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总结归纳政府信息公开例外的保护机制是对公开例外的宏观保护的强调。这突破了旧有强调从信息本身这一微观角度出发所进行的例外保护方式。政府信息公开例外的保护机制主要包括损害衡量、公共利益衡量、第三方协商机制和信息存在与否不披露机制4种。该4种保护机制的有效运用可以最终达到既能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最大化,同时还能保护其他应受保护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立足于保障行政知情权,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侧重于保障个人信息权。行政知情权与个人信息权是两种不同权利,因此,它们之间在一定情形下会产生冲突。行政知情权以民主作为价值基础,个人信息权以人格尊严作为价值基础;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民主与人格尊严之间的冲突。根据权利位阶理论,当行政知情权与个人信息权发生冲突时,原则上,个人信息权应当优先于行政知情权。我国于2012年通过立法采行了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政策规划组组长秦海在最近举办的政务公开理论研讨会上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在研究出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时,已经对保护个人信息和政务信息公开的关系做出了安排。  相似文献   

4.
论政府信息公开例外立法的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例外立法可以从实体上划分为强制式和任意式、类别式和损害式、绝对式和相对式;从程序上则可分为实体式和程序式、协商式和非协商式两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当中的例外立法虽有这些类别的影子,但并没有在信息公开最大化原则指导下对这些类别科学合理地吸收。  相似文献   

5.
随着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地在生活中被使用,其在极大提高用户训练和恢复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隐私风险,在立法和司法层面都应首先对由可穿戴设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并提供相应程度的保护。由可穿戴设备收集到的生理数据属于隐私与个人信息,个人可识别信息仅属于个人信息,而用户周围数据既非隐私也非个人信息。在探究当下中国应对由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采取何种监管模式进行监管时,应当注意到美国与欧盟分别采取分散式以及统一式的立法模式,但其对于中国的经验借鉴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深层原因在于法律需要在为用户隐私提供保护的同时兼顾对此类数据基于科研目的的使用,因而需要寻找其中的平衡点。中国现阶段应对可穿戴设备收集得到数据的使用采取必要的规范与引导,包括明确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正当性、确定多元利益平衡的个人信息收集模式、创设基于科研目的使用个人信息的例外、完善可穿戴设备政策规范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府信息公开隐私权保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信息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例外,但有时政府信息公开又在无形中侵害公民隐私权。公民既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免受他人获取、公开和传播隐私信息,又希望政府信息全面公开,以充分保障自己的知情权。尤其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数字时代。因此,政府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的同时,如何能够做到既合理公开政府信息又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就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7.
汪全胜 《软科学》2006,20(5):70-73
政府信息公开法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是: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在我国当前的政府信息立法中,需要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在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利益不受损害,但又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尤其是防止行政机关借口国家秘密损害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8.
常宇豪 《情报杂志》2023,(5):184-191
[研究目的]个人信息利用是大数据时代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个人信息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既可以通过合理利用个人信息产生促进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正效应,又可以因不当或违法利用个人信息形成产生危害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负效应。研究个人信息对公共安全的影响效应与风险应对,有助于促进正效应而克服负效应,实现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历史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系统剖析了个人信息影响公共安全的原因、方式,以及风险防范。[研究结论]正效应中的个人信息利用以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为目的,可能存在因个人信息过度处理侵犯个人信息权益之风险,应通过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平衡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关系;负效应中的个人信息利用属于不当利用或者违法利用,目的是非法获利或者故意破坏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应通过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等保水平,强化个人信息出境管理、加大打击力度等措施予以消解。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我国社会保障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管理的流程、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保护原则做了相关说明,指出了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五条建议对策:形成多方联动的防护机制、合理适度地公开社保卡信息、加快立法脚步、严惩窃取和泄露社保卡个人信息的行为、建立相关检举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如何保护商业敏感性信息始终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商业敏感性信息包括商业秘密和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商业秘密是一项独立的法律术语,应通过类别式例外进行保护。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秘密信息应作为保密信息的一种,严格适用损害衡量以决定最终是否公开。同时,公共利益衡量和第三方协商机制也常被用来保护商业敏感性信息。  相似文献   

11.
何晓兵 《现代情报》2009,29(1):26-28
在经典情报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对情报分析中信息场的类型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信息场集合运算及信息场强度迭加理论在情报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杨柳 《现代情报》2012,32(5):44-47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各行各业的竞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用户必须充分掌握研究与发展、产品与技术、市场和政策等信息。笔者通过对新信息环境的信息职业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当今信息环境下信息职业的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信息质量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政府信息质量的概念和美国联邦政府、新西兰政府及我国政府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政策法规,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指标,并采取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总体不高。为改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应制定信息质量专门性法律法规,提高政府的信息质量意识,倾听公民的信息需求,建立信息质量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宏鑫 《情报科学》2005,23(10):1446-1451
信息基本循环过程表现为人类的社会化信息劳动过程。关于信息计量应是多方面的。目前包括:基于信息论的情报测度研究、基于决策论的情报测度研究、基于知识论的情报测度研究、基于经济学的情报测度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企业高层管理者之信息需求--软信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高层管理者信息需求的研究 ,是高层管理信息系统 (EIS)功能设计与成功应用的基础。本文以高层管理者在用人、沟通、决策三个层面的工作为主线 ,探讨了高层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并指出了高层管理者所要求的信息具有非规范性、随机性、模糊性和主观性的特征。为与传统的MIS所产生的定期的、规范化的数据报表相区别 ,本文将具有这些特点的信息称之为软信息。进而指出EIS在高层管理中成功应用的关键是EIS必须具备软信息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过滤的Web信息查询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信息过滤的角度分析信息查询的个性化发展,通过用户需求与信息内容的相似性匹配过滤与用户需求无关的信息,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查询结果的优化.据此建立基于信息过滤的用户模型框架,探讨基于信息过滤的信息查询系统优化实现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俞立平  王艾敏 《情报科学》2007,25(7):992-994,1045
信息源失真是最本质的信息失真。本文在界定数据和信息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的形成过程,构建了信息的处理机制。探讨了信息源失真的原因:在数据搜集阶段,数据搜集工具、处理者认知能力、调查对象的主观故意、沟通障碍会影响数据的准确与全面;在数据处理阶段,数据处理方法工具不当、处理者知识积累偏误及生理心理因素会影响数据处理结果;信息把关人也会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最后提出了解决信息源失真的方法和思路,有些信息源失真也许根本就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需要信息接受者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18.
罗玲 《现代情报》2011,31(6):36-38
互联网和ICT的过度发展导致了严重的信息超载,人们发现接受处理的新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它导致了信息压力、信息焦虑以及信息处理的低效。人们只有成为更好的信息加工者才能克服信息超载,其对策和方法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以及搜索工具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9.
信息生态学--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的新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佳洋  郭东强 《情报科学》2005,23(5):673-677
本文将生态学的相关思想引入企业信息管理中,给出了信息生态学的内涵,分析了现代条件下,企业信息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并形成“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思想,以达到信息环境生态平衡,进而使得社会经济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孙士宏 《现代情报》2011,31(4):40-42
本文从信息技术环境出发,通过对高校用户的信息需求类型: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的分析,从而提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从传统类型资源、电子资源、特色资源、网络资源、资源整合以及人力资源等角度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