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纪念斯诺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我拜访了香港斯诺协会主席高佑恩。高佑恩向我介绍了该协会的情况。他说:“为了发扬斯诺的精神,进一步促进美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彼此的了解,我们在征得斯诺夫人洛伊斯的同意,以斯诺的名字作为我们协会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美国友好人士、名记者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曾于1935—36年在北京亲身经历“一二·九学生运动”,她在1984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年月》一书中,对这次历史性的事件作了详细的回顾,如实地描述了运动当时和前后的情景和有关的人物,明确地反映了运动的深刻意义,特别关于当时斯诺夫妇对我国革命的亲切支持,以及有关新闻界的动态记述得仔细和生动,是一个难得的历史记录。值此“一二·九运动”五十一周年纪念,特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著名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毕生热爱中国,热心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喜爱。斯诺夫人露易斯·惠勒·斯诺利用斯诺生前有关中国的记述,连同斯诺拍摄的照片,编成《埃德加·斯诺的中国》一书,于1981年在纽约出版。本文是斯诺夫人为该书所写前言的一部分。今年是斯诺所著《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本刊为此发表本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国“三 S”(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研究会在呼和浩特举行纪念斯诺诞辰80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国“三 S”研究会会长黄华、斯诺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中国建设》杂志总编辑爱泼斯坦、《人民画报》专家魏璐诗和美国朋友韩丁等中外学者、专家和记者共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上,黄华副委员长高度评价斯诺说:“无论在我国还是在美国,以及在世界上别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  相似文献   

5.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成为第一个突破国民党封锁采访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外国记者。斯诺当时是怎样去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的译者曾写信向斯诺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了解。1983年6月,她寄来《斯诺是怎样去陕北的》一文,记叙了当时我地下党协助斯诺访问的一些情况。现将这篇译文刊登于后,文中所述史实,没有核对,个别地方作了删节,仅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6.
人们推崇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往往忽略了他的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由于埃德加·斯诺这颗新闻之星太耀眼了,使得同是名记者的斯诺夫人相形减色,不大为人注意。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美国作家,新闻记者,笔名尼姆·威尔士(Nym Wales),著有《中国共产党人:老兵传略》、《七十年代西行漫记》等,1991年9月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首次“理解与友谊国际文  相似文献   

7.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成为第一个突破国民党封锁采访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外国记者。斯诺当时是怎样去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的译者曾写信向斯诺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了解。1983年6月,她寄来《斯诺是怎样去陕北的》一文,记叙了当时我地下党协助斯诺访问的一些情况。现将这篇译文刊登于后,文中所述史实,没有核对,个别地方作了删节,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二、晤见埃您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其时《西行漫记》的英文版还没有出版(该书1937年10月山伦敦戈蓝茨公司初版发行),这本书是收集斯诺在英美报刊上零星发表的一些报道陕北见闻的文章,和若干篇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纪录汇集而成的。——1937年初,斯诺自己把这些为报纸写的文章寄给北平的几位中国学生(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  相似文献   

9.
王福时 《出版史料》2006,(4):108-111
今年是伟大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诞辰101周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决定隆重出版《前西行漫记》(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让广大读者有机会看到这本尘封68年客观真实记录那一段历史的图书,了却我多年的心愿,我和许多关心这本书的老朋友都非常高兴。一很多读者想必都知道胡愈之在1938年翻译出版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成《西行漫记》),而鲜有人了解在这本书之前十个月还出版过一本有人称之为《西行漫记》雏形本的《印象记》,主要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只印了5000册,…  相似文献   

10.
1936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由衷地告诉美国记者斯诺: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相似文献   

11.
《西行漫记》又被译作《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完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记录了斯诺于1936年从北平出发,穿过国民党设置的层层关卡和军事封锁,经西安到达陕甘宁边区的故事。斯诺在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志丹县)和红军前线所在地甘肃、宁夏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采访,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基本政策,工农红军的英勇事迹,共产党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鲜明的性格特点,生动地记录了苏区人民的经济生产及社会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雪泥鸿爪斯诺可和我不同。他的写作在这段时期并没有荒废,因为他总能全神贯注、倾注全副精力在一件事情上面。每天清晨他都伏案写作。接电话、读报纸或是其它一切使他分心的事,他都一概不做。可是从一九三八到一九三九年间,他的写作也中断了。当时,他只给报馆干干工作,同时着手拯救中国工业合作社,那是我们俩和路易·艾黎于一九三八年初创办的事业。从一九三七年一直到一九四○年,斯诺连一本书也没有写,因为那段时期他不得不跑到菲律宾的碧瑶,集中全力忙工业合作社的事。记得当时为了这事我曾对斯诺大发雷霆,他怕了,不敢再给我火上浇油。直到我们离婚以前,他多次对我说过:“我想到的只是你的赞成。”我愿意承担所有的家务劳动、社会活动和研究工作,一心只想让斯诺专心写书,以他的书影响和感染世人。我从来不许他参加这样或那样的委员会的工作,生怕浪费他的时间,损毁他撰写佳作的才智。我只愿他的名字出现在作品上面,以此作出贡献。斯诺也不喜欢委员会(斯  相似文献   

13.
名人与标题     
斯诺《西行漫记》书名趣话关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的书名,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1936年6月,斯诺只身前往陕北访问。他采写的30多篇通讯和拍摄的70多幅照片,先后在上海和美国的有关报刊上发表,轰动全球。翌年3月,斯诺把自己的原稿、照片、资料等,交给北平的中国朋友译成中文出版。为了避免麻烦,斯诺给这本书起了个不显眼的书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10月,英国兰戈兹公司出版了斯诺的这部名著。该书出版前,斯诺拟了五  相似文献   

14.
一“我们这次到中国来,一共照了十二英里长的胶卷。”我走进了斯诺前夫人韦尔斯的房间时,她指着墙角一大堆绿色的铁皮箱子对我说。十二英里,大约四十华里,相当于北京城到颐和园之间的长度,粗粗算了一下,可以容纳下二百万个镜头。这是多么长的画廊啊!我说: “你这次到中国,收获想必是十分丰富的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们开辟这一栏,刊登国外的来信。欢迎外国友人给本刊来信,广为介绍情况,谈谈各种不同的意见。斯诺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给本刊记者写来一封信。她谈了身边的许多情况,也发表了她的许多见解。特全文译出,刊登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经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介绍,冒险来到中国陕北保安,采访毛泽东和中国红军。7月16日,受到毛泽东首次接见,此后连续作彻夜长谈。毛泽东指点江山,纵论中国革命的时局和发展;斯诺口问手写,振笔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我的先生王蒙》 作者:方蕤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3月 定价:20元 几乎从未在公众面前亮相 的王蒙夫人方蕤,此次推出新 作,把他们一同走过的50年岁 月娓娓道来。本书配有100多 张鲜为人知的珍贵图片,其中很多是首次发表。★《阿坝阿来》作者:阿来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月 定价:22.00元 本书记录了阿来在阿坝的生活。作为藏族人的阿来,像这一代的大多数藏族知识分子一样,可以用汉语会话与书写,但母语藏语依然是他们  相似文献   

19.
问:先生之所以选择记者这职业,是否受过什么人的影响? 答:我想我是在大学时代受了埃德加·斯诺先生的影响。他当时是燕京大学的教授。在此之前,我写过小说,大学学的是英语,攻读英国文学,准备今后执教英语。自接触斯诺先生后,我感到执教英语局限性很大,大学三年级时,就从英语系到了新闻系。不过,我认为,从事新闻事业的能力是很难在课堂上学到的。问:当初先生选择记者职业,仅仅是为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古代有一格言说:“伟人背后,必有默默无闻、未被颂扬的伟大女性。”用这句话来描述埃德加·斯诺的前妻、美国记者和作家海伦·福斯特·斯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即使在他们离异多年之后,埃德加·斯诺依然坦率地写道:“在亚洲生活的八年间,她是我忠诚的合作者、伴侣和评论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他在1936年夏天访问陕北苏区后所写的震动世界的名著,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作者拥有包括一批珍贵照片在内的丰富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西行的极力鼓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