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隽  熊晖 《视听界》2009,(3):99-100
“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的两大传统,后世的史家一直是遵循着这两个传统从事历史著述。 “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众多史家把这种实录精神作为著述史书的毕生目标。这种“秉笔直书”的写作原则,延续到今天,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也同样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史家精神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刻的内涵,在我国档案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当代档案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包涵着对于传统史家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朱奕 《中国图书评论》2023,(11):104-109
《明夷:新史学的重建与开新》是于2022年11月出版的图书,其作者马勇先生所撰写的核心理念在于对史学的再次梳理,探寻一条对于史学的传统启发之路。图书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对“老辈史家的经验”的文章整理,其二是“我的史学研究”的梳理和展现。纸张背后所探讨的是对历史学的还原与逻辑一致的观点,是基于传统史学的背景与发展,去阐述中国史学背后的真实烙印,是去开拓中国史学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百年纪念活动热潮高涨,图书馆史学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首先从学科角度对图书馆史学的概念、特点等进行了相关的论述,继而从国际化和图书馆史学中国研究现状两方面,对中国图书馆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成就、现状及问题等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在20世纪对中国图书馆史学研究有卓越成就和贡献的八位图书馆史家及其代表著作进行了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林国妮 《兰台世界》2016,(4):129-132
唐宋时期,道教史家在史学历练中形成了丰富的编纂思想,其中秉笔直书的史学诉求、广采博收及严谨的史料择取观、"劝善惩恶"的史学鉴戒思想以及一以贯之的通史意识是其重要内容。唐宋道教史家以之指导史学活动,推动着道教史学趋向繁荣。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导致了史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同时也为古史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近代史家的职业化走向亦是促进古史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职业性史家与报刊的结合意味着史学研究与现代传播机制结合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8.
报刊媒介是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建制中的重要内容.不少马克思主义史家身兼学者、报人双重身份,参与了报刊的创办、编辑及投稿等活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因内在的学术价值,为近代报刊接纳并加以专栏或专辑刊载,但终因刊物的政治性影响了其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不过从近代中国史学的整体发展来看,随着报刊的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权势逐渐从学界的边缘走向了中心.  相似文献   

9.
钱晓文 《新闻爱好者》2011,(2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王保华 《新闻爱好者》2011,(1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史家的审视     
高擎洲先生是著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其遗著《旧云新影——中国现代文学论集》更是体现出了作者作为史家所特有的历史精神。该书处处闪射着史家的慧眼的光辉,呈现着史家的思索的穿透力,昭示出史家对文学现象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刘征 《湖北档案》2006,(6):18-19
口述史学是发端于海外的一种记录历史的形式,其在人类社会的应用可追源至上古时代,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中国史家司马迁等皆广泛应用口述历史,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中古及近代,例如,十九世纪法国史学家米什莱(Jules Michelet)在书写<法国革命史>时就援引了大量来自大众的口头证据.但是到了近现代,口述历史的应用却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南昌商会组织的分化与重组--南昌商社档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霖 《历史档案》2004,(4):93-100
历史档案由于其形成的特点,使之与其他文献史料相比具有较强的原始性、客观性、系统完整性,在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档案馆也因此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应该说全国性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一直受到史家重视,但地方上各级公共档案馆所藏档案的研究和利用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张昆 《现代传播》2007,(6):40-41
新闻史学建设既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新闻学科自身进化的必然.新闻史学科的发展,一切都取决于具有崇高使命感和职业精神的新闻史家.新闻史家的使命是如实、全面地描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建构既往历史进化的时间链环和媒介与社会互动的空间架构.这一使命实现与否,不仅与时代、社会环境相关,更与新闻史家自身素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新闻史家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必须加强专业素养,熔铸职业精神,本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拓宽视野,深化史识,提升史才,发扬史德,如此才能编纂出真正的信史.  相似文献   

15.
灯下读史,不免要联想到新闻。史家与记者,虽说是各事一行,学分两家,在做学问上却是有径可通的。尤其是中国的史学,自古就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在这一点上,新闻可否“以史为鉴”呢? 司马迁著《史记》,世称“信史”,素为史家所推崇,何耶?他是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写书的,故“其言直,其事核,不隐恶,不溢美”。项羽失败了,在司马迁看来仍是英雄,矩鹿一战,把项羽写活了;刘邦  相似文献   

16.
胡钰 《青年记者》2024,(1):65-69+86
新闻观念源于新闻实践,指导新闻实践,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命题。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点要关注“何为真的新闻”“何为好的新闻”两个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把握好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构建出基于中国新闻实践,不同于西方新闻理论,又可以与各种新闻观念对话的中国特色新闻观念理论。本文提出,真实与积极是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核心要义,理解这一核心要义,重点要理解整体真实、积极效果、技术伦理、人文精神四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书教》篇指出史学的宗旨是"以史明道",《春秋》与《尚书》本一家之学,《周官》法亡,《尚书》的撰述方式失去了基础,所以后世祖述《春秋》.从《尚书》到《春秋》再到《左传》《史记》《汉书》,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流变.史识、史才、史学须统合于史意,才能恢复史学"以史明道"的精神.章学诚的史家述作之道,强调史意与别识心裁,而史意又是关键.心术为著书之本,须以六经为根柢来凝练史意,以史德温养史识.  相似文献   

18.
著名华裔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中国会馆史论》是其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学贯中西,不仅具有扎实的传统考据根底,而且对西方治史的方法相当了解.《中国会馆史论》借鉴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以及用西方史学理论挑战传统史学研究,代表了当前史学研究的一种趋势.《中国会馆史论》中的诸多治史方法,对今天的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史学理论对史学研究的观照与导引──评《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陈锋历史是从悠远的过去导向现在的一个连续因果进程,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其职责是对逝去的历史进行描述和解释,并在描述和解释中显现史学的社会功能,架起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但是,史家对历史(课题)的...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问卷调查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精神的一大要义在于对传统的反叛。在当时之中国,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性力量。85年后,当现代化的中国即将伸手可及的时候,传统似乎已经是遥远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