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陶思  黄志冰 《考试周刊》2008,15(23):209-210
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译文中了解译者的文化意识和态度及文化审美,有助于我们了解译文形成的文化背景及译者的翻译动机.文章从林语堂崇尚女性的生命体验,追求"性灵"的审美情趣,以及自然诙谐的幽默风格出发,探究林语堂如何在翻译选材与翻译作品中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文本间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之间存在相互指涉的关联性。在文本间性理论视阈下,分析文本间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探讨林语堂文化翻译态度及其文本间性翻译理念,对林语堂作品中的文化翻译进行互文性分析,并指出林语堂作为译者,既充分认识到文化翻译的文本间性特点,又采取了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递文本间的互文契合。  相似文献   

5.
尚绮 《培训与研究》2008,25(3):129-131
传统译论中译者大多处于一种边缘地位,一种“隐形”状态,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被考虑在内,译者的身份也重新得到了认识,译者在具体翻译操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脚踏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在翻译清末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时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也就更具有了研究价值。他“中西合璧”的文化观决定了他对译本的选择,也决定了他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法,异化归化并举,可谓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4,(A5):26-27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备受关注。林语堂翻译的汉语典籍《浮生六记》,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看,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语言逻辑调适、词语转换、追求艺术美等方面尤其突出,为其译文流畅自然、可读性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和策略方面进行探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创作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带有社会、文化和性别特征的译者,必然会在其作品中留下特殊的印记,因此,要彰显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中,还体现在对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应用中。  相似文献   

9.
张蕾 《学周刊C版》2014,(10):212-213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种为了获取成功交际而需要做出不断推理的过程。小说对话翻译过程可以看做是译者为了获取与读者的成功交际而不断做出推理的过程。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原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影响,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时,需要译者根据关联理论的要求不断的做出双重语境中的推理活动,从而获得很好的翻译效果。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话的两个译文文本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关联理论在对话翻译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交际方式。古特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过程,是认知原文主要部分的过程,是能够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语境的过程,也是能将原文的明示和暗示意图忠诚的给予译文读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翻译伦理提出后,传统的翻译批评因满足于解释原文与译文差异的翻译研究逐步受到诟病,转而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翻译看成译者的一种再创造的选择性行为。以翻译伦理模式为参照,宇文所安英译中国古代诗歌时,再现伦理使译文变得"真"、"信";服务伦理体现翻译的功能性;交际伦理强调译员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基于规范伦理对翻译行为和文本提出了基本规范,让译文具有更高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14.
李璐 《海外英语》2011,(9):255-256
As a form of cultural exchanges,it isn’t avoidable for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to be closely connected and influenced by each other.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target work is influenced by all kinds of cultural elements so that target work is different from source work in some degree.The content of source work remains the same,but the form of that is changed more or less as the resul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Sometimes the cultur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a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may be on equal footing complementary but sometimes they might be unequal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posi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one culture is neglected.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translator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arget work.The target work is the recreation of the translator.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以及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这一视角并结合一些译例来探讨图式对翻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积极作用及启示。翻译实践表明,译者的图式知识有利于译者对源语图式进行解码,并有利于其利用目的语图式对译文进行再编码。因此,译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图式知识。  相似文献   

16.
分析原文、语际转换、译入语语内重构和检验这四个翻译阶段各有自己的分工,都不能缺少。虽然“对于完全称职的翻译者来说,译入语语内重组几乎是自动化的。事实上,这几乎像说母语那样脱口而出”。然而从实践上说,在完成对原文的分析和语际转换之后,译文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译入语语内重组的成败。张培基、庄传绎、孟庆升等人在各自编写的翻译教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篇翻译失误。作为学习翻译者的翻译范本,选择翻译材料和译文要做到精之又精。  相似文献   

17.
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评判翻译的标准,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依次分析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和译文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和体现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认为翻译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语境拥有层级性,语境因素所属的层级越高,在语言中就越隐蔽,对意思的阐释和制约作用也越关键,同时也越容易被译者所忽略。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否对原语中的文化预设进行正确的解读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关联顺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既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不断做出顺应选择的过程。用关联顺应理论解释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预设现象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文化间的“同”使翻译成为可能,“异”则是翻译的难处。要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一致,应该以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实际语境作为取舍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也应遵守关联原则。文化翻译应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是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及文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