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洁尘 《出版参考》2011,(5):18-18
我相信,人体内导致激情或对情感发生兴趣的化学物质含量有一个像温度计一样的东西,暖以及热的时候,它那红线就很高;凉,那红线就会降下来;冷甚至冻,它就会降得更低。  相似文献   

2.
向名家求书     
在新闻单位工作,尤其在党报工作,我以为混饭吃是容易的,有较为扎实的初中化.在报道上搞出个“本报讯”并不难。但要想做一个出色的记,或一个有思想的记.一两个大学凭也许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新闻说浅就浅,说深就深,真正钻进去,就会感到深不可测。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个学习习惯和规律,即每当情绪不好,无法安心学习的时候,就到图书馆或阅览室里去,只要和那些埋头学习的人挤在一起,很快就会心平气和,安静地看书写作,而且效率很高。由于“职业病”之故,我分析了这里面的心理因素,趣称之为“阅览室效应”,在这里谈谈它产生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早在秋天,我就盼望着冬天的到来。那时我在北方的一个小镇上当通讯员。通讯员是个很辛苦的差事,白天忙,晚上也不得清闲。记得有次,早上起床连脸也没洗就去参加一个会,回来后赶稿。等我交稿.已是万家灯火。我热切盼望冬天的目的。就是在白雪皑皑的冬日,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那时也不去采访,也不写稿,就一个人静静地生在屋子里,过一个真正的礼拜天。  相似文献   

5.
杂谈二则     
一、“喂!是我吗?”“喂!是我吗?”要不是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样的发问一定是非常滑稽可笑的。可是,在今天许多广播电台的听众参与节目里,这种发问1小时也许可以听到数十次。接通一个热线电话,就会有一声惊喜的询问:“是我吗?”主持人总会诚挚地回答:“是你!”然后,谈话开始。或点  相似文献   

6.
我一直在关注《新闻晚报》的改版。很早就想上海再有一份晚报来和新民唱对台戏。这倒不是说“新民”不好(新民也有改革,那是另外一个题目)。而是想如果竞争就在家门口,就会想方设法动脑筋,就有新的文化差位,我们读者就会有更好的报纸看。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需要与中央台策划人员电话沟通,了解近期的选题方向,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情况,我问,"你们要什么?"他们反问,"你们有什么?"是的,我们有什么呢?我们能提供什么,这是一个应该由我来回答的问题。谁拥有高质量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策划人员的注意,取得主动权。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新  相似文献   

8.
沐童 《视听界》2007,(5):3-3
前几天,一位记者朋友发给我一则新闻,说的是某外企女职员的大量裸照被人在网络上暴露的事。我从头看到尾,并没觉得有什么新鲜;而我那朋友却信誓旦旦地说:看吧,顶多再过一周,这个女人就会被中国所有的媒体捧红,平面媒体会发各种独家专稿,或猜测或报道;网络媒体则会制作专题。  相似文献   

9.
首先,中国的媒体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住大的战略环境,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话语战略,而不止于“就事论事”式或“因应跟进”式的纯技术层面。就未来一个时期而言,中国所要面临的话语权争夺和舆论交锋将主要集中在大国关系和周边外交上。而且,在几乎所有涉及到中国战略利益的问题上,一些大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会有更多的联合和互动的趋势。一方面,周边国家会把利用我与大国的矛盾或者拥大国自重作为攫取战略利益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相似文献   

11.
人,一旦爱什么,难免把它神化。我一个朋友就对我洋溢着仰慕细述她家的猫:“有性格,骄傲,优雅……会在夏日的夕阳下,静静在窗口看着落日,门响,或者我们喊它,都不会干扰它。狗有奴性,会恋主;猫没有,猫是主人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爱好就像是影子,只要他在阳光下露面,影子就会像猴子的尾巴,在身后欢快地摇曳。譬如,一个人,端着记者的饭碗却做着文学的梦,他的新闻作品就会不时地摇曳文学的“尾巴”。有时干脆就是用文学的笔法来处理新闻题材。这时,记者与作家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我写第一篇报告文学,是在1987年。那时候,我刚从一所山区师范学校来到省城,借调在一家杂志社。终于能从事自己最向往的工作,所以干劲就很大;加上刚到一个新单位,又是借调,有危机感,就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深秋的一天,我与…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得意门生,当年在我的名下,会折腾一点诗。就是因为诗,把一个女孩子迷住了。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我曾经参与决策,最后的结局是花好月圆。毕业以后,常来往。过一阵就给我带一点土产来。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作驻外摄影记者的心情,就像是第一次独自出远门,一切全交给了自己。没有编辑或领导为你派活儿把关,分社又只有我一个摄影记者。“英国就全交给你了。”领导这话常令我汗颜,心里总在想:今天会不会漏掉新闻? 刚到伦敦的时候,一听到外面警车或消防车响警报,我便神经质地跳起来,立刻打开电视或跑到办公室看路透社文字新闻,脑子里一个劲儿地想:“出事了,我要马上去采访。”后来知道,伦敦老房子和木结构房屋很多,着点儿火算不上什么大事情,至于警笛长鸣,顶多只是表明伦敦警察工作效率高。  相似文献   

15.
我是女人     
我是在那个年代少数几个和男性商人抢生意的女人之一,我在男人的世界里做着男人的工作,我的公司是我用男人的方法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我并不认为我需要为了成功而改变我的衣着、个性或者性别。我会去做需要做的事情,不管这样会花费掉我多少时间,牺牲掉多少个人的舒适生活或乐趣。我也会因为没有所有人都照顾好而产生负疚感,就像男性商人一样。我想要一个辉煌的人生,我像男  相似文献   

16.
我今年26岁,距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34年。我不知道,在这个年龄是否该考虑养老的问题。一方面,我很忙,工作之余,我更愿意把残存的精力发泄到酒吧或山沟里;而另一方面,这是一个会让人焦虑的问题——我会有多少养老金呢?谁愿意在身边伺候我这个老头了呢?有没有地方会给我报销医疗费呢?我会不会在养老院度过  相似文献   

17.
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快到5点的时候,我就开始坐立不安,到了5点半,我就会匆匆结束手里的工作,坐公共汽车到我的朋友包子家去,看6点播出的一个电视节目。如果该时段不巧碰上在外面吃饭,我们则一定选一个有电视可看的餐馆;如果朋友请吃饭的地方是没有电视的包间,我们宁可7点再出门赴约。总之,一定一定要看完那个节目。  相似文献   

18.
至今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位记者,很多时候,每当我一想起这位记者,心里便会涌起一份深深的感动。一个深秋的傍晚,我因事来到大哥住的那家县城医院。老远就听到院门口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哭,围观的人都在愤怒地指责医院。有几位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孩子问我一个问题,西游记里唐僧到西天取经,他的徒弟个个会腾云驾雾,何必要辛辛苦苦的走,让孙大圣翻一个跟斗,不就到了吗?真是麻烦。  相似文献   

20.
黄瑶汝 《声屏世界》2006,(10):37-37
做了这么久的记,我每次采访回来写稿子总有一种很后悔的感觉。后悔在现场有些问题忘了问或在现场时表达方式不太好。如果换种方式做也许会更好。就拿我上次当小夜班来说吧,当接到热线电话说“沃尔玛”有很多人被困在电梯里。我很快赶到现场。当时消防人员正在紧张营救。而我到了现场后只顾着问消防人员:里面被困了多少人?现在情况怎么样?结果没有一个人理我。于是我就站在旁边录同期。却没有顾及出现场。现在回头想想:如果在现场出口播,做现场解说。这样处理起来或许更能表现出现场的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