延光单刀直人地问我:“认识桑玉柱吗?”我说:“不认识。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照片的。”“郎琦呢?”他又问。“郎琦我知道,他是《吉林画报》的老人儿,树挂拍得很好。可我没与他接触过。”紧接着,他就说:“桑玉柱获得的金像奖掺假了。”  相似文献   

12.
毕家只有两代人 毕飞宇不用手机,他的理由是“实在用不着”。每天安坐家中写作,电话就在手边,打家里电话基本都能找到他。作为一个作家,某些举动难免被人贴上“反抗”、“有勇气”的标签,对他来说这些都不成立,“这只是一个朴素的选择”。 毕飞宇在苏北兴化的乡下长大。兴化是水乡,也是施耐庵及郑板桥的故里。他小时候住过一条竹巷,铺着长长的青石板路,  相似文献   

13.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0年前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你知不知道,这位村支书前不久为家里人的事与人打架,差一点就‘进去’了?”我说:“真的不知道,这个典型是乡领导推荐的,村里的干部介绍的都是正面的素材。”这位知…  相似文献   

14.
你可知否,在无线电发明之前,广播已经出现了。它是通过电话来“广播”新闻信息的,取名为“电话报纸”,被视作无线广播的雏形。因为它与电话有直接的关联,我们还是从电话的发明说起吧。  相似文献   

15.
2月20日上午.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接到朝阳区崔各庄派出所的电话。请求救助他们罚没的一只猫头鹰。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到场后发现.竟然是一只非常罕见的“人面鹰”。民警介绍说.因猫头鹰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俗称“人面鹰”.也是北京猛禽中心成立6年来首次遇到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08,(4):93-93
近日,中国网通“116114”电话导航服务再次升级,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失物招领”的电话查询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为“放心”的服务。这一公益功能的推出,不但使中国网通“116114”电话导航功能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为语音查询搜索领域未来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丁零零……” 10月31日,星期一。上班后我刚在桌边坐下来,办公室的电话就响起来。我的心咯噔一下悬到了半空,犹豫着慢慢拿起话筒。 “你们怎么搞的?昨天的一版标题有两个错字,太不负责了!” “请您读读文章。这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您贵姓?” “我是兵团机关的,姓刘。文章我一定读,看你们能‘尝试’出啥名堂。哼!” 我坐下来,长出了一口气。电话又响了,是一位姓丁的读者从工厂打来的,嗓门挺大,几乎是“破口大骂”了。他也是看到报纸就来气,文章没有读。我耐心地请他读了文章再打电话来。电话再响,我没有接,悄悄溜了出来。 中午进门,几位同事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有16个电话为星期日的头条叫好,其中刘、丁两位先生点名“要见见你”。  相似文献   

18.
黄斌 《声屏世界》2001,(4):53-53
总感到电视台与声讯台合作诱导观众拨打 168 xxxxx热线电话获利的做法不那么理直气壮,总为那些可爱的热心观众高高兴兴地当“冤大头”忿忿不平。道理很简单,按说中国电信推出声讯台高额收费电话的初衷应是为用户提供电话信息服务的,否则,打通此类电话不致于除了要交正常的通话费外,每分钟还要交纳0.8元或1元的信息费。可电视台与声讯台的合作,观众非但没有获取任何信息,反而为电视台反馈了各种信息,电视台不给观众付费,而要观众掏钱,岂有此理?兴许有人会说拨打热线是一个愿打一个愿“罚”,何况还有机会中大奖呢?既…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六一”前后.我与报社摄影部记朱宁共同策划的“聚焦春蕾女童”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热心读把电话打到报社.表示愿意救助“春蕾女童”;其中一位女童被许昌市一所省重点高中破格录取.免收学杂费:许昌市东城一高,一所民办中学,出资36万元设立了河南省第一家寄宿制“春蕾”班.吸纳在“聚焦春营女童”中报道过的女孩到该校读书,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