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台世界》2015,(8):162
<正>光绪三十一年(1905),苏州成立商会,初名苏州商务总会(1905-1916),后两度更名,即苏州总商会(1916-1931)和吴县商会(1931-1949)。1949年苏州解放,改为苏州工商业联合会。晚清时苏州商会总会统辖苏州、凇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苏州商会成立后,把自己的势力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在地方上处于特殊地位,发展成为与京、津、沪、汉、渝、宁等地商会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古城苏州商会创始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初名苏州商务总会(1905~1916),后两度更名为苏州总商会(1916~1931)和吴县县商会(1931~1949),直到1949年4月苏州解放后,改组为工商业联合会。 按照清商部规定,苏州商会统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会分会,与上海、南京商务总会分管江苏商务。加之其地处水乡、商业繁盛、交通便捷,以及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记者》2012,(7):62
1992年5月,在阔别老家数十年后,范敬宜先生回苏州考察工作十余天。随后撰文《苏州人的性格变了》,指出新苏州人的特点一个是"实",一个是"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句),既有远见、有魄力、有办法,又不乏江南人的细腻、致密。二十年悠忽而去,在《中国记者》杂志记者本次采访的十余位苏州日报人身上,这种新苏州人的性格特质依然明显,并且成为他们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博物馆》2009,(3):78-78
2006年10月6日至11月,苏州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主办“写姑苏繁华展盛世滋生——姑苏繁华图特展”,该展是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推出的第一个重量级展览,它让三百年前的盛世苏州与现今的繁荣苏州巧妙对接,穿越历史直观对话,让外地观众不仅能看到现在的苏州,也能看到历史上的苏州,让本地观众在找寻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建校90周年,由无锡市档案馆、无锡市民间蓝印花布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苏州美专师生作品展"于1月5日在市档案馆开展。无锡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农经工委和市档案局、市文管中心、市文联等部门主要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苏州美专由中国近代美术奠基人颜文樑先生创办于1922年,其培养的众多艺术人才,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美术界的中坚力量。该校曾于1931年与无  相似文献   

6.
1992年5月,在阔别老家数十年后,范敬宜先生回苏州考察工作十余天。6月3日,在《苏州人的性格变了》一文中(刊载于当日《经济日报·扩大版》),范敬宜先生写道:"在历史上,‘空’曾经是苏州人的主要性格弱点。‘苏空头’这个‘雅号’加在苏州人身上,至少已有数百年之久。所谓‘空’,主要指虚多实少,尚清谈而轻实务……这次来到苏州,真想寻找一番‘空’字在当代苏州人身上的表现,而且做好了在社交场合表演‘空对空’的思想准备。遗憾得很,都落空了。"因为,"实,逐渐成为苏州人性格的一部分。"历史上,"苏州人性格的另一特征是:‘文’。这个‘文’,既有斯文、儒雅的一面,又有经济细胞不发达的另一面。"然而,范敬宜先生在文章中说:"在苏州,我接触了许多不同层次、不同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图书馆》2007,(1):F0003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苏州图书馆承办的中国图书馆学2007年新年峰会于2006年12月10日-12日在苏州举行,来自各级各类图书馆、教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的近3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这是中国图书馆学会自2005年1月在哈尔滨举办首届峰会后的第三次峰会。  相似文献   

8.
吴蕴慧 《兰台世界》2012,(22):63-64
古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重要标志。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江南平原上筑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土城阖闾大城,从那时起,苏州就有了城墙。历时2500多年,苏州古城墙屡遭战火破坏,但都在不久后修复重建。然而,近代以来,城墙的防御作用不仅大为削弱,而且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严重障碍。因此,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拆城"运动。苏州城墙正是在这样  相似文献   

9.
一些老苏州大概还能记得,50年前的苏州,曾有一张反映抗日战地消息的报纸,名叫《东战线阵中日报》。《东战线阵中日报》,是由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国民党三战区军委会主办的,委托当时在南京任《朝报》主编的张慧剑来苏州编发。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一天,张慧剑同《朝报》编辑人员施白芜一起,从南京风尘仆仆来到苏州,特意来找《吴县日报》总  相似文献   

10.
《档案与史学》2001,(2):18-20
18 5 6年 ,上海开埠后不久 ,外国人在苏州河上建造了第一座木质桥梁——韦尔斯桥 ,1 90 7年又改建为钢结构桥梁 ,即如今的外白渡桥。苏州河东端属租界地区 ,此地外商洋行众多 ,客流量较大 ,从 1 9世纪下半叶起 ,陆续架设了一些桥梁 ,从苏州河口至西藏路约二三公里的距离 ,计有外白渡桥、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江西路桥、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及西藏路桥等多处可跨越苏州河 ,且桥面基本与马路同宽 ,方便了南北交通 ,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繁荣。苏州河西端 ,因属华界管理 ,经费严重不足 ,市政建设落后 ,因此迟至 1 90 3年 ,才开始建恒丰路…  相似文献   

11.
元旦后,我接受《旧书业的郁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编者晓雨、安然委托,前往苏州给作者送样书和稿费,我走访了苏州文育山房旧书店的主人江澄波先生。出发前,徐雁老师拿来一篇沈延国先生所写的《苏州文学山房记》,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写的《发潜彰幽君独秀蜚声卓越在书林——说苏州文学山房》让我阅读,我对江澄波先生祖上开设的苏州文学山房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陆鸿仪档案     
陆鸿仪(1880~1952),字棣威,苏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907年选送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宣统三年(1911)夏,学成归国。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北京政府司法部佥事,大理院推事、庭长,修订法律馆总纂、副总裁。1923年,因曹锟贿选总统,愤然辞职,南归故里苏州。  相似文献   

13.
王波 《视听界》2001,(6):30-30,52
2001年6月13日,江苏卫视、凤凰卫视、苏州有线台联合制作播出了《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行动全直播》特别节目。节目从早上7:00开始持续到晚上11:30,长达17个小时,间断性全程直播了从骨髓在台湾花莲抽取,后经台北、香港、上海,到达苏州输入患者陈霞体内的全过程。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笔者作为江苏卫视在苏州直播点的制作人员之一,基本参与了此次直播节目的全过程,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4.
陆文夫先生,1928年生于江苏泰兴,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队伍,1955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以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作成名,但很快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参加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后历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在其文学创作生涯中,《小巷深处》、《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井》、《人之窝》等优秀小说饮誉文坛,此外还著有《小说门外谈》等文集。2007年7月9日.是陆文夫先生77岁时在苏州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本刊特发下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生平     
正叶圣陶,名绍钧,中国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吴县。1912年1月,毕业于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草桥中学),次月任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二年级国文教员,校址在苏州干将坊言子庙初。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任高小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任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教员。该校在苏州水乡甪直。在这里他和同事们试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6.
苏州博物馆自2007年以来,一直坚持观众问卷调查工作,以观众的要求为服务导向。为进一步了解苏州博物馆对苏州经济的影响力,苏州博物馆委托第三方公司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经济影响力调研。基于对全年3618份有效样本的综合数据统计,并与苏州文旅集团、拙政园等相关单位比较,发现苏州博物馆对苏州市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并逐渐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苏州独支——中共苏州地方组织的建立1919年五四运动中,苏州学界成立了苏州学生联合会,统一领导学生运动,全市20余所学校万名学生举行罢课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北洋军  相似文献   

18.
马可:爱吃饺子、做过团支书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的马可,长春人,身高1.7米,学的是模特,读书期间用心用功,无绯闻,爱吃饺子,做过团支书。1989年,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在全国首开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马可就是首届15名时装设计及表演专  相似文献   

19.
沈括与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祖籍钱塘县(今属杭州市),母亲是苏州人,他曾长期寄居苏州舅家读书,并参加苏州发解试,还作为苏州举子代表受到宋仁宗召见。因而苏州是他第二故乡。一说后来“随母入籍吴县”(民国《吴县志》引同治《苏州府志》)。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1843年上海对外开埠。1845年英国人在黄浦江边的苏州河南岸建立了英租界;1848年美国人则在苏州河北岸开辟了美租界。紧接着,1849年法国人在今延安东路以南,接近旧城区(1555年上海筑城),也建起了租界,现在的中山东二路当时就叫“法兰西外滩”,这是法租界的前沿地带,今金陵东路是法租界的主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