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翁舒捷 《考试周刊》2013,(45):159-160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德性传统,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植根于儒学德性文化传统,才有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深叶茂。借鉴和利用儒学精髓,深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儒学思想的核心、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如何利用儒学伦理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自由选择是学生德性生成的基础,是道德教育的前提;同时,价值引导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方式。价值引导与自由选择之间自然存在着冲突,冲突推动了道德教育实践的发展。道德教育正是在自由选择与价值引导的二重变奏中促进学生德性成长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文化,这种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基石和依托是家庭,家庭教育是人的德性和道德教育的历史始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导致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结构嬗变、家庭道德教育功能弱化、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出现偏差,从而使人的德性生长和道德教育的基石发生了动摇,失去了人的德性的生发始点,这是造成我国道德教育低效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传统文化精髓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小学生道德教育有其实效性和厚重的文化性,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完善自我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然而,当今的小学生道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而儒学精髓内容蕴含很多道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儒学运用到小学教学当中,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且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5.
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是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优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在于社会规范道德的“失范”,个人人生意义的迷失。德性与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是关涉个人的美好生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德性成长都是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在规范与德性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多元,基于规范伦理的道德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深层次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道德教育必须把视野拓展到规范理论之外,从德性伦理那里寻找新的基点。这是由德性伦理的内在性、超越性与自律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道德教育是介于规范与德性之间的,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是:以德性养成为目的、以道德规范为内容。要实现这种道德教育,至少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转换道德教育的目的;(2)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3)发挥制度教化的作用;(4)融合传统美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着人的发展,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围绕这一目标,工作上需要突出校本特色,灵活调度教育时空,营造道德文化环境;方法上需要重视情感体验,强调双向互动,让道德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8.
儒学是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传统文化精髓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当今的小学生道德水平存在诸多问题,而儒学精髓内容蕴含很多道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儒学运用到小学教学当中,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且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规范、德性和善行实际上构成了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的具体存在方式。道德教育要完整地体现其实践意义,必须全面把握道德的存在方式,将受教育者持守规范、提升德性、追求善行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只有从道德存在的三个层面入手开展道德教育,才能使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实然与应然、他律与自律在价值中获得统一。道德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道德系统,不断促进道德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耻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规范性基础和要求,是个体德性成长的前提。在当前提倡人们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下,耻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但由于耻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其道德教育价值又有其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