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传统的民间习俗为区域的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桂林平山大村走"老同"习俗与少数民族地区其他习俗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以桂林平山大村走"老同"习俗为个案,尝试探讨其在村落组织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晋语、兰银官话、中原官话银吴片方言中都有"耍笑"一词,而且"耍笑"在甘肃、内蒙、陕北地区的婚嫁习俗、地方戏曲中也经常出现。本文结合《汉语大词典》,对"耍笑"词义的演变及作为文化词在西北地区婚嫁习俗、二人台等民间艺术中的表现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3.
"沧州落子"为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由此形成的"跑落子"习俗曾遍布沧州市多个县市。首先对作为民间舞蹈的沧州落子和"跑落子"习俗进行具体的描述,然后说明沧州落子的现状,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生存状况的诸多原因。  相似文献   

4.
"送穷"的习俗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消失了,但仍有少数地区还保留着。探讨豫北"送穷"的由来及在传承过程中时间的变化,从"送穷"的仪式入手,分析豫北地区安阳"送穷"日期的演变,可以得出豫北安阳等地区的正月初五晚上送穷习俗,实质上是古祭祀的一种延续。这一习俗在豫北及其他地区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民众心理,即强烈的脱贫意识。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冀州市,清朝和民国时期,在外地经商者颇多,且业绩颇丰.因"商"而使冀州乡村形成了一些不同于一般农村的习俗:重教、善言、懂礼、讲睦、听话、嗜茶、求新、喜乐、摆谱、出轨.这些习俗,有的健康、积极向上;有的愚昧、消极有害.这些习俗至今仍然影响着冀州人的生活.研究这些习俗,扬益弃害,对于推进社会进步、实现中国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弃老型故事"是指"弃老"习俗转变成"敬老"习俗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壮、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流传这样一类故事,故事讲述了这些地区"吃老"习俗的转变过程,其中以壮族《布洛陀经诗译注》中《唱童灵》以及其附录部分《冬林的故事》最为典型。相比较而言,壮族的"弃老型故事"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这类故事的最初形态,该故事侧重于体现人性的复苏和道德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壮族"弃老型故事"强调用斗争的方式去争取自身的权利,捍卫自身的尊严。这些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对21世纪中国老龄社会的和谐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说“捣衣”     
吴贤友 《现代语文》2009,(12):50-5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有杜甫《秋行八首》(其一),对诗中"白帝城中急暮砧"一句教材作了注释。但学生并不了解"捣衣"这种习俗以及这种习俗的文化意义。捣砧即"古之女子,对立,各持一杵,上下捣练于砧"(《农政全书·蚕桑》),其目的在于将布帛捣平捣软,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传统殡葬出现的"占地"、"暴利"等问题,提出全面推行绿色环保殡葬的建议及对策。这将是我国殡葬习俗领域的一场革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给羊子"是普米族世代流传的传统丧葬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呈现,它不仅是一个族群意识形态的象征,更是一个族群精神重组的纽带,故而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基于云南省怒江兰坪县河西乡的普米族传统聚居区的"给羊子"丧葬习俗的调查,从丧葬中的礼物流动、色彩象征以及《丧葬经》三部分进一步探究了普米族丧葬习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华竹枝词》[1]中"合阳竹枝词"及"合州竹枝词"出发,研究合川竹枝词的基本特点与内涵,重点论述合川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生产民俗(农业、手工业、渔业等)、求仕,世态人情,水路交通及山水、郊游习俗、离别送行习俗、当地气候、宗教风俗、乡村生活及景观等,以期为重庆市合川区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民俗、礼俗都有一定程度的折射。《诗经》婚恋诗主要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媒妁之约与自由恋爱共存的婚恋结合方式;"六礼成婚"是主流的婚姻模式,而"仲春之会"则是在特殊条件下的手段及补充;同时存在媵妾制与一夫一妻制并举的婚姻模式。本文试从这些诗歌表现的多元的恋爱状态以及婚姻模式来展现周代各个阶层人民的婚姻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2.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其中的婚恋诗更是多角度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恋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所反映的只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期待,所突出的也只是伦理和政治的意义;非礼仪的“婚会”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显示出周人对增加人口的强烈渴求;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它的实行是周代现实政治的需要。此外,自由恋爱和抢婚习俗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反映出周礼对原始婚恋风俗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自然音节"论是新诗形式初创期的基本理论,它在自然的节奏和自然的声调、韵两个方面为新诗形式奠定了基础.但它也导致了新诗形式的散文化,因为"自然音节"实际上是散文的音节.新诗的音节不可能是完全自然的,而只能是在不同程度上被艺术化了的.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大量婚恋题材的诗篇,其风格简明而朴素。那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婚恋生活和情感世界,并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某些本质。研读《诗经》婚恋诗,可以获知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礼俗和婚恋生活习俗,更有助于认识《诗经》的艺术原貌、艺术精神及其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观念导致了戴望舒婚姻爱情的失败,而情感生活的悲剧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瞬间浮华的现代都市色彩和孤独忧郁的情感基质。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丁香”与“蔷薇”、“夜”与“梦”是两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前者是忧郁的爱情生活的象征,后者则是都市浮华中孤独的人生体验。 学史  相似文献   

17.
“蛇”作为一个语言符码很少出现在诗中,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却有五首诗与“蛇”有关,它们分别是冯至《蛇》周作人《五十自寿诗》(两首),穆旦《蛇的诱惑》,郑敏《寂寞》。这五首诗均提到蛇,这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论文拟从“蛇”在神话中的意义出发,通过“蛇”在具体语境中的隐喻意味,挖掘其中的社会深意,并以此探究诗人在写诗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人类婚姻制度、习俗很早就在民间歌谣中有所反映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就《诗经》而言,就有三分之二的诗篇是反映婚姻问题的。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当时婚俗的一个侧面以及婚姻制度,同时也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历史痕迹。试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清代女作家吴藻的婚姻状况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吴藻的交游词的大量创作及传世;二是吴藻词作多愁风格的形成;三是其晚年避世,从词作渐少到扫除文字而专心礼佛。  相似文献   

20.
处于一个如此重视诗歌编选的"诗合集时代"当代诗歌图景,其问题就在于,在"诗合集时代"现代诗歌该如何完成中国现代诗学的当代构型。李润霞在她的潜在诗歌编选以及当代诗歌研究中,就试图建构一个诗歌标准,在喧嚣的时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寻找一个当代路标。她的三卷本《潜在诗选》首先以扎实的史料重构与疏浚地下历史,深入地下诗歌的诗学价值,展示了诗学研究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出独有的编选个性。而且通过该诗选,编选者以"青春文化"与"个人手艺"向度中国现代诗学当代构型的重要路标,并参与了当代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