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卫星测图是当代测绘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测绘事业以及国家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也是一个国家对地观测水平的重要标志。但长期以来我国卫星影像的精度不高,基本无法测图,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一直依靠航空影像和国外卫星影像进行测图,国产高精度卫星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测绘和地理信息发展的瓶颈。“国产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测绘和应用关键技术”项目突破了资源三号立体测图卫星从指标优化设计到立体测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结束了我国遥感卫星难以测图的历史。该项目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主持承担,武汉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参与完成,主要完成人有唐新明、孙承志、龚健雅、张过、李朋德等。项目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信息》2012,(17):10-11
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光学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7月30日正式在轨交付用户投入使用。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7月30日举行的资源三号卫星在轨交付仪式上,卫星由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正式交付主用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用户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I0002-I0002
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发射一年来,已向国内外近400家单位提供了3万余景、覆盖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千米的卫星影像数据产品。我国将用10-15年建立满足测绘地理信息需求的测绘遥感卫星体系。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资源三号卫星工程研制总结会上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4.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是我国首颗光学民用立体测图卫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研制、自主数据处理的高精度卫星。资源三号卫星测绘关键技术的突破为资源三号卫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大增强了我国独立获取与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提升了我国测绘服务保障水平,提高了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数据保障能力,加快和完善了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测绘行业科技进步。相关技术填补了我国测绘卫星及应用领域的空白,对开创我国航天摄影测量新纪元具有重大意义。在不久前揭晓的中国测绘学会2012年测绘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资源三号卫星测绘关键技术”获特等奖。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确定恰当比例尺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从实用上看来只要图合格,它就具有相应规范要求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精度。而对于测图比饲尺选取只要在满足设计人员对用图要求的前提条件下,使测量工作最为经济合理即可。工矿区地形图的测绘,要选择合适的测图比例尺,做好工程设计专用地形图的测绘。  相似文献   

6.
近来,“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规模化应用引起了高度关注,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文章简要阐述“资源三号测绘卫星”从立项到应用的历程,探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叙述“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应用范围。通过与国外同类卫星的比较,表明我国有能力发展一流水平的高分辨遥感卫星,实现我国卫星遥感从有到好的重大转变,推进我国遥感卫星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2):6-7
我国高分多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1月20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以下简称“高分多模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利用高分多模卫星0.5米分辨率全色、2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产品,可进一步满足大比例尺国土调查与测绘、重点区域自然资源遥感监测、灾害风险与应急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8.
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专门从事小卫星系统研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在轨支持服务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红公司”)璀璨出世。随后,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一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第一个小型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颗公益微小卫星、第一颗立体测绘卫星在这个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力的集体中孕育.在一位位敢吃苦、甘奉献的东方红人手里诞生。十余年来,东方红公司先后研制发射了41颗小卫星,目前在轨卫星数量达到36颗.约占我国在轨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测区实际情况,介绍了利用IKSON S卫星影像结合测区现有航摄资料更新1∶10000地形图的试验过程和方法。以期通过本试验研究利用现实性强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修测,更新1∶10 000、1∶5000甚至更大比例尺地形图。  相似文献   

10.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7):6-9
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自然资源部消息,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1米C-S A R业务卫星。这一卫星是我国第二颗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可与已在轨运行的首颗1米C-S AR业务卫星及“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实现三星组网运行,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极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为获取昼夜云图,1974年开始研制48转/分可见红外扫瞄辐射计,可见和红外图像地面分辨率分别为4和5.8毫弧度。1977年“FY-1”气象卫星进入工程研制,开始使用辐射致冷器冷却的HgCdTe红外探测器研制120转/分扫瞄辐射计,图像地面分辨率均提高到3.6毫弧度。随着HgCdTe探测器性能的提高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1982年开始研制360转/分5通道扫瞄辐射计,其中2个可见光通道用于海洋水色观测,图像地面分辨率1.2毫弧度。1988年9月“FY-1A”卫星首次发射,在1990年9月发射的“FY-1B”卫星上,扫描辐射计稳定工作了2年,图像清晰,红外辐射定标精度优于1K。为同时满足气象和海洋水色观测的需要,1989年提出研制十通道扫瞄辐射计,它不仅设有NOAA卫星AVHRR/3的6个探测通道,还有4个通道分别用于海洋水色观测和大气校正。该仪器装载在1999年5月和2002年5月入轨的“FY-1C”和“FY-1D”卫星上,运行寿命分别超过4年和9年。为发展新的遥感仪器和提高观测能力,在2002年发射的“SZ-3”和“SZ-4”飞船上进行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太阳紫外光谱探测仪、地球辐射收支仪的遥感试验,并开展了大气红外分光计的研制,为中国极轨气象卫星从二维图像向三维立体观测建立了技术基础。第二代业务气象卫星“FY-3A”和“FY-3B”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发射,各装载了10台遥感仪器,获取的数据用于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有20个探测通道,可对全球表面状况做较精细的快速重复观测。  相似文献   

12.
张伟 《中国科技纵横》2014,(22):251-251
随着现代3S技术的快速发展,4D产品和高精度以及高效率的测绘仪的产生,地质测量将逐渐与现代的测绘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地质测绘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传统式地质测量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地质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现代测量的技术与方法在地质测绘中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16年4月6日1时38分04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559秒后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第二颗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高度约250 km的圆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在太空运行15天,装载着19项科学设施,共28项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生物效应、重力生物学效应和空间生物技术6大方向。卫星的返回舱装载着全部9项生物学设备以及空间材料科学多功位炉和流体物理中的输运系数测量装置;而留轨舱中装载着其他8项微重力科学设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具备完整的卫星数据接收、传输、存档、处理、分发体系,是我国对地观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地面站的数据接收范围覆盖全国及亚洲的70%疆土。地面站的数据接收系统由天馈伺分系统、跟踪接收分系统、测试分系统、记录与快视分系统、故障诊断分系统、站监控管理分系统、技术支持分系统组成,性能和指标居于世界同类地面站前列。地面站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卫星数据处理与产品生产系统,其产品质量、规格与全球数据产品一致。地面站一系列重要的装置改造和自主创新项目的完成,使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检索等系统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可以保证以近实时的速度为用户提供数据产品。地面站运行20余年来,所接收、处理和分发的国内外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遥感应用各领域,其中突出的范例有国家重大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西部测图、海洋环境近实时监测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等。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软件过程与知识应用的融合,其作为信息融合时代的一种新模式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能整合知识资源、改进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从而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讨论了软件过程与知识应用的融合模式,介绍了软件过程与知识应用的融合实例——知识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16.
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是现阶段积雪遥感监测及积雪水文学研究中积 雪面积信息获取的重要平台,但其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影像中混合像元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MOD02 HKM数 据为基础,通过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SMM,Linear Spectral Mixing Model)对研究区MODIS影像进行像元分解,从中 提取积雪面积信息,并进行精度评价。将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得到的积雪面积信息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提供的 MOD10A1日积雪覆盖数据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可以较好的分解出像元中积雪 面积信息,其分类精度达0.88;相同位置上MOD10A1的积雪分类精度为0.80。说明,对MODIS影像上积雪信息提 取来说,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分类精度较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地提高对卫星的可控性,需要建立卫星测控网,合理布局测控站点。本文主要讨论了卫星进入运行轨道的跟踪测控情况,结合空间立体几何,建立卫星轨道空间立体几何模型,计算推导出测控站的数量。考虑到地球自转因素的影响,提出并设计合符实际的几何模型,确定最佳测控站的数量,再利用MATLAB画出图形并计算,分析出对卫星的测控范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开普勒三定律以及确定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瞬时位置的6个轨道参数;详细描述了由美国Celestrak发明并创立的卫星星历即两行轨道数据(two2line orbitalelement)的格式和含义;并根据卫星移动式地面站的特点,开发了一种卫星地面伺服跟踪软件。本软件使用最新的卫星星历,依据两行卫星轨道参数,对伺服系统进行控制,实现对卫星的实时准确跟踪。  相似文献   

19.
罗斌  何庆领 《中国科技信息》2012,(19):79-80,106
基于SMIC 0.18um CMOS工艺设计了一种高速、高精度、高线性度的采样保持电路。采用全差分带增益自举电路的高增益、高带宽运放,以及改进的带衬底电压调整的栅压自举开关,有效增加输入信号带宽并减小采样保持电路的非线性。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在输入信号幅值为2VP-P,频率为47.66MHz,采样频率为100MSPS时,采样保持电路建立时间为3.606ns,建立精度达0.004%,有效位数为17.2bit,无杂散动态范围达108.5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