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有三种形式,即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它们各有不同的特卢、和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一方面要反对把社会主体当作唯一的主体,否定个体主体;另一方面又要反对只承认个体主体,否定社会主体。构成主体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客体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客体的特征有三卢、,第一,对象性。对象性是构成客体的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客观性。客观性是客体的基本属性。第三,系统性。客体系统又有四种形式,即自我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这四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第一,是实践关系。第二,是价值关系。第三,是认识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中,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基本的关系,其他两种关系都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因此他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是学生的自然属性已经被纳入到社会属性之中,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过分夸大学生的自然属性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人还具有精神属性,它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起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活动,它既受到人的意识的支配,也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它的本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价 值。“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既不是人的心灵或意识,可随意创造的,但也不是可以离开人类社会的生活,当成一种物质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它是人类在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的劳动过程中,逐渐客观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美必须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探求。当然,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的探求常常体现在日常的细小的劳动中,所以,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常常渗透在日常劳动中,日常劳动教育也渗透着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4.
人的属性是就人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而区别于别的物质形态来说的。人的属性中有物质属性,亦即自然属性。人的属性中也有精神属性,但人的精神属性并非是对应于物质属性,因为它在归根结蒂的意义上从属于人的物质属性,它在形成和存在上又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所以,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不能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这么两类属性。不仅人的意识、精神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而且人的其他许多具体属性特点也是在社会性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社会属性就成为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的社会属性是可以跟自然属性平行、并列的属性,又是跟自然属性相互依赖的属性,于是,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只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么两类属性。  相似文献   

5.
彭焕湘先生在《关于人文精神的讲座》中认为,“人文精神”主要有四层含义:是一种以社会公认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一种高扬主体意识的理性化的个人主义理念,是一种价值理性,是一种对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反思。可见,“人文精神”至少应包含二个要素:人性、理性和超越性。所谓“人性”,是指尊重人,肯定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所渭“理性”,是指人有思想有头脑,能够追求真理,探求人类和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奥秘;所谓“超越性”,是指人可以追问和追求生命的意义,能够超越自然属性,实现人的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6.
德育有效性刍议——以人的三个发展纬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纬度的协调发展。在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高度重视人的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德育教育新模式,提高德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目的性来揭示人的生存特性的。目的性,是事物活动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意向性特征。自然界发展到有机物就开始具有目的性活动特征,但有机物只具有自然合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自觉的有意识的目的性活动特征。人的活动及其目的体现出人的存在状态。人的活动目的根源于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既有功利目的又有超功利目的,既有现实目的又有终极目的,既有外在目的又有内在目的。自然合目的活动,如基本的生理活动表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呈现出自然人状态;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如工人、农民的工作等表现出人的社会属性,呈现出社会人状态;超功利性目的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活动表现出人的精神属性,呈现出文化人状态。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的自然人状态是人生而具有的先天既定的已有状态;功利性目的生产劳动的社会人状态是人后天学文化受教育的现实存在状态;超功利性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的文化人状态是人趋向的理想状态。三种活动目的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现实存在。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已是,而是现实的生成,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不断变化生成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性看成人的本质属性,其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的现实的功利目的就是当下人的物质存在,但人之为人在于除此之外,还有超功利的终极目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活动是人超功利的终极目的和内在目的,表现为人的理想和追求等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8.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它直接由动物心理发展而来,又并非纯粹的生物进化过程;根源于物质,又作为物质的对立面;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又能以客观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包含有感性自发的成份,又受着理性自觉因素的支配。自身存在着多重辩证属性。一、意识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意识的起源具有自然进化和社会运动的客观基础,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意识首先是物质世界和生物进化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直接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在由自然物质到人类意识的漫长转化过程中,它识的产生经历了:…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同时,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强调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视角出发,“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和潜能.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人是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和谐相处。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叙述:一个中心———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观点———个人利益观(强调社会利益、为社会做贡献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性,但也要说明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一、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本质指人类的本质,不是某个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与动物相比较而言的本质。3.本质属性不等于惟一属性,人类还有其他属性。二、人的自然属性与其他生物的自然属性的关系区别:(1)人类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存、活动和欲求等方面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